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论语是篇大文章:孔夫子谈教育

上一章讲到孔夫子的人才标准,但人不是天生就有知识有智慧的,这就需要教育。教育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我说你听,填鸭式教学,训导式培育;第二层,我尽量讲得有趣,吸引你来听,引导式教学;第三层,我能从做某事中得到快乐,所以我才学习,自动自发式教育。

从效果来看,当然是第三层自发式教育最好,引导式其次,填鸭式效果最差。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育方式有三等,人的资质大致也能分成三等。一等人,天赋异禀,聪明灵慧,对于这样的人,可以给他讲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逻辑;二等人,天资平常,智商平庸,对他们实行一般式教育,能过普通平静的日子就挺好;三等人,朽木愚钝,烂泥扶不上墙,就不能做太多要求啦。

孔夫子的学生们听了,跃跃欲试,想知道自己在老师心中是个怎样的分量。怎么能知道呢?提问,通过老师的答复,就能推测出来了。

经常给孔夫子驾车的樊迟近水楼台先得月,抢先发问:“老师啊,什么才是真智慧呢?”

你以为樊迟只是个司机,就没有学问吗?才不是,他可是孔夫子儒家学说的重要继承者。孔夫子去世后,在各个诸侯国做官的人有不少都是樊迟的学生。

孔夫子知道樊迟最近神神叨叨,研究玄学呢,于是他结合当前社会上祭祀鬼神等风气特别严重的现状,答复樊迟说:“真智慧啊,就是说,如果你想当官,你要明白你的要务是为人们服务。对于鬼神这种没影儿的事,你可以尊重它的存在,但不要沉迷其中,最好啊,不要碰这些玄玄乎乎的事,有那时间还不如搞点实在的呢。”

樊迟脸一红,又问道:“老师,那作为领导人,如何施行‘仁’呢?”

孔夫子答曰:“首先不能眼高手低,遇事先从难的麻烦的那一面多想想,充分准备,谨慎对待,这样就容易得到好的结果。做事能有好的结果,这‘仁’也就尽到了。”

随后,孔夫子针对‘知’和‘仁’又总结道:“能做到知和仁,整个人就会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知者的快乐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之乐,则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和宁静。这也是人生至乐呀。”

说完,又感叹道:“如果我们鲁国能有齐国那样雄厚的经济基础,大家在文化方面再努力一把,鲁国就真正强大;强大后再把自己的文化好好发扬光大,整个社会就能在正道上平稳前行了。”

说着,端起桌上的酒杯喝了一口,略带伤感地说:“连这喝酒的杯子都和几十年前大不一样,未来会是什么样,谁知道呢。大家努力一点,未来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22.论语是篇大文章:孔夫子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