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N-CTER summer school

在北京呆了半个月之久了,终于在回家的列车上了。参加了两个夏令营,非常幸运地都得到了北师大老师的认可,拿到了入场券。

还记得从南京出发的时候,下着大雨,和另一位来自南师大的小伙伴一起坐地铁前往火车站。刚开始认识彼此,发现她有过出国的交流的经历,那时还是对自己抱着不自信,怀着紧张焦虑的心情前往北京。一下高铁就感受到北京的闷热,但是我还是有些按捺不住的兴奋。

第一次接触北师大,阳光沐浴中的北师大,还有通过微信公众号早已谙熟的英东楼和校训碑,真的感到很亲切,接待我们的老师也非常和蔼可亲,又在宾馆遇见为这次CTER暑期学校忙活的周深几学长。

之后小伙伴也从全国各地陆陆续续抵达,人数不多,大概只有十位外校的同学,和五位来自其他国家的同学。我和我的室友,来自首师大的赵芳琪,也慢慢熟络起来,我们与人相处的节奏很配,既不会觉得慢热,也不会觉得太热情。另外,和十位外校同学很快就熟络了,大家都特别可爱,特别真诚,所以我也就很放得开。但是第一次和外国同学的见面,我还是有些害羞,不敢说话,特别是有英语专业的秦紫馨同学在场,我就更不敢说话了,但是我还是鼓起勇气和他们打招呼,有时会觉得需要推自己一把,战胜自己性格中的羞怯和懦弱。这两天,还要特别感谢紫馨,她带着我们去品尝北师大的各色美食,喜欢她开朗大方的性格,我想我也很需要她这样的朋友。

晚上CTER的老师为我们准备了接待晚宴,在去餐厅的路上,我主动和一位来自巴西的姑娘聊天,可能是觉得大家英语都不好,说得都很慢,但是后来,我才发现我是多么地幸运地找到了一位心灵如此美丽善良的人儿,如果说此次北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又想,和Ivi的相识就是我最大收获,甚至超过见到偶像(石中英老师)的收获,因为,Ivi她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可爱和美好,即使社会文化迥异,即使语言不太通,但是与人为善的真诚和善良可以超越一切,我更加明白人生该珍视的品质是什么,这样的品质超乎金钱名利,是我要用一生去追寻和守护的珍宝。

在宴会上被李琼院长第一个叫起来自我介绍,因为有外国同学和老师在,我必须用英文介绍自己,突然发现前一天准备的中文自我介绍完全没用了,准备好的英文自我介绍也临时记不起来,只好即兴发挥。虽然我的自我介绍很简单,但是我没有慌乱。在宴会上,我还给大家分了我从南京带来的明信片,特别感谢Nicole和其他小伙伴的鼓励,让我有勇气把这个小礼物送给大家,包括几位老师和前辈。因为总有些担心被误解为刻意讨好,但是我之后再去想这件事,为什么自己会被这样的狭隘思维困扰,做人要真诚,更需要坦荡。

晚宴后,和小伙伴一起去水果店买了大西瓜,搬回酒店后,我帮大家找宾馆的后厨把西瓜切了开来,没想到因为之前学过做饭,所以切西瓜也是得心应手。因为把西瓜切得均匀得到大家的赞赏和认可,因为之前暑假里学着做饭,虽然没有学成什么大菜,但是切个马铃薯还是很熟练的,没想到这样的小技巧在生活中也别有用处,心中在窃喜。

开营第一天,见到了钟秉林校长和朱旭东部长这样的大人物,这些倒不是什么,只是被告知这个暑期学校全程将用英语交流,只有少数的环节是请中小学老师讲话是中文。所以第一天很艰难地去适应这样的英文授课环境,虽然本觉得自己听英语不算是问题,但是还是痛苦地发现有些学术性的英语很难听懂,更不要说去理解了,也就更不要说去表达了。所以第一天我觉得自己懵了,用struggling这个词形容在自己在夏令营的第一天再合适不过。

前两天主要是一位来自美国的教授Laura给我们讲授art-based learning。从我自己的受教育经历而言,我并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很难理解这样的意义。但是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的夏令营确实变得有声有色,妙趣横生,有表演,有合作,有创造,有展示。每个人都沉浸在有趣的任务里。现在想来我很感谢Laura,因为她让我们完全忘记自己是在从参加一个“保研夏令营”,只认真投入到和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中就好,Laura本人肯定没有想到她的课堂还有这样的魅力和意义。Laura也是我本次北师大之行所遇见的最美好的人之一,她那么可爱又那么优雅。有一件小事,她每次从教室出去都顺便把每个小组的空水瓶和垃圾带走,有时细微之处就可以显现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吧。她让我懂得如何真心去关怀学生,她的微笑让人感到特别温暖,她就是我要学习的榜样。

接下来的几天觉得慢慢适应了英文环境,甚至特别想用英文交谈了,沉浸式的英语学习让我有些不太适应和自己的室友用中文说话了。这几天让我有了说英语的自信,其实根本不需要在乎每个句子的句法语法,只要找到合适的词表达自己的意思,然后说出来就可以了,日常交谈真的没那么难。我能够快速适应这个环境以及在最后的英文汇报中充分地表达自己,还是要归功于自己大学以来从来没有放弃英语的学习。感谢自己从来都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和正确的信念,所以在这样的场合中才能抓住机会。同时我也明白想要提高自己的英文表达能力,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英语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对话的质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我们都习惯用汉语进行思维活动,但是为了理解和汲取新鲜的思想,我们必须学会用英语阅读和听,学会说和写去准确的表达自己。如果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标准,我的现在英语水平甚至还不及格,所以还是要加强英语学习啊。

这个CTER的夏令营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课程活动特别棒,邀请了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她也算是我的一个偶像了吧,虽然这次没能见到她,但是清华附小两位老师的报告也让我有很大的收获,满足了我想要去了解中国最先进的质量最好的教育的愿望,希望我能够有更多和这样优质学校接触和学习的机会,然后有能力和智慧将这样的教育推向最普通的大众。还有一个去北京实验学校参观的机会,然而那天天公不作美,下起大雨,在北京实验学校的一个报告厅听他们的校长滔滔不绝地说了三个小时。他说了一句类似“要想取得非凡的成功就不能让自己做平凡的人。”的话,因为个人对周国平的敬仰和喜爱,我更加认同卢梭的教育思想,让孩子自然生长。他的那种“大人”“小人”的论断也很让我反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似乎是不懂得“有教无类”的。我承认他的办学能力,但是无法对他产生敬佩仰慕之情,因为他的教育理念全是围绕他的教学改革和个人成就展开,我几乎没有听到他对学生的看法,一个没有对学生充分倾注爱和关怀的校长,只能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但是绝不可能是教育家。我内心不太认同这位校长,这个不认同的过程也是我塑造自己教育理念的过程。

最后两天终于开始进入了学术报告的环节,宋萑和张忠华教授,两位年轻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我虽然现在没有特别需要研究的主题,但是我直觉地感到这样的方法是对我今后的学术工作极其重要的。宋萑老师只要三十多岁,但是已经是副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了(据说是一个14岁上大学的天才,吸引了不少小迷妹,哈哈)。我虽然特别喜欢他上课的风格,也很认可他讲授的内容,但我更喜欢那个口音奇怪、不苟言笑的张忠华老师,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又和他接触和学习的机会。我大概是在自己打算成长为一名老师之后有了一种直觉,就是能感受到一个老师会用多少真心地去对待一个学生。

最后一天是小组汇报,我承担了lesson plan部分的汇报,这是我所擅长的。我想了很久最终选了等高线地形图那一节的内容,其实我也不想选择这么有难度的内容,但是要求是art-based learning,我恰好能够把之前做中学地理实验的教学设计用过来。因为这个教学设计是我精心构思和设计的,所以我有很多想要很大家分享,但是没想到会在CTER的暑期学校里和大家用英语分享。既然有了这样的决心,就要克服种种困难,按照Laura的评价标准修改我的教学设计,最重要的是把教学设计用英语表述出来,相当于写一个英文的说课稿吧。但是由于topographic map这节的术语很多,我的英文水平真成为了一个瓶颈。我要特别特别感谢来自加拿大的Nicole和来自美国的Erica,她们都已经是博士生和大学老师了,但她们特别友好和热情地帮助我,帮我把我的英文表达修改完善。当我制作完汇报的PPT,已经夜里三点多了。我完全没有演练一遍,我大概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说完了我人生的第一个英文汇报。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表达出来,但是我想我成功了。Laura和其他几位老师都很喜欢我的报告。我想我成功的原因就是我追随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真正想要分享的表达出来,所以不管是不是用英语,我都会带着分享的热情完成汇报。

最后一天的下午是跨代际分享会,我以为只是几个老师随便聊天,没想到还有特备邀请的两位老师参加。我不记得这两位老师叫什么了,但是她们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难以抹去。一位比较的年长的刘老师已经退休了,但是她身上表现出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对于后辈的关心和勉励非常非常让我感动,我还在课下找她聊了积极心理学的话题,她是一个多么积极乐观的人啊,一个拥有积极乐观态度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无疑是巨大的。我还向两位老师提了一个有关学科融合课程和教育资源相对欠缺地区如何开展活动课程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了教育公平的问题,落后地区如何发展素质教育的问题。我自己见识短浅,对于实际教育情况的体察也不够,只是感性地向两位老师提问。非常感谢几位老师对于我这个有点迷糊的问题的恳切回答,我也收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永远不可能比得上大城市,教育公平问题上永远存在着地区教育资源的相对丰富和相对贫瘠,但是并不意味着落后地区办不出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发掘本地的有特色的教育资源。我对于这样的领悟其实有些积极心理学的成分,首先要学会接纳客观存在的差距,在这个基础上比现有水平有所提高,树立一个持续发展的积极态度。

两周的时间如白驹过隙,近乎是我二十岁的二十四分之一了,所以我格外地想从这些流失的时间中寻找一些意义,写下这些以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继续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BUN-CTER summer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