听说下雪天,你和麻花更配哦

再多平常的食物,你吃到的每一口都在讲述着经典的故事;而一种古老技法的延续,则需要几代匠人的薪火相传。今天依旧是篇正儿八经的美食文,介绍的对象就是大家熟知的麻花。

听说下雪天,你和麻花更配哦_第1张图片

相传南北朝时,西魏大统四年(538年),河东行台王思政上表始建玉璧城。汾河南玉璧城周围为战地实营,因战乱灾荒,在这里生息的民众,虽草木茂盛,但野兽出没,毒蝎横行,凡中毒者,十有半亡。

人们为诅咒蝎毒,在每年的阴历二月初二,家家户户把和好的面拉成长条,扭作毒蝎尾状,油炸后吃掉,称之为“咬蝎尾”。这种起初只有一股油炸的蝎尾,演变成今天的两股、三股麻花。

听说下雪天,你和麻花更配哦_第2张图片

其实小编在兢兢业业码字的同时就爱胡思乱想,写了这么多天老字号美食突然发现:

中国人好像从来不会不清不白的吃一样东西,每种食物背后都会有一段渊源一个传说,难不成祖先们以为加个背景故事就可以假装自己不是吃货了?

听说下雪天,你和麻花更配哦_第3张图片

扯远了,还是言归正传。吃麻花的历史由来已久,麻花自古以来就是劳动人民居家旅行走亲访友必备之良品。

就连苏东坡也曾写有一诗赞美麻花: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厉害了我的坡,果然是一代文豪,写个麻花也能让人想入非非。

以上说的都是古人,而现在人们说起麻花,则不得不提桂发祥十八街麻花。

听说下雪天,你和麻花更配哦_第4张图片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市汉族名点,与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为天津三绝。

由范桂才兄弟始创于1937年,因店铺坐落在大沽南路十八街而得名。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在1989年就获全国食品金鼎奖和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在1991年荣获全国驰名商标提名奖,称得上盛名在外。

听说下雪天,你和麻花更配哦_第5张图片

桂发祥十八街的麻花之所以声名远扬是有理由的,没有哪根麻花可以随随便便成功。

一根正宗的十八街麻花的制作要经过选料、备料、和面、和馅、搓白条、压条、合条、撂麻花、炸制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

并且十八街麻花选料精细、工艺考究;运用面肥发面、熬糖提浆、热油烫酥、糖粒拌馅等传统工艺技能;选用面粉、植物油等食材;经过发肥、熬糖、配料、制馅等20多道关键工序精制而成。

从外形到口感,从材料到手法到油温,十八街麻花都做到了尽善尽美。

听说下雪天,你和麻花更配哦_第6张图片

十八街的麻花条松而不懈、馅溢而不散、均匀饱满、紧致有序、造型周正,金黄通透的完美形态。

据说正宗的十八街麻花落地即粉碎,由此可见其酥脆程度,令人垂涎。

听说下雪天,你和麻花更配哦_第7张图片

匠心筑梦,这是十八街麻花的信念。桂发祥的每一个手艺人虽然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是他们都有一个闪光点:专注。

对企业来说道理是一样的。中国麻花历史悠久,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种类的麻花,但唯有十八街麻花做成了行业翘楚,驰名中外,其中一点就是专注。

专注做一根麻花,专注于每一个细节,将匠心融于一根小小的麻花之中,心无旁骛,不断超越。最终成就了今天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

听说下雪天,你和麻花更配哦_第8张图片

不过讲真,小编在写这篇文章之前,脑补的麻花应该是这样的:

裹着融化的蔗糖,透明的糖衣和麻花在一起,一口下去,又脆又香,而且特甜;要么就是撒粗粗的白砂糖,有点磨嘴,但大颗粒一口下去真的是满满的诚意啊。

所以当我发现麻花居然还有咸的时候,震惊程度不亚于第一次吃到咸豆花。

那么问题来了,吃麻花你爱甜的还是咸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说下雪天,你和麻花更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