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依然很难忘魏巍写过的《我的老师》,其中那段暑假里起身找老师的描写分外细致生动,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自己喜欢的老师,类似的情节也举不胜举。
小学的时候,许是年龄小,太调皮的原因,印象里大多数老师都是不苟言笑,一脸严肃的,但后来来了位女老师,对我们异常亲切,严肃的课堂也变得生动有趣,那时老师师范毕业刚刚才十九岁,我们都喜欢叫她“小贾老师”,那时的贾老师除了教我们语文还兼是我们的美术和音乐老师,因为她的到来给我们枯燥的学习带来了莫大的趣味。
在此之前我们是没有美术和音乐老师的,每每这两节课都被语数“霸占”,但贾老师来了之后,整个学习的氛围都不一样了――在教室开辟“学习园地”,选取优秀作文或绘画作品,表彰进步同学;开始期待每周的音乐课,期待贾老师教我们新歌;春天的时候我们的教室甚至搬到了户外,绿草茵茵,野花朵朵,外界的诱惑很大但我们的上课效率却很高,一群管不住的孩子在贾老师手里变得自律而上进。
因为亲切会变得喜欢,小女生们会在私下讨论这个“小”老师――为什么她不扎长头发?为什么她的教科书是香的?她真的从办公室就能看到我们吗?
那时的贾老师痩高个儿,披肩发,皮肤很白,爱笑,虽然是单眼皮却分外亲切并不失灵动,因为喜欢,她在我们眼里就是最美的,甚至高个儿女生会买和她一样的衣服或鞋子,确切的说她是我们最初的偶像。
小学和初中学校离得很近,毕业后偶尔会遇到贾老师,每次打招呼她都笑着说我们长个儿了,嘱咐好好学习啥的,有一种幸福就是:你喜欢的人从未走远。
升入初中除了课程更丰富之外,最大的变化就是同学由原来的一个村扩展到周围n个村,老师也各有各的风格,按年龄分就是老老师和小老师,那时的老师多是中专师范生,但我们级幸运来了个本科毕业的语文老师。
如果说贾老师是我们生命里流淌而过的小溪,而这位姓韩的语文老师则是一条奔腾而过的大河。
他总是那样与众不同,绝不会单调地讲板书,课堂像极了他的演讲舞台,上他的课绝对不会打瞌睡,除了书本要掌握的内容和知识点,我们在他那儿更扩展了视野,新颖的观点和渊博的知识吸引了无数崇拜的目光。
周计划,日计划,值日班长制,每日文摘……我们开始渐渐学会规划时间,讲究效率,我们开始学会自律和锻炼自己,我们也开始注重博览群书,注重文笔……
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我们的人生观和兴趣爱好其实也深深受到最初的启蒙和指引,青春期的崇拜开始转化为一个人的影响力。
不知是谁说韩老师和贾老师很配,然后我们很多人就共同认为非常合适,甚至有村里的老人撮合他们,如果我们喜欢的两个人能在一起那是多么难得而幸福的事啊……
也许只有孩子才会单纯的这样想,可大人的世界里还有利弊,他们并没有走在一起。
再后来,我们都成大人了,似乎再没有像那样喜欢或崇拜一个老师,淹没在世俗和理智之中,再不会乱点鸳鸯谱,但似乎还是有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