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痛快淋漓的体验——记上海之行(三)

人生是一场痛快淋漓的体验——记上海之行(三)_第1张图片
QQ图片20150118212634.jpg

封面图片选择了我自己拍的一张照片。

我还记得那天和B君散步到外滩,三点的钟声敲响,我趴在桥上眺望对面的风景;B君在我身边和我随意地聊着;行人在我们身边来了又去,时间却静谧又永恒。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我会永远记得那个下午三点的外滩。美景,友人,还有惬意的心情。

活着真好。

                                             ——感谢这次上海所有经历的人和事,很高兴遇见你

4.你有倾诉的权利,但是,你要尊重别人想要拒绝的心

这事还是要从Q姑娘说起。

Q姑娘和我说,有时候人想要倾诉只是想要发泄心里的情绪垃圾,不然会被憋得很难受;所以很多时候,倾诉只是为了倾诉本身而已,并不是想得到什么建议或点播。

“我只是感性而已,不像你,思考和做事都那么理性,可以把情绪撇开。”她说。

嗯。好像确实是的,我倾诉的目的大多数都是想听听别人的意见,或者从他的角度出发,他会怎么做,以此获得对事情的多方面思考,并总结出尽可能多的可行方案。

此趟上海之行,Q姑娘给我的刺激颇多;在我还没有拎清自己在为什么拙计之前,我一直把这种复杂的情绪归结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且一直为此倍感困扰。

离开上海的前一天,还忧伤地和米苏吧唧吧唧了一下午,烦得米苏一直没法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后来回来还和Z君小小地探讨了一下。

事后自我反省时,我才回过神来,我也做了情绪上的倾诉了。很明显的,我并不是像Q姑娘说的那样,是个理性十足的人;更多的时候,我充满情绪——否则这么多唧唧歪歪,多愁善感的东西哪里来?

但是我很少会找朋友吐槽,特别是充满负能量的抱怨。所以朋友认识的我往往是喜欢自黑又毒舌,冷静又克制的我。我潜意识觉得,负能量的东西最好不要与人言,能自己消化掉就绝对不能转嫁给别人。

我一直记得从上小学起,心理健康读本上写的关于“怎么缓解糟糕情绪”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多和朋友聊一聊你的心情;现在想起来,觉得真是特么扯淡啊,这明明就是祸水东引,以邻为壑,却还一直让我们坚定地相信朋友,就是用来当毫无怨言的情绪垃圾桶的。

本质上,人其实是非常善于接受他人的情绪信息并且容易被他人的能量影响的。正能量鼓舞人心,负能量破坏心情,严重一点,很可能会持续影响到别人的生活状态,所以人是不喜欢接受别人的负能量的,这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喜欢抱怨、语气不善的人会被大多数人讨厌——因为他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我是负能量携带者”的标签。

一般这样的人,我们都会避之不及。

所以,你为什么觉得你有情绪了,就一定要找朋友倾诉?朋友还一定要理解你的负能量?

你造,有时候,理解=背负。

既然你明白爱就是克制,你怎么忍心你爱的人背上使你痛苦的枷锁而你本身却未必能得到解脱?

想通以后,我就发现,不能处理掉自己负面情绪,一有不好的事就习惯性找人倾诉这种习惯,其实是低情商的表现——它证明你并未具备处理自己情绪和压力的能力,和习惯理性思维模式还是感性思维模式并没有太大关联。

其实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事,大多都是小事;绝大多数情绪是可以通过自我排解处理掉的;真正巨大到无法自抑的悲伤,你反而不会选择向别人倾诉,而是选择统统积压在心里。

现在想起来,特别感谢中学那段日子,它让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完成了从一个唧唧歪歪自我中心的人到能自如地处理不好的情绪的人的巨变。

你们所能看到我的那个时期的文章——尤其是散文,几乎都是我在心情压抑的时候完成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二以后,写的东西渐渐变少,且文风改变的原因啦~)

5.在Jane7嘉年华上想做的分享:对于2015的祝福

这其实肯定不是我的原版分享了。我已经不记得我在分享的时候瞎BB了啥,你不能指望我几乎啥都没准备,还能做出一个碉堡了的现场分享。

嗯,基于不想看到自己的矮胖丑,我也没打算去回顾视频,let it be。

现在写下的,权当是我原本想说的吧。

自己的梦想,不要留给别人去完成

我发现,人总喜欢给别人提意见。

以前对于这种行为,我倾向性解释为装逼:你看,你面临的困境我懂,我还知道怎么办;这么简单的事,根本就不算困境嘛,你要照着我说的做,分分钟就能走上人生巅峰,还能在这犹豫徘徊玩泥巴?

后来我发现,不是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自己的梦想——自己没能做到,又觉得很好,非做不可的事情,有人能够替自己去完成。

比如,我在处找工作的当口,四处询问长辈们的意见时,C叔说,你为什么不考虑gap year呢?gap year多好,我一直很想去,现在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初没有gap year。

L姐说,你有没有考虑过深造呢?比如修学一门语言,我觉得真的碉堡了,当初我就很想学;要是可以,你完全不需要这么快就进入工作阶段的。

(此处因为我把只大我七八岁的C叔和L姐都称作长辈,被底下的小伙伴严重抗议。据说当时他们想打死我。)

其实我觉得这样最是遗憾,也最是无用了。

自己想做的事,还是交给现在以及未来的自己去亲手实现吧!就算不成功,也能骄傲地说,爱过,而不是用充满唏嘘的口吻说,你为什么不XXXXX?我就一直后悔没有XXXXX。

人生这么短,体验都来不及,何苦把时间花在后悔上?

既然想做一件事,就不要把80%的时候花在犹豫做不做上

这是我来上海一个很大的收获。原因还是Q姑娘。

和Q姑娘在一起的日子里,我可怕地发现Q姑娘在思考一件事的时候,居然有80%的时间都是在辗转反侧地想,要不要做呢?

于是Q姑娘的日程是这样:我要不要XXX呢?XXX挺好的,我有做的念头。可是XXX好费钱。不过XXX听起来好炫酷,我还是蛮想的。可是我能不能做到呢?我觉得我做不到,那要不要做呢?XXX真蛮好的,确实想。不过万一这个念头只是一时的怎么办?毕竟XXX蛮费钱。

Q姑娘可以把这个过程颠来倒去地执行几天,还理直气壮地觉得自己只是胆小。我在旁边看着她念叨,完全不知道要用什么表情面对她。

在我眼里的Q姑娘是这样,可能我在别人眼里也相差无几,都是光说不做的嘴炮罢了。只是只有当这件事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才发现有多可怕。

所以这句话不仅是送给你们,也是送给我以自省:

既然想做一件事,那么下一步行动就是衡量这件事的可执行性,并立刻去做。把80%的时间花在犹豫上,是世间最不值当的事了。

顺便说一句,从上海回来以后,我发现我”光想不做“的病好了大半了。

生活在哪里无所谓,重点是好好生活

在上海的几天,我最熟悉的其实是上海的地铁。(顺便说一句,好贵)

从住的地方去和朋友约的地方往往要在地铁上呆一个多小时,所以我也有幸体验了一把上海上班族的生活。

我从来没有在十点之前坐过地铁,所以只谈谈下午六点的上海。

我经常在这个点在上海各地铁站游走,蹲在地铁口附近看着来来往往忙碌的人。有装扮精致的白领,也有打扮不是那么体面的小生意的人,有时候不免感叹一句:原来大上海就是这么些普通人撑起来的啊。心中顿生一种浩瀚而渺茫的心情,具体说起来就是世界宏大,我渺小如尘沙,但是就是这样的我,也是世界运行的一部分。

我把这个念头跟L姐说时,她笑了笑:“你这是典型的旁观者思维,你眼里所看到的‘撑起上海的人',每天想的,也不过就是‘这个月的月绩要用什么办法再涨一点呢’,‘我屮这个月的奖金不知道能不能拿到’这种小事,才不会关心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撑起了大上海呢。”

论坛上曾经有过一场辩论,关于拥抱北上广还是逃离北上广。争论拥抱还是逃离,其实我觉得意义不大。

因为在上海短短几天,我就隐约体会到,无论你生活的地方多么繁华,你工作的公司多么牛逼,你还是逃不了“每天在同一个点起床,沿着相同的路线去上班,处理着相差无几的任务,然后沿着相同的路线下班回家”这种生活。

很可能你在北上广生活数年,你熟悉的也就只有上下班的路而已。

你期待的繁华,狂欢,你所在的城市给不了你,你的工作也给不了你;能改变你自己的,只有你的选择。

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总会对事情的结果有期待,这就是做决定的动力;一旦你发现当初促使你做决定的因素不存在了,那逃离还是拥抱只看你取予。

嗯,我始终觉得,会生活的人,在哪里都是能好好生活的。如果你觉得生活不顺利,不妨想想看是不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

希望大家新的一年,能完成自己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是一场痛快淋漓的体验——记上海之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