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之信仰的力量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作为邪恶轴心重要成员的日本,其嚣张态势已成强弩之末。决定战局走向的冲绳岛战役拉开序幕,成千上万斗志昂扬的美国大兵被派往冲绳,等待他们的则是敌军重兵防守、凶险异常的钢锯岭。在这群人中间,却有一个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来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太平洋爆发之际,瘦弱的戴斯蒙德志愿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而应征入伍。因为信仰,他始终不愿拿起枪支操练,为此宁愿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几经周折,戴斯蒙德最终和战友来到了钢锯岭。枪林弹雨,转瞬之间无数人应声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七十多条濒死的生命……

相比其它战争片,《血战钢锯岭》选择了一个并不典型的军人形象作为主角——一位不愿意举枪的军医戴斯蒙德·道斯。戴斯蒙德·道斯不扛枪打仗,去战场上也只是去救人,他忍受了别人的嘲笑,战友的霸凌,战争的残酷,但是他却依然坚守他的宗教纪律,徒手救了75 人,成为了人人称赞的英雄。这样一个新颖的形象,为该片增色不少。

无论是还是战场上留存多日早已肠穿肚烂的可怖尸体,还是随着爆炸声带起的血淋淋的躯体;无论是子弹打在人体上发出的令人齿冷的爆裂声,还是战场上伤员绝望的求助呐喊……以正面、直接的方式尽量逼真地展现了战场的残酷杀戮,从而让本片更显真实,梅尔·吉布森还原了钢锯岭上的人间炼狱全景,让观众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死亡气息。

虽然是战争片,但是本片的泪点一点不少,主要源于戴斯蒙德·道斯这个角色的巨大矛盾特点:一方面非常固执地坚持不拿枪,另一方面又受到内心的强烈感召而主动要求上战场。他为了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原则,宁可与世界为敌,哪怕得不到最心爱的人的理解。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或者说信仰魅力,为本片带来了巨大的戏剧张力,甚至一点也不亚于战争本身。以这样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巨大的心灵撞击,自然要远比刻意的催泪来得高明。片中有一个特别设计的情节值得注意:当固执到死的戴斯蒙德在危急关头终于拿起枪救助战友时,出人意料地他居然是用它作为运输的工具而不是以牙还牙的武器——这样的一个小小细节,一下子升华了影片的主题,超越了战争和宗教,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我想只有信仰的力量才能使多斯有此壮举。他也恐惧,面对日军不要命的冲锋和残忍的补刀。他也疲惫,不断的来回奔波拖着伤兵。可是他不停的祷告,我再救一个,我再救一个。一个人,要克服死亡的恐惧,要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力和精神力,才敢去做。而他,竟然救了 75!


                                                          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血战钢锯岭》之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