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人民中国》杂志出版“中国现代书法特辑”,从此林散之的名字像惊雷响遍中华,震动日本。
1975年日本书法代表团访华,日本人点名要拜见林散之。林老必须坐着和来宾一一握手”。一份由于特殊原因日本人没能得到的这幅手卷。反映了中国近300年来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真的有那么神乎其神吗?
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 》
﹀
释文:黄河之水远接天,赤县扶桑两地连;千数百年唐盛日,早通通宝开元钱。红白樱花烂漫开,盈盈一水送春来;愿祝此花香不散,千秋百代好同栽。好风吹面至东瀛,两岸幽情日日深;有笔如花花似锦,愿从兰芷荐春心。喜接嘉宾颜笑开,烟光如海望蓬莱;遥期桂子秋登日,八月金黄君再来。
第一,用墨价值。
在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中,墨分“五色”样样都有,而且对比十分强烈。真可谓:“墨随心意,浑然天成。”整个手卷纵横挥洒,虚实有致。开头用的是破墨,血肉分明,气韵生动。
中间有的用的是干墨,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访”、“春心”、“宾”是淡墨,淡不浮薄,如云似烟。“赤县扶”是浓墨,浓不凝滞,丰盈厚重。“幽情”、“君再来”是枯墨,枯若古藤,似断还连。
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 》(局部1)
第二,学术价值。
先看手卷中的诗。林散之毕生好诗,自视诗第一,字第二。
具体表现有三:一是情。诗的主题就是一个字“情”。以史抒国情,借景喻书情,托物寄友情。如第一首诗,林老以历史抒发过去中日友好的国情,第二首中的“春”、“香”,林老借此隐喻中日书法交流像春天似花香,在第四首诗中林老托桂花寄发日本朋友再来的友情。
二是活。如第一首诗中的“连”,赤县和扶桑是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用上“连”字,就活了起来。“连”是一根纽带,把中国和日本连在一起,把两国人民连在一起。还有“通”、“开”等。
三是准。诗中的每一层含意,每一个词,特别是比喻,十分精准,就是那种感觉:“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能。”再观手卷中的书法。强雄深厚,以斜为正;柔中有刚,枯润相发;线条老辣,笔笔中锋。突出体现在“屋漏痕”。
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 》(局部2)
第三,历史价值。
《中日友谊诗》见证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两国书法友好交往的重大历史事件,捍卫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
林散之草书赠日本书法访华团诗作四章卷创作于 1975年 3月,除了赠送给日本一卷以外,国内只有3卷:一卷创作于3月12日,以后又补款赠给他的学生冯仲华。第二卷于 1976年 5月补记后送给了季汉章。这一卷创作于 1975年 3月 15日,是林散之先生自存之稿。苍遒生动,一气呵成;诗书相映,堪称双绝!
林散之第一草书《中日友谊诗 》(局部3)
第四,线条价值。
”流向“七”,又经过“五”到“年”。再看“年”的一竖末端,又一滴已经形成,也许即刻就要下流。
我们细看其轨迹,是慢慢的,左右摇晃的,又总是向下的,停留阻涩的痕迹清晰可见。再看手卷中的“折钗股“。第一首诗中的“开元”、第二首诗中的“此”、“千秋”,还有第三首诗中的“愿从”都是“折钗股”的笔法。
林老在转折之处,笔毫平铺,锋正,圆而不扭曲、不草书线条的最高境界就是“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虫蛀纹”等。这些形象化的比喻是书法者耳熟能详的笔法,更是一生奋斗的目标。可是,几百年来,能写出这些笔法来的书法家却是廖若晨星,少之又少。
林散之先生书法欣赏
【浦君艺术专注名人字画15年,带您从作者手中取画,让您的字画藏品放心传世!欢迎添加浦君艺术专业顾问:15801007123,更多捡漏作品尽在浦君艺术官方网站】
浦君艺术董事长胡桂忠与当代艺术家合影
浦君国际艺术中心15年专注名人字画,逾100位一线大家,
带您直接从作者手中取画,让您的投资藏品放心传世!
· 国画家:
何家英、史国良、范 曾、黄永玉、刘文西、王成喜、
冯大中、范扬、贾广健、苗再新、林容生、南海岩、
范迪安、王明明、冯远、尼玛泽仁、陈佩秋、程振国、
张复兴、唐勇力、田黎明等等。
· 油画家:
靳尚谊、杨飞云、冷军、陈丹青、王沂东、詹建俊、
肖峰、许江、徐里等等。
· 书法家:
欧阳中石、沈鹏、张海、苏士澍、王镛、李铎、韩天衡等等。
( 编辑: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