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人绝望的心理学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

你绝望过吗?是怎么陷入绝望的?是怎么走出绝望的?

今天我想谈一谈一种最让人绝望的心理学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或者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

他做了一个关于狗的经典实验,最开始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面,只要蜂鸣器响起,就电击狗。

狗被电击时承受很大的痛苦,会想到要躲避和逃跑,但是因为被关在笼子里面,没办法躲避也没办法逃走。经过多次实验以后,只要蜂鸣器一响起,在电击前,哪怕把笼门打开,狗不但不逃,反而会先倒地颤抖和呻吟,本来它可以主动逃避的,但是它却绝望的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最让人绝望的心理学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_第1张图片

不止是动物会有习得性无助效应,人类也会有习得性无助心理效应。

其中大环境的变迁最容易造成群体性的习得性无助,比如战争、动乱、饥荒,当人类基本生存权受到威胁,却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的时候,习得性无助心理效应就会在人群中蔓延。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国家大环境是和平的,所以群体性的习得性无助不易出现,但是个体的习得性无助是存在的。

习得性无助心理效应与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在精神病院、孤儿院、疗养院这类环境里生活的人,相对其他生活环境,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几率会更大。

而在正常生活环境中生活的人,家庭贫困或者家庭不和谐的人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几率会更大。

最让人绝望的心理学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_第2张图片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自己在一件事上,无论如何坚持、如何努力,始终得不到自己预想中的反馈,一次又一次的鼓起勇气去尝试去加油,可最终都会被打回原形,然后慢慢的,心就冷了淡了,然后就会告诉自己,还是算了吧,就这样吧,再多的付出和努力,结果都是一样的,然后就不会再去给予期待和努力了。

我们是如何陷入绝望中的呢?

是因为茫然四顾,孤立无援,不管如何努力,如何呼喊,都得不到爱和温暖。

我们是如何走出绝望的呢?

要么是不再对他人有任何期待,而是选择依靠自己重新站起来;

要么是突然出现一些契机,这些契机可能是一些人或一些事,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爱和支持,这些爱和支持给了我们力量。

最让人绝望的心理学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_第3张图片

也许我们都有过那么一刻,或许被亲人伤害,或许被朋友背叛,或许被爱人远离。

置身于黑暗与绝望之中,既无法回头,也望不见未来的路,就想着要不就一了百了吧。

但是倘若我们能明白,只有先描绘出最深层的黑暗,才能描绘出最灿烂的光芒,人生亦是如此。

正是经历过最深沉的痛苦与绝望,才更能体会到最浓烈的爱与希望。

希望坚持阅读到这里的你,能更积极的活着,因为也许是现在,也许是明天,那个能带来温暖与爱的人,就来到你身边了。

我想引用中岛美嘉的一首歌《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来作为本文的结尾:

渴望被爱而哭泣的原因,是因为尝到了人的温暖。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是因为我还没有和你相遇。

因你这般的人生于此世,让我稍微对这世界感到喜欢。

因你这般的人存在于此世,让我对这世界有了些许期待。


我是明月,每天坚持做原创,可爱勤劳的心理咨询师一枚,既然有缘相遇,关注我可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让人绝望的心理学效应:习得性无助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