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

image.png

这是城君原创的第1101个城市故事

“如果择日要我嫁,

我就去跳池塘。

我不会游泳,

必死无疑。”

在60多年前的广东,

遭遇父母逼婚,

年轻女子只有两条路: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1张图片
image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2张图片
image

当时,未婚女子都会梳长辫,

出嫁时,女性长辈要为其梳头,

将长发盘成髻。

那些追寻身心自主的女子,

不愿屈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就自行把长发挽成髻,立誓终身不嫁。

整个过程,如办喜事一般,

女子梳妆打扮,宴请宾客。

只是,

image.gif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3张图片
image

自梳长发,

意味着独身立命。

20世纪初,广东顺德。

许多自梳女到缫丝厂打工,

赚钱养活自己,维持一家老小。

她们算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工厂女工。

后来全球经济萧条,国际丝价下降,

工厂接连倒闭,女工陆续失业。

尝过经济独立的滋味,

自梳女们大多不愿走回头路。

于是,她们结伴到香港、澳门、南洋等地,

走进大户人家,

开始日复一日的家佣生活。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4张图片
image

图/四少唐景峰

在马来西亚的各大城镇里,

每天都有一群中国女子穿街走巷。

她们梳长辫,穿白衣黑裤,

带着浓浓乡音的粤语问价买菜。

当地人叫她们“妈姐”。

据说来自家乡话中对女佣的称呼,

也有一种说法是,

她们洗衣做饭、照顾小孩,

角色介乎干妈和远房姐姐。

总之,她们没有儿女牵绊,又勤劳刻苦,

更是靠一手了得的厨艺,

在南洋重新站稳了脚跟。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5张图片
image

欧阳焕燕,可算是妈姐之光。

1940年代,她和姐姐进了新加坡的李家。

李家女主人是美食家,

出版过娘惹菜食谱,

却感慨自从顺德妈姐到李家,

自己的厨艺就没有用武之地。

在李家,欧阳焕燕和姐姐一做就是40年,

她们看着这位叫李光耀的主人,

从律师一路当上新加坡总理。

她们不断推陈出新的妈姐菜,

也得到了华人上流社会的认可,

甚至推动了新加坡菜式的演变。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6张图片
image

欧阳焕燕一手带大李家小姐李玮玲。

她们的厨艺,是世代积累而成。

从唐宋时代开始,

岭南地区的家庭教养女孩,

不讲绣花女红,

而是特意培养她们的厨艺。

“裁剪补袄一点儿也不会,

可是修治水蛇黄鳝,

却一条必胜一条“。

妈姐,传承岭南厨娘的精神,

只是并不出嫁。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7张图片
image.png

炒水蛇丝。

许多妈姐在顺德长大,

从小被美食熏陶,

对烹鱼自有一手。

到了东南亚这种海产丰富的地方,

妈姐下厨如鱼得水,

鱼尾煲汤、清蒸石斑就是“湿湿碎”(粤语,“小意思”)。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8张图片
image

妈姐们平日的聚会,

话题多是主人家喜欢吃什么菜,

分享自己的做菜心得。

以蒸鱼为例,

鱼脊骨尚留一丝血色,

作为蒸鱼恰熟的标准。

妈姐们做的虽是家常小炒,

但每一个细节都下足功夫,胜在用心。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9张图片
image

顺德家常菜也上得大场面。

作为女佣界的精英,

妈姐懂得按主人家的口味,

就地取材,创制新菜。

例如,黑椒炒蟹,

就是用当地蟹爆炒黑胡椒,

加上顺德菜精准火候,

打造成蜚声南洋的一道妈姐菜。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10张图片
image

黑椒炒蟹。

香港美食家陈梦因《粤菜溯源录》介绍,

顺德妈姐创制的菜式有荷香鱼、荷香冬瓜卷、

鱼羹、鱼腐、炒水蛇丝、水蛇肉饼等。

美食家蔡澜则认为,

榴梿炖鸡也是顺德妈姐始创。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11张图片
image

广东点心粉果是因自梳女娥姐而出名的。这名妈姐长相标志,所做的点心美味,衍生出粤语歇后语“娥姐粉果——好睇(看)又好食”。

当时的东南亚华人圈子里,

出入有妈姐跟在侧边,

这是主人的地位象征,

家中有精通烹饪的妈姐,

不时邀请宾客到家中吃饭,

这是社交场上的体面标配。

一户人家没有三四个妈姐,

算不上有头有脸。

妈姐更是陪伴小姐少爷们玩耍留学,

与主人家一起走过几十年悲欢。

image.gif

有的妈姐常年在外国人家中打工,掌握英文和法文。

每份工都不能打一辈子,

再任劳任怨的妈姐,

也会有提不动菜篮子的一天。

向来淡泊自珍的妈姐,

会自觉收拾行李,辞工离开。

少数人会得到主人家的恩待。

电影《桃姐》里主人公,

算是妈姐里的幸运儿。

在她患病中风后,

自己守护长大的少爷如亲人般,

安排老人院送水喂饭,照顾左右。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12张图片
image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13张图片
image

更多的妈姐要独自面对衰老。

年轻时,她们敢于打破“女大当婚”的惯例,

随着年纪渐长,

这些洒脱的女子却有些惶恐。

不婚无后的她们,

漂泊在外操劳半生,

给家人寄生活费盖房子,

等到垂暮之年,

只盼有个“落脚”之处,

牌位前常有一柱清香。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14张图片
image

佛山西樵镇的姑婆屋益善堂人去楼空,只有立愿不嫁的关润芬来打扫上香。 图/黄世泽

顺德均安镇沙头村,

有一栋融合南洋街道特色的建筑,

名字叫冰玉堂。

这是在上世纪50年代,

远赴新加坡打工的妈姐,

用血汗钱换回的一砖一瓦。

每天,那些健在的妈姐,

来这里为离开的姐妹烧香祈福。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15张图片
image

在冰玉堂的侧房,

安有妈姐们的长生牌,

上刻有300多位黄姓女子的名字。

每个名字上覆盖有红纸,

如有姐妹走了,红纸也就揭下来。

如今,长生牌上的红纸,

“落”剩的只有十来张。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16张图片
image

上世纪40年代捐款回乡建冰玉堂的部分妈姐。

黄月蓉,今年94岁,

早年到新加坡做妈姐近20年,

现在均安镇里安享晚年。

对于自己能做哪些“妈姐菜”,

这位老太太已经记不清了。

只记得老板挑剔,

每天做的肉不能重样,

印象最深的是豉油鸡很受欢迎。

均安镇上在世的妈姐,

目前不到20人。

随着妈姐百年归老,

顺德技艺融合南洋味道的妈姐菜,

也即将随她们归于尘土。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17张图片
image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18张图片
image

黄月蓉和她年轻时的照片。

妈姐,这群时代里的女子,

每天翻着花样地做饭煲汤,

给主人家的一日三餐增添滋味。

等到回到故里,

黄月蓉最挂念的,

还是家乡的一碗白粥,

见到米花,又不失粥水的清爽。

简单的滋味,最服帖百味的人生。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image
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_第19张图片
image

加微信号:nayizuochengg 加入「那一座城」读者会

合作咨询QQ:3159178733

你可能感兴趣的:(顺德丨那些终身不嫁的女子,可能是顺德厨艺最高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