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2018.6.18
执教教师: 山西省闻喜县 道北小学 刘珂
邮编:043800
电话:13453974831
学科: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课题:《伯牙绝弦》
课型: 主题阅读,以文带文
教材简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文章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个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故事情节,荡气回肠,耐人寻味,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伯牙绝弦》是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典范标准,更是东风文化的璀璨瑰宝!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过《杨氏之子》,对文言文知识有一些了解。《伯牙绝弦》是学生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从文字上看,读起来朗朗上口,比较浅显易懂;从文章的内涵和意蕴来看,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千古流传,耳熟能详,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言文。
设计意图: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节课教学设计中,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坚持自学为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让学生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感受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课件(资料,配乐,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板书课题)
师:什么是绝弦?(预设——生: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伯牙绝弦”呢?(生:伯牙把琴摔碎,一辈子不再弹琴。)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一位非常著名的琴师,自小热爱音乐,甚至把音乐当作自己的第二生命。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做出“一辈子不再弹琴”的决定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整体读文,精品细嚼
课件出示读文要求:
1吟:读清楚句子的节奏。
2吟:显现出故事的层次。
3吟:表达出情感的抑扬。
4吟:处理好句末的读法。
①学生自由读
学生按照自己的感觉和节奏读读课文,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正确,读通顺。(生自由读)
②教师抽读
同学们都非常认真,有些已经读了好多遍了,那谁来读读这个故事?(抽学生读)
③师生评价
同学们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
(预设第一种:读的有错误的。生1:有个字读的不那么准确。师:那你来示范下。生2:我觉得他读得不错,还是很有感情的,就是在“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中间没有停顿。师:那你能把这句话读正确吗?)
(预设第二种:读的不错。生1:我觉得他读得不错,很通顺也很流利。师:是啊,才读了几遍就能读成这样,真有天赋。)
④全班精品细嚼
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慢,节奏,还有停顿”,你读了,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
预设①: “谓”与“世”的停顿
课件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谓”是什么意思?(生:想。)
师:有没有更好的说法。(生:觉得、认为、以为)
师:那“世”呢?(生:世界上)
师:“谓”和“世”虽然是单字,但在古文中却分别表示两个词的意思。所以念的时候,中间要注意——(生:停顿)。
师:来,自己先练一练。
师:谁来读?(一生读)谁再来读?(一生读)师:其实,要想把两个字分开读,但又不破坏古文本身的韵味。你可以把“谓”这个字的音拖长。(生再读)师:真有古文的味道。
预设②:“兮”和“哉”的停顿。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生读)
师:我注意到你在“兮”字后做了停顿,那是为什么?(兮是语气词)
师:文中还有一个语气词是——(生:哉)
师:是的,“兮”和“哉”一样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在朗读语气词时有个诀窍,想知道吗?(六个字)“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好,请你来试试——生读——善哉,读得真有味道。)
(再请你来——生读——你掌握诀窍了。)
(我们一起来,注意停顿和延长——齐读)
师:难读的句子都会读了,谁能把整篇古文读下来?(生读)——真不错,已经有点古文味了。谁再来试试?(一生读)——是啊,古文就是这样,越读越有味,让我们有滋有味地再读读。(完成课件读文要求)
三,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
①学生自主学习
②学生汇报交流
2, 三人行,必有我师。不懂的,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交流。
预设问题:
(1)明确“善”字的不同解释。
课件出示:
①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
师:这两句中“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个不一样?
预设:① 能回答出来:你会联系上下文学,真好。这种一字多义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真好啊,真棒啊。在古代我们就说成——善哉。
②不能回答出来:没关系,当我们课后没有注解时,可以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或者求助工具书。
师:让我们把这种由衷的赞叹读出来。
引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真好啊!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真棒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赞叹一番: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真妙啊!
(2)情境联想,感受“峨峨”、“洋洋”。
师:当伯牙志在高山,你看到了——(生答:云雾缭绕的,巍峨的泰山)
师:请你把看到的读出来。(生读好)——听着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也仿佛才出现了高耸入云的泰山。(生读不好)——泰山比你读的,要显得更加气势雄伟。请你再来读读。
师:那伯牙鼓琴,志在流水,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奔腾不息的江河)请你来读出这种气势。(生读)听着你的朗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奔腾不息的江河。
师:这里的“江河”在古文里指什么?(长江、黄河)
师:真了不起。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跳出了哪些词语或者诗句?
生: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我听你说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点波浪都没有。(笑)
生:(有气概)波澜壮阔、波涛汹涌。
师:好,气宇不凡。你呢?想到哪些词句?
生:奔腾不息。
师:好,我们一起读一读。
3, 伯牙善鼓琴,为什么又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预设)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师: 何为知音?从文中哪里可以得知?
(预设生成)生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②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无论伯牙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那么,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
生:伯牙心里的想法。
师:看来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还听懂了倾注在琴声中的……(情感)倾注在琴声中的……(孤独),倾注在琴声中的……(志向和理想)
4,语言托展运用
课件出示:(师生交流共同完成)
①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______”(“徐徐兮若清风”)
②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______”(“皎皎兮若明月”)
③伯牙鼓琴,志在冬雪,钟子期曰:______”(“纷纷兮若冬雪”)
④伯牙鼓琴,志在春雨,钟子期曰:______”(“霏霏兮若春雨”)
⑤伯牙鼓琴,志在云雾,钟子期曰:______”(“飘飘兮若云雾”)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知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生: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生:知音!)
5, 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既能弹琴,又能做曲,被称为琴仙,他会缺少赞美吗?
课件出示:(师生合作交流完成)
① “伯牙鼓琴,别人不善听,赞美语_____,他心情____。”
②“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赞美语_____,他心情____。”
①(赞美:不着边际,言不达意。心情:失落,失望)
②(赞美:恰如其分,心之所念。心情:舒心,知音)
茫茫人海,知音难觅,他心里一直在渴盼,在呼唤,终于,有一天,伯牙遇上自己的知音钟子期。虽是山村樵夫,身份地位悬殊,但他禁不住喊出:“知我者,子期也!”让我们再读课文前三句,感受那份由衷的欢乐。(知音相逢,分外开心)
6,内化外延
此时你想到了哪些交友名言诗句,说一说。
生交流汇报: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④酒逢知己千杯少。
……
7,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了。没有知音,没人理解,这种痛苦无人能诉。于是他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生齐读最后一句,再读!
四,拓展延伸
1,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课件出示短文: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台为君死。”
师范读,生自由读。感受深情友谊,真挚友情。
2,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感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歌曲《高山流水》。生配乐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五,总结。
由于这个传说,后来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 所念 知
钟子期 必得之 音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