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一流小跑+《行为设计学》笔记+#新学霸社群#

《行为设计学》

我超级喜欢卖东西,

从某种角度上,

卖东西同时给我两种心理满足,

一种是了解其他人的需求,

另一种是引导人的行为。

后来我看到这本书,

一下就被书名打动了,

基本就是我对于营销和心理学著作的应用目的。

前言,关于改变,你所不知道的三个事实

1 爆米花桶的大小,会决定顾客吃掉多少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捧着大桶爆米花的顾客总是比捧着小桶的人多吃一些;

所以,假如你想要顾客少吃一点,或者多吃一点,

只要改变桶的大小,就能明显影响他的行为;

这也是本书的核心观点:成功的改变遵循同一套模式,改变的引导者必须一次完成的三件事情之一:要想改变他人的行为,必须改变其所处的情境

回想一下,

在超市买自选的坚果,如果拿大袋子装,

回家后总觉得买多了吃不了,不知道是不是一样的道理。

发散一下,假如你开一个自助餐厅,冷饮的杯子不妨再大一点;

加入你开一家按量付费的零食店,自选的容器不妨大一点,轻一点,

会不会让顾客装个不停。

2 人人都有精神分裂症

理智和情感往往是不一致,甚至是相互阻碍,要成功改变,必须双管齐下

“逃跑闹钟、谜语闹钟,数学题闹钟”是最典型体现

购买这种产品,体现了理智的一面,

但谁敢说在使用时,不想一锤子把它砸烂呢?

“我们在理智面心知肚明,一旦情感面有了渴求,想要自我控制就没什么指望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去除一切诱惑。”

所以,把书桌清理干净,关掉手机,用kindle看电子书,都是有意义的。

事实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大脑内部始终有两个相互独立的运作系统。第一个就是前面所说的情感面,这部分自我属于天性本能,能够感知痛苦,获得快乐;另一个是理智面,也称为反思系统或者自觉系统,这部分自我能够深思熟虑,能够条分缕析,能够思索未来。

一个绝佳的比喻:

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其杰作《象与骑象人》中使用的类比,为这两方的对峙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在海特眼中,我们的情感面像一头大象,理智面就是骑象人。

我们想要的改变大多要牺牲短期利益来换得长期回报。

大象渴望及时行乐,骑象人则正好相反。骑象人擅长超越当下,深谋远虑,未雨绸缪

大象并不是永远扮演坏家伙的角色,它还掌管着爱、怜悯、同情和忠诚等诸多情感。为了保护孩子而奋不顾身的强烈本能,这是大象的力量;为了坚持自己而挺直胸膛的勇气,这也是大象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当你在考虑改变时,大象才是改变得以实现的因素。无论是崇高目标,还是些微小事,我们都需要大象提供能量和动力,朝着目标不断前进。骑象人往往会过度分析,过度思考。

要成功改变,必须双管齐下

3 自我控制力,最终一定会耗尽

这个实验设计的非常棒

A组,只能吃胡萝卜

B组,可以吃新烤出来的曲奇和巧克力

两组共处一室,同时吃东西,A组要克制自己不要违规偷吃巧克力和曲奇,

A组所有人都控制住了自己。

然后让两组人解题,

未经过“自我控制”的B组,平均解出34种方法,坚持19分钟才放弃;

而A组平均解出19种方法,坚持了8分钟就放弃了。

许多实验研究都证明,自我监督能力总量有限,且容易耗尽。举个例子,刚完成困难抉择(比如拟定婚礼宴客名单、选购新电脑)的人与没有做过类似决定的人相比,前者更难集中注意力,也更不容易解决问题。

想要改变,往往意味着修改已经自然而然形成习惯的动作,而改变习惯则需要骑象人小心监督。期望的改变越大,消耗的自我控制力便越多。

当我们耗尽自我控制力时,其实是耗尽了“精神肌肉”的力量。无论是创造性思考、集中注意力、压抑本能冲动,还是面对挫折百折不挠,都需要精神肌肉的支撑。换句话说,耗尽自我控制力,也就是耗尽了巨大改变所需的精神力量。

简短摘要

1 容器越大,吃得越多,是因为人们感觉还剩很多,所以潜意识认为自己没吃多少?

那学习时候,用运转慢的时钟,会不会能更长时间地集中精力?

2 理性和冲动/感性总是分裂的,冲动是行为最主要的力量,要引导冲动,不能一昧抵制诱惑是不够的;

3 控制力是有限的,会耗尽,接力控制自己的情境下,做别的事情会更容易疲惫。

你可能感兴趣的:(01周+一流小跑+《行为设计学》笔记+#新学霸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