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每个人都习惯于跟随大众潮流,即便不知道为什么。

基于数据所设计的产品或功能,也许是人们目前需要的,但绝对不是人类所必要的。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原因,所以我一直说数据可做为相对参考值,但是不能以绝对的方式来分析。

有人说:微信一开始就不是要做社交产品,他们要做的是生态系统,所以才有了小程序、搜一搜、看一看等功能。

但是我从来不相信这类说辞,相反我认为反而是因为他们也看到这一层面的问题才慢慢开始转型,从即时通讯工具到平台生态系统。

接下来,我要说一个比较虚的话题:格局。

(下面主要是感性部分了哦~哈哈)

我回头看以前的自己,觉得有点无聊又有点幼稚,各种黑历史,特别影响我现在的个人形象(虽然也没什么好的形象)。

毫无疑问,我那些没什么营养或者单纯发泄情绪的状态,根本帮助不了任何人,甚至会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把柄。

但我还是决定保留,一方面它体现了真实的我,另一方面,这让我必须明白:人长大了,就得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如今朋友圈的成分这么复杂,根本不是「是否可见」或发不发朋友圈能解决的——所以很多人都开始不发朋友圈了,而导致现在的朋友圈缺少了原创性。

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什么发不发朋友圈能决定的,即使大家每天发,其实还是重复的内容,上面也表述过了。那么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为什么社交网络的设计这么复杂?

原因有很多,但是最大原因在于:所有的功能都是为了取悦用户的行为而设计的。

但问题是,这种被动式行为都是商业化的,我们不能从中获得什么更深刻的体验与成长,更多的反而是被肤浅的表面所吸引:时代在变,媒介在变,而不变的,还是那批不求上进的人。

所以我们在社交网络中收获的往往都是无聊与失落,最后什么都没有,与最初一样,等待着另一个产品打动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失落?

为什么人们觉得毫无收获?

因为你没有得到你自己预期中的成长,而成长这件事不是你去做一些简单的社交就能得到的。就连所谓的设计讲座、分享、交流会的作用都微乎其微,更别说是网络社交了。

无聊的时候,问问自己掌握某个知识点了不;遇到问题,尝试着自己主动去解决了没;晚上游戏时间到了,拿起书试试看能不能静下心来读下去;作图的时候,有没有时不时拿起手机去翻阅新闻、信息;

当你真正得到了成长,发一个朋友圈,让我们给你点个赞。

小结

作为一名产品或交互人员,发现一款好产品更新迭代的时候,不仅仅只是去思考表面的功能逻辑与架构原理,更应该分析背后真正的原因:这个功能为什么会出现?

最后来一句鸡汤作收尾:一开始,我们都喜欢那个虚幻的自我,是自己心中希望实现的理想状态;而实际生活中,我们像是灯光褪去后狼狈收场的路人,平凡,简单,朴素,实在。

你真的成长了么?翻开作品集,问问那个真实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