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一)
倒霉蛋的逆袭
阿德勒说:“生活的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问题是,阿德勒在儿童时期都经历了什么死亡的恐惧,产生的心理阴影面积要让他需要用一辈子去克服?
他本来具有成为一个失败者所有的所有的先天条件!可是他没能成功让自己成为一个Loser,因为他成功逆袭了。
我们看看他小时候的经历:
(1)小时候得过佝偻病,常被绑在椅子上。
(2)个子很矮,发育不积极。
(3)身体虚弱多病。
(4)运动能力很差。
(5)4岁才学会走路。
(6)5岁患严重肺炎,医生当时判断治疗无望,建议“放弃治疗”,后来竟然神奇好了。
(7)2次严重卡车车祸。那时候车是比较少,他都做错了什么!
(8)学习成绩班级倒数。
(9)家中6个孩子,他排第三,受父母关注少。
结果是:
(1)活在帅气魁伟的哥哥的阴影里。奇怪的是,他哥哥也叫西格蒙德(Sigmund Adler)。
(2)家里排行居中,上面有帅气的哥哥姐姐,下面有活泼可爱的弟弟妹妹。在弟弟出生后,本来就极其平凡的他根本无法吸引到父母的关注,父母都注意力必然转移到弟弟妹妹身上。使他缺乏足够的关爱。
(3)老师曾委婉向他的父母建议“及早训练他做个鞋匠吧!”。其实老师心里想:这智商让我们班成绩下降,让我年终奖受影响。
(4)同龄小伙伴们都喜欢在他身上找成就感和用拳头发泄对他的喜爱。
心理上:
自卑…
深深地自卑...
比深还深的自卑…
可是:
最终结果:他逆袭了!
成绩:从差生变成优等生。
身体:从小身体不好,那我就考医学院。1888考入名校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95年获医学博士。
婚姻:泡到俄国美女留学生。
运气:被当时弗洛伊德赏识,招入麾下。
(二)
一个人偶尔给他人灌点鸡汤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给他人不停地灌鸡汤。
阿德勒通常会以身说法,不断向人灌输自己逆袭的鸡汤。
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有翻身的机会,只要你敢想!
阿德勒又说:梦想还是要有的,说不定就实现了呢!
阿德勒又又说:你的梦想是什么?
所以,当生活不顺利的时候,请读阿德勒的传记,看看他的童年,你瞬间觉得你的人生如此美好,还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当生活顺风顺水的时候,也看看阿德勒的理论,他告诉我们要大胆去梦想,说不定就实现了。
(三)
1902年,阿德勒在当地报纸撰文,力挺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弗洛伊德读到后,非常赏识(主要是好不容易有个人为自己说话),遂邀请他出席自己的小组讨论会,尽管这个小组本来就没几个人。
但是,阿德勒从来就不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忠实拥趸,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当然,他也不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甚至从来没承认自己是弗洛伊德的学生。
弗洛伊德也从未对阿德勒委以重任。所以,他从来没有享受过荣格的待遇。他只是弗洛伊德好不容易碰到的一个支持自己理论的人,弗洛伊德感觉他还有点利用价值,最少可以帮助自己扩大影响力。他只是一个暂时有用的棋子。
阿德勒当然不是省油的灯,他也从来没把弗洛伊德的权威放在眼里。因此,当弗洛伊德嘲讽他的理论时,他并不会克制自己,而是会直接怒怼回去:“大哥,我为什么每次都要在你的阴影下做事?”。
这些条件,都使得阿德勒成为与弗洛伊德公开决裂第一人(1910年)。阿德勒和他的支持者的出走形成了精神分析学派"第一次出走潮"。荣格的出走是两三年后的事情了。
更可怕的是,他开了个坏头,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后面类似的举动就一发不可收拾:荣格,布洛伊尔,奥托兰克,威廉莱西,克莱因等纷纷离去。老弗爷与他们的爱恨情仇逐渐拉开序幕。
尽管如同荣格一样,在别人眼里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是阿德勒从来没有承认这一点,甚至这也成为他一生的痛点。
上世纪50年代的某天,人本主义大家,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曾回忆:在一次晚餐中他无意问及阿德勒他是否是弗洛伊德的学生,阿德勒立刻非常愤怒,斥其为谎言!并立刻(注意是立刻)拿出1902年弗洛伊德写给他的明信片,证明当时他是受弗洛伊德之邀,以同道者而非门生的身份去讨论小组的。
这个“立刻”,说明阿德勒一直随身携带着这个明信片。别人钱包里是老婆孩子照片,他钱包里天天揣着这个明信片。
他的心理阴影面积到底有多大?!
(四)
阿德勒离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之后,创造了“个体心理学”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而寻求人生的意义和追求理想是我们的基本动力。
综合起来,他理论的核心就是"自卑与超越"!
(1)What部分: 什么是自卑?
两小孩子打架,一个战战兢兢,左顾右盼,脸憋的通红,想随时开溜,一看就是比较害怕真正打架的孩子;而另外一个则怒目而视,口中念念有词,嘴里还不断嘿嘿哈哈,一副老子第一的样子。
阿德勒问:谁自卑?
你可能倾向于认为那个退缩的孩子!但是,阿德勒认为,他们都是自卑的,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
这里首选区分一个概念:自卑。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自卑,阿德勒认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不如人的地方而产生的感觉,都叫自卑。
每个人都是自卑的,并非只有看起来胆小、懦弱的人才会自卑。即使是表面上很强势甚至是很自负的人,内心也同样有深切的自卑感。特别是,那些表面上表现为自负,甚至不容置疑的人,他们许多都是内心深深自卑、容不得批评的“纸老虎”。甚至越自卑,越是创展现一副自负的样子,力图掩盖自己的自卑的内心。
(2)Why部分:自卑是怎么产生的?
阿德勒认为:当人面对自己的某些缺陷,或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都会产生一种无力感或无助感。因为它使人无所适从,进而对自己感到怀疑、失望和不满,这就是自卑感。
自卑感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于婴儿期。因为人类幼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都要依赖成人的照看。因此,婴儿会体验到自己的渺小而无助,进而产生自卑感。如果他有足够的心理感受能力的话。
通常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会让我们产生自卑感:
身体缺陷:个子没别人高,体型没别人匀称,肌肉没别人发达,长得没别人帅/美(不过我感觉现在这个应该不是问题了,一个美图app都可以解决)。
家庭经济地位:家庭经济状态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有一句话叫:我努力半辈子,不过是为了和你坐下来喝杯咖啡。
想象上的自卑:有些对自己能力评估不足,认为自己不行,做事退缩,缺乏自信。还有另外一类极端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是千里马,只是难遇伯乐,于是怨天尤人,一副怀才不遇的感觉。
(3) How 部分:如何实现超越?
自卑的对立面是优越感。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也就是我们首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卑),然后努力去克服它,追求卓越。
追求优越有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只追求个人优越而很少关心他人,其行为往往受过度夸张的自卑感驱使(个人奋斗)。另一种是追求一种优越、完善的社会,使每个人都能获益(利他与慈善)。
预警!鸡汤来了!
阿德勒认为:遗传、童年经历等先天的生物性因素,并不能决定人的命运,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完成自我超越。
途径如下:
第一,对自己的经历进行恰当解读
面对同一种经历,我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因此,真正束缚我们的不是环境,而是思想。
举个例子:
穷人家的孩子,他可以对自己的命运有两种解读方式:一种是埋怨社会不公,埋怨命运不好,埋怨父母太差;另一种,他可能认识到这需要自己发奋努力,做出自己的事业,走出自己的人生。
而,不同的解读方式,会给他带来不同的命运。
所以说,穷人家孩子不一定早当家,也有可能早成为小混混。富人家孩子也可能成为败家子,也可能将家族事业扩张。关键不在出身,而在对生活的解读。
第二,树立小目标
阿德勒认为:要改变行为,先从改变目标做起。因为,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目标服务的。
阿德勒说,请选择一个合理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切忌一开始把目标设置的过于高远,因为那样大概率会遭受挫折。我们要设置一个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也要擅长把大目标拆解成可以实现的小目标。
第三,认识自卑和优越的关系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密切联系的,是对自卑感的补偿。
说白了:
自卑就像后驱车,动力从后面来,推动着你向前进。
优越就像前驱车,动力从前面来,拽着你向前走。
而,我们要努力做四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