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寻踪(一)

古镇寻踪(一)_第1张图片
徒步古镇路线图

        游历胜芳古镇之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已经有了全面的概括了解,从思想上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决定择日徒步探访古镇。经过事先规划,确定了独步古镇的顺序:胜芳博物馆——王家大院——戏楼——胜芳古镇酒文化博物馆——张家大院——牌坊——文昌阁。2017年10月23日,阴雨连绵雾气迷漫了数日之后,终于云开雾散,强烈的太阳光照射着大地,难得的好天气,心绪大好,吃过早餐拿起相机信步悠然地出发了。打开百度地图,显示出徒步到达博物馆的信息:顺延武平东道一路向西至中山街,基本笔直,需时53分钟,4公里路程。

古镇寻踪(一)_第2张图片
穿心河民居

        武平道是四车道,道路虽宽,但路面接连不断出现坑洼,步行无碍,开车就要注意了。过了五平桥,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扩音器里传出刺耳的叫卖声、宣传声,错乱交织、混作一团,肆无忌惮的伤害着我的脑神经。趋步向西,来到中山街,街道陡然变窄,但时空好像瞬间静谧了,心情也随之清爽起来,这就是古镇的老街道,开始发现三五成群操着外地口音的游人了。行至一座小桥(穿心河东桥),放眼望去一条浑浊的小河,在用石头砌成的东岸边建着一排整齐沧桑的二层小楼,严格来说应该是三层,因地下室长年浸泡在河水中,早已废弃,每座小楼的河岸边都挂着15只火红的灯笼,从南向北1、2、3、4、5按个数一字排开。这些小楼看上去有些残破不堪,观察了一下,大多都还住着人,颇有几分江南水乡的味道,难怪有谚语称:南有苏杭,北有胜芳。这就是穿心河及其岸边的民居,老城区街巷以穿心河为中心,四向伸延,曲折幽深且密如蛛网,穿行其中,如走迷宫。依水而建的古老民居,给人以时空倒流之感。

古镇寻踪(一)_第3张图片
胜芳博物馆(中苏友好文化宫)

        沿中山街继续西行约80米,来到中苏友好文化宫,也就是胜芳博物馆。推门进入前厅,工作人员招呼登记,身份证忘带,于是从云平台打开了身份证照片,工作人员点头认可并登记了号码。胜芳博物馆的前身叫“中苏友好文化宫”,1958年胜芳修建劳动文化宫时,苏联专家来考察并参与了建设,为表示中苏关系友好,便更名为“中苏友好文化宫”。整个建筑采用欧式风格,中式砌墙方法,淌白缝。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震损,2007年恢复古镇建设时复原重建。胜芳博物馆东临穿心河东桥,西傍王家大院,占地面积820平米。一层布展面积800平米,大型的水乡古镇沙盘陈设其中,古老的商业文化、古镇依水而居的建筑形式,配合水乡美丽的外景,烘托出一幅立体且充满活力的“清明上河图”。博物馆二层布展面积700多平米,通过“古镇一条街”的形式展示当年胜芳林立的店铺、繁华的市井和多元的贸易文化,以及街镇的民风、民俗、民情。通过雕塑复原、场景再现、照片、实物和影像形式,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昔日古镇胜芳的繁华场面。博物馆的全称里若能加上“民俗”二字,最贴切不过了,里面虽没有价值连城的宝物,可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文积淀,深深地打动着我。从一楼入口东侧开篇的“胜芳历史沿革表”至二楼,再从二楼转至一楼出口西侧的“结束语”,用了两个小时。因我独自一人游览且停留时间过长,结果导游带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都走了我还在里面,工作人员未免生疑,曾多次提醒我,我却没有领会,最后真接说:“你还在哪?好么,都俩小时了。”出来后我问工作人员:“因何催促?”答曰:“组团或者人多一齐来的我们放心,你独自一人、游览时间又过长,我们心里没底,已经在监控里观察你好久了。”听闻,顿觉不爽,羞愧难当,快步离开。

古镇寻踪(一)_第4张图片
王家大院全景

        径直向西约90米,行至丁字路口中山街路北、正对武庙前街的就是胜芳八大家之一的王家大院。方正宽阔的空地上突兀的矗立着一座高大门楼,正对门楼的是砖雕照壁,照壁中间的砖雕中央刻有“胜水荷香”四字(若是按原有照壁复制,这四个字应该是繁体字,写成简化字,就是复建古建筑中的典型败笔)。很明显大门楼和照壁是后来复制修建的。穿过空地,步入一扇敞开的小门,进入贯连西南和西北两院落的回廊,门口的管理人员要登记,把身份证照片拿与他看,或许是年老眼花吧,让我自己填写了登记信息。王家大院,始建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房主原为胜芳八大家之一的师竹堂王家,主人王子坚。大院原分为四个小院,大门口朝西,其中东北角小院为欧式建筑、东南角小院为非洲风格建筑、西北角小院为传统清式建筑、西南小院为进大门前院,欧式门窗,四面回廊,三道门风格各异,唐山大地震后,东南、西南两院及大门、二门、三门均被拆除,现在西北和东北两院保存完好。两院占地面积652平米,建筑面积518平米。1938年本院为胜芳镇抗日治安团团部。1945年~1947年为中共胜芳市委办公用地;1946年,两次胜芳保卫战作战指挥部设在此院;平津战役期间,聂荣臻、杨成武、刘秉彦曾在此指挥过战斗。解放后,这里先后接待过邓小平、聂荣臻、陈毅、贺龙、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杨尚昆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前苏联、赛拉利昂、阿根廷等15个国家的领导人和专家学者。电视剧《燕子李三》的部分场景曾在此院拍摄。1961年~2006年一直为胜芳镇党政机关所在地。按照古镇恢复建设总体规划要求,此院现做为胜芳会馆使用。

古镇寻踪(一)_第5张图片
远眺戏楼

        王家大院西邻即是胜芳“三宗宝”之首的戏楼,此院无门无锁豁然开朗面向大众,穿过东侧走廊来到戏台前方,我亦跳上戏台踱步感受一番。胜芳戏楼称为“九成楼”,居三宝之首,坐南朝北,为清制大式建筑,歇山大屋顶,屋顶四角有蹲兽,左右前沿飞翅为翼,前端有好多砖刻兽头,屋脊两端各有一砖雕龙吻,正面两根明柱支撑,椽梁长约15米,给人以危而不险、气势恢弘的感觉,这是戏楼的最大特点。檐板绘以花纹图案,栩栩如生。戏台高一米五左右,周围镶以汉白玉条石,中间以木质屏风分割成前后台,木屏两侧设“出将”、“入相”二门。戏楼正中上悬匾额,上书“九成楼”楷体大字,为清代刘标所写,舞台正中横挂一块牌匾是清代胜芳举人纪虚中所书,“动㠯(古体的“以”字)天倪”四个大字,字里藏有故事:传说纪虚中为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愤恨所书,把“官”字去掉宝盖,用以古体“㠯”来代替,纪因此获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人因用木料建河闸,故将古戏楼拆除。旧址座落于武庙前街西侧,座南朝北,复建后的戏楼由原址向北移400米,位于中山街北、王家大院西侧。在古城修复工程中是按照上世纪二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戏楼旧照设计重建的,同时增设了化妆室、卫生间、东西两侧走廊、看台等附属工程。现为胜芳民间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

古镇寻踪(一)_第6张图片
胜芳古镇酒文化博物馆

        中山街与武庙前街交汇的丁字路口处,四层楼高的钟楼响起了四声悠远飘逸的钟声,提醒着我已是下午四点,于是步履匆匆继续探寻胜芳古镇酒文化博物馆。酒文化博物馆位于戏楼西邻,正门在中山街的分支永济路道东,距戏楼60米左右,门楼不大,横木牌匾上写三个大字“北烧锅”,门楼南臂立一木质竖匾额,上书 “胜芳古镇酒文化博物馆”。掀帘入馆,一股浓重的酒香扑面而来,名曰酒文化博物馆,实则以卖北烧锅酒为主,釉黑色大小酒坛整齐排列,小的一斤装,最大的坛子恐怕能容几百斤酒了。与老板笑谈:“闻名而来,当以最纯正的北桥北烧锅酒卖与我。”老板用一两小提打了其中一大坛的酒递与我尝,并说:“此酒乃用红皮高粮酿造的纯粮食酒,入口香醇甘烈,绝不上头。”深信不疑,就它了,来一斤。我并不好酒,也不善酒,更无酒瘾。一则人家以卖酒为主,若空手而去甚觉不妥;二则北桥北烧锅酒乃胜芳古镇地方名酒,若不饮此酒来此何故?其实,喝得不仅仅是酒,而是一种文化,是灵感的激发碰撞。墙壁上贴满了关于北烧锅酒的酿制介绍,柜台中摆放着从古至今的各类酒具。里屋才是曾经烧锅酒制作的酒坊,作坊里酒气冲天,此时我被熏染得已有三分醉意。墙边排列着用青砖砌成的十几个4米见方的酒糟池,有的池内还有剩余酒糟,地上堆放着许多用芦苇杆扎成的晾糟排,北侧的烧锅一米多高,嵌入地下,下有加煤口和风机口。胜芳北烧锅酒历史悠久,相传酒坊是由从固安县马庄迁到胜芳定居的陕西人王普汇、王普通兄弟两人共同创建的。经过二百多年的传承,北烧锅酒酒坊已是几易其主,据闻最早的老酒坊在胜芳的北桥以北,故名曰:胜芳北桥北烧锅酒。

古镇寻踪(一)_第7张图片
张家大院欧式建筑

        提酒至武庙前街西侧的张家大院已接近下午5时,见大门敞开着便跨了进去,无人招呼,大院内已无游客,仅我一人走马观花,已来不急细致观赏了。此院保存尚完整,不像王家大院般缺失了两座院落。正感受着两棵古树经历的风雨,忽瞥见一抹残阳,遂快步如飞冲向大门,然两扇大门已经关闭,急忙寻找管理人员说明情况,我笑曰:“幸亏是从院里插门,倘若街上锁门我就得在这百年大院里过夜了,可倒插门,你们怎么回家呢?”管理人员却笑而不语,待我迈出张家颇高的门槛时,红色油漆大门又缓缓地关上了。因时间关系,只能另行探访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镇寻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