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读后感

《九三年》

读完《悲惨世界》之后,立马开始了雨果另一部巨作的阅读——《九三年》。全书的故事发生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不久之后的1793年,新生的法国革命政权此时危机四伏,内有原封建残留领导下的各地叛乱,外有欧洲君主国的联合抵制。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时期。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为了保卫革命成果,新生资产阶级政权实行恐怖统治对一切不利于革命的事物给与残酷、毁灭性的打击。目的是追求自由、平等的光明未来,可手段却是暴力、残忍的老旧做法。这目的与手法的矛盾,就引出了全书的一个核心问题:不是不为了追求革命真理就可以不择手段?又或者说是不是只要你的目的代表了真善美,那么你就可以在实现它的过程中掺杂假丑恶?更进一步,目的的正确性是不是可以成为我们判断某一件事是否合情、合理、合法的标准;又或者说在此之上仍存在一个更普遍的法则。

通读全书,雨果给出的答案是:存在一个更高的法则其比目的的正确性更为重要,那就是人心之善。这种内心的善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它一直潜藏在人的心中。残忍如老伯爵也会在听到母亲的哀嚎后返回绝境营救孩子,而目睹这一切发生的罗丹也会放下政治、信仰的对立去以己之命救人之命。这里的善就是康德口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就是雨果心中的上帝。在这里我给不出答案,我既没有罗丹般足以原谅敌人的胸怀,也没有西穆尔登般为革命抛弃一切的决心。

说来也可笑,与周围人都难于时时以善相处,有时候却想得那么远。自己生活中有多少时候是抱着怀疑与敌对的心态去与人相处的?猜疑、歧视、妒忌仿佛从来就没开过我,而且脑海中一直有个本能的回响:“吃亏了怎么办?你自己的牺牲能换来多少有意义的东西?”可是每每与人做了恶事却又内心煎熬,人生真是说不清也道不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九三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