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3-剃刀与减法

断舍离还不是因为穷?

前天和朋友讨论断舍离这个事情,朋友戏称:断舍离主要是因为穷。预算有限,资金不充足都是比较文雅的说法。

我想了想,笑了下。

这话说的对,也不对。

D13-剃刀与减法_第1张图片

最近有一种这样的心态,买东西之前会反复的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是不是真的需要?

2-我将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

3-是否有其它的东西可以替代?

这些问题能帮我理解,我是否真的需要某一个东西,以及我已有的东西是否能物尽其用。

还有这样的一种心态:买东西本身并不会让我觉得很开心,但是整理的时候却会让我觉得开心。

我发现,给自己做减法的时候,是能让自己觉得开心的:

减去生活的杂物,整理起来会更加的方便。看着整洁的房间,内心也觉得舒畅。

减去无用的社交,朋友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减去过度的娱乐,过度刷剧刷游戏只会让我觉得更加的焦虑和空虚。但是看一本好书却正好相反。

断舍离清理的不仅是生活的环境,还有心境和欲望。

奥卡姆的剃刀

最近奥卡姆的剃刀(英语:Occam's Razor, Ockham's Razor)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知乎timeline里面。后来我也去简单的研究了下这个理论。

简单的说来,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则:

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奥卡姆(William of Occam)频繁而有效地使用这个理论,以至于最流行的观点“若无必要,勿增实体”(Non sunt multiplicanda entia sine necessitate)本身是由爱尔兰方济各会哲学家约翰·潘奇,在1639年对邓斯·司各脱著作的评论中总结的。

我曾经在早些时候写过信息爆炸带来的关注度问题。而奥卡姆剃刀的法则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也许就和信息爆炸的大环境息息相关。

人的大脑是有限的:不管是我们的记忆力,思维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学习是为了使用:我们不需要追求完美方法和解决方案,只需要能用够用就可以了。人类的努力不是为了找到真理,而是为了不断的接近真理。

D13-剃刀与减法_第2张图片

和人们的行为对应起来就更好理解了:

认知和方法论上,选择最简单的。典型的反例是:用一系列的时间管理软件管理自己,却在工具使用上浪费了额外的时间。

生活方式上,选择最简单的。比如乔布斯,扎克伯格永远是统一的一套着装。不用花额外的心思却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外在形象除了着装,体型和精神面貌同样重要。典型的反例是:女人永远缺少一件出门的裙子和一个正确色号的口红。

身外之物,大道至简。

僧侣画家莫兰迪

最近很火的延禧攻略又带火了莫兰迪。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号称是“僧侣画家”。

莫兰迪一生的创作题材都是在画着几只瓶子和波罗纳郊外的风景。他说:“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词汇来描述。事实上,它与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真实。”

莫兰迪终身未娶,专职画画,和他的三个(终身未嫁的)姐姐一起生活,一生只画三样东西:瓶子,鲜花,和家乡风景,即使是最远的远门也只去过苏黎世(观看塞尚的画展)。他天然选择成为了一个避世的隐者,一个简朴的画匠,这也为他“苦行僧”的人设做了很好的诠释。

D13-剃刀与减法_第3张图片

他的画很容易就让观众陷入一种入定,一种疗愈的片刻,一种适合冥想的沉静空间。这种空间独立于现实生活,又绝非完全臆想,它源于生活,又经过美化。

有人这么评论他的画作

平稳的画面,一种自信的掌控,一种冷静的控制,一种寂寞的重复,一种禅定的安静。

我想到了达芬奇说过的一句话: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form of sophistication

D13-剃刀与减法_第4张图片
简洁是终极的复杂

你可能感兴趣的:(D13-剃刀与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