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养育自己

       

重新养育自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天应童老师在群里“开小灶”,讲了一个主题“如何满足孩子的需求”。老师发号召,看谁能用思维导图把“开小灶”讲述的内容总结出来,我第一时间接下这个“军令状”,快速复盘内容,画了一副思维导图。知识的逻辑结构,从左上方两点钟方向顺时针往下走。

      导图的第一个分支是:当孩子表达需求,比如说孩子会说:妈妈我想吃西红柿炒鸡蛋;我想吃冰激淋;我想买玩具;我想玩游戏等等……

      第二个分支画的是家长的回应。家长的回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基于现实,一种实际孩子当下需要。基于现实的回应,如果孩子想吃蛋炒饭,家里有西红柿,就会马上去做。如果没有西红柿就会告诉孩子,明天再做,今天吃其他的;当孩子的需求是想买玩具,如果家里有,就会直接告诉孩子,不能买;

        第二种回应是基于当下需要。孩子想吃西红柿炒鸡蛋,想吃就去做,当即满足孩子;孩子想买玩具,玩具才3元,当然可以买。

      第三个分支是孩子的看到、听到父母的反应,引发孩子什么样的反应。第一种家长基于现实的回应,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反应是:我想吃蛋炒饭,妈妈没满足我,内心就会上演这样的内心戏:我没资格,我不配得!如果是想要买玩具,玩具才3元,父母就没有让自己实现愿望,孩子的内心戏会是这样的:我不配拥有,我不值三元。孩子内在出现负面编织,陷入无助、无望、无价值的三无状态。陷入负面编制中,孩子会感受到失落,无力。

      第二种情况,家长基于当下需要的回应。孩子感受到的是充分被满足,父母不记代价,有求必应。以后孩子有需要,只要提要求,开口就有。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滋生欲望,是一个危险信号。

      对于满足孩子的需,应老师提出要有一个时间框的提醒。三岁以内的孩子,需要无条件满足,百分百满足,因为3岁以内的孩子无自主意识,需要家长去满足。三岁以后,就需要帮孩子发展能力,接受挑战,家长不再包办。十岁左右,如果还无限满足孩子,就容易出问题。

        第四个分支是正确的做法。正确的做法要正整合两者(基于现实和需求),把两者整合在一起。既照顾孩子的需求,又让孩子明白现实,引发孩子的思考。

    正确的操作步骤:第一、先回应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第二、根据现实,提出问题,通过发问让孩子自己决定,让孩子为自己的想法负责,从而去落实到行动中。

        最后应老师总结了回应的原则:第一,首先回应孩子,照顾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的需求被父母重视。第二,抛出现实问题;第三、发问。把问题给孩子,让孩子思考问题,决定行为。最后提醒各位家长,只能做协助者、支持者、但坚决不能做决定者。

      听完这节微课,我的感受是:做为父母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制造问题,但还不自知。如果不学习、不成长,可能就会一辈子错下去,遇到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还不知道问题原来出在自己的教育方式上,却总是陷在问题里纠结孩子怎么会这样。岂不知根源都在自己身上,孩子的问题本质上很多是家长的问题。

      做为我们成人,我们也是被父母不知是错误的教养方式下养大的。我们已经长大,父母已经变老,不可能让父母把自己重新养育一遍,只有借由养孩子的过程,自己重新把自己养育一遍,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让自己的内在小孩先慢慢长大。

重新养育自己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重新养育自己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重新养育自己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新养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