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之声伴你行 微课笔记四

催眠之声伴你行 微课笔记四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此书是艾瑞克森催眠经典书籍中的经典,已经绝版。武汉荣格心理咨询中心创建人黄进军老师每天在读书群诵读并讲解,以下为课堂笔记。

《催眠之声伴随你》目录

    第1章 改变潜意识心智

      第2章 个人励志故事

      第3章 信任你的潜意识

      第4章 间接暗示法

      第5章 克服习以为常的极限

      第6章 重新建构

      第7章 以经验为师

      第8章 主导你的生命

      第9章 留住纯真的眼睛

      第10章 用心观察:留意特异性

      第11章 治疗精神疾病

      第12章 操纵与着眼未来

      第13章 教导价值与自律


第七章  以经验为师

故事1,当个六岁大的孩子

由于生日的第二天就被母亲谴责,六岁大的孩子有感而发,当个六岁大的孩子可真难,我只有一天的经验而已。

故事2,做梦实现心愿

儿子在梦中吃光了所有的糖,也梦见爸爸惩罚了另外一个兄弟。

人生经验的种类不可胜数,而做梦绝对是其中之一。即使催眠不管用,但是心理治疗的过程也绝对可能对当事人大有帮助,他们可能会选择回家在梦中完成任务。

故事3,学习在水中游泳

你可以在琴凳上学习游泳,在意识层面学习游泳所具备的所有动作,但如果你不真正的下到水中,你是永远不会真正的学会游泳的,在水中的学习是在潜意识层面的学习,将注意力集中在感知方面。

个人学习应该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最佳方式是单纯的感受体验,而不是不停地检视自己的经验。当经验发生时,专注体验,不去试图了解其中的内涵,分析、检视过程可以稍后进行。

故事4,你为什么不尝一尝呢?

要求孩子自己尝一尝,从而让孩子非常担心他们将要放入口中的东西,成年后,他们会自行决定烟草、酒精是否需要放入口中。

再一次强调最好的学习方式,莫过于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父母师长,以及心理治疗师所能够做到的,无外乎是提供各种体验的机会。

第八章  主导你的生命

故事1,艾瑞克森回复学生担心他即将死亡的一封信。

人总是觉得老了,才走向死亡。其实从你出生的时候你就开始走向死亡,只是有的人效率高,很快的就走,走到尽头,有的人需要经历很多,然后才走向尽头。

艾瑞克森母亲最喜欢的名句是"每个人的生命中,多少一定会下雨,某些日子一定黑暗又荒凉。"他的父母一向充分地享受生命。艾瑞克森认为,你越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添加幽默,就越能享有幸福的生活。他衷心希望,死亡不是引发生命中焦虑不安的必然结局,生命的目的在于尽情享受生活。

在最后的几年中,艾瑞克森一直在帮助周围的人身边的人习惯面对他的死亡,而不希望他们长久地沉浸在哀伤之中。艾瑞克森一向乐观的面对死亡,和他父亲97岁高龄死亡之前正准备拜访他人一样,他是在面对未来的事物准备中,撒手人寰的,他第二天还准备上公开课。他的死亡没有所谓的埋葬,而是把骨灰自由地洒在山峰之巅。

故事2,求婚记

描述了艾瑞克森父亲16岁离家出走,遇见她母亲求婚的故事。不妨专注目标,坚持不懈,绝不接受他人口中的"不的答案,当然,为了达成目标你还必须要进行努力。

故事3,意见不合

艾瑞克森的父母婚姻将近75年之久,意见不合时,他们会如何处理?母亲说,"我会毫无顾忌的说出我心中的想法,然后闭嘴。"父亲回答,"我将说完我必须说的话,然后闭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他们当中的一个人会达到目的,事情总是这样解决的。他们相处之道是,相互尊重,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对方身上。

故事4,半工半读完成学业

艾尔克森,常利用他子女机智的故事激励个案。他的女儿选修课19个小时,同时兼杂货店工作,并且不留宿校内,这些事情都是违规的。在这个故事中,权威和家人并非对手,而是同盟,他们信任子女,放手让他们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故事5,皮尔森的砖块

皮尔森是精神科医生,他是附近60里中唯一的医生。皮尔森单独在家时,被砖头砸裂了头盖骨,在他的自我催眠下,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他的身体就复原,并且如期参加了学术交流会。在身体受到严重的创伤的时候,他坚持"我得自行处理"。

在恐怖的必要情境中,是我们往往会发现自己从不知晓的内在潜力,精神力量远远超过身体的复原力量。医生只是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病人的需要与渴望治疗而已,真正起到决定因素的却是我们自己,可惜大多数的病人在患病时就退化成无助的儿童心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医生身上,而忽视了自身的精神力量。

心得
一般来说,人们身体上受到重大伤害和病痛时,是最虚弱的时候,内心强大的人也会退化成无助的儿童心态。
这里所说的自我催眠状态,可以让自己迅速恢复,这种精神力量往往是人体自愈合功能中最强大的力量。这个理论从中医的角度也可以解释。中医认为,人在患病的时候,邪气、病气会压制自身的卫气、正气,正气不足会使人心生恐惧,胡思乱想。心神不宁,作为情致主导健康的成人来说,当然对康复大大不利。但如果有"浩然正气",坚信自己会康复,并积极地采取措施向此目标努力,那结果就截然不同了。而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坚信自己一定能达成目标的想法,应该就是催眠态了。谁没有过浑身难受,要死要活,一听医生说没事儿,你就立刻生龙活虎的经历呢?


生活中不乏成功案例,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就患了严重的疾患,医生说复发的可能性很大,大家也都对他深表忧虑。但几年过去了,他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好转,据说前段时间,还有人见他谈笑风生。我知道他一直在练郭林气功,因为有成功的案例,所以他坚信这种功法可以使他康复。同样,我们也听到一见诊断书就过身心俱疲,奄奄一息,却发现原来是误诊的案例。心智的力量真的是很强大,小时候看过的阿信,到后来看的大长今,她们的成功也都是因为心智坚强,坚持不懈。


之前,在一个谈话类节目《国医堂》中,还听到过一则真实案例。被访者得了恶性肿瘤,在接受了医院初步的治疗之后,他就用自己的方式每天锻炼以及和肿瘤对话,要求肿瘤与它和平共处。很多年过去了,肿瘤既没有被切除也没有变大,更没有扩散,他们真的做到和平共处了!刚听到的时候,觉得神乎其神,想着应该是个案吧。学到这里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催眠态的力量。
催眠术,现在已经在国外的医疗中被广为运用,如果我们可以把它运用到治疗癌症等重大疾患上,那将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啊。


故事6,解脱瘫痪的痛苦

一个人从高楼上摔下,造成永久瘫痪。艾瑞克森首先将疼痛的观念转赚到硬茧组织部位,然后督促个案,请朋友帮他找来漫卡通漫画,然后要求个案制作成卡通剪贴簿回馈给朋友。帮助个案重新建立社交,变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人,并且抛开个人的痛苦积极的投入生活。

第九章  留住纯真的眼睛

"以全新眼光看待美丽的人或平凡的事物。"人们总是对朋友,家人,和事物视而不见,其实事情每天都不同,只是我们缺乏发现新鲜事的眼睛。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就像是平生第一次看到它们一样,它将给你一个全新的事业,你的双眼将变得无比纯真。
艾瑞克森总是强调我们应该着眼于此时此刻的价值。

故事1,如孩子般思考

观察孩子们的画画过程,那些图像居然可以是他们眼中的任何形象,将事物变换自如。小孩儿也非常诚实,心口一致。在社交生活中,你一向奉行谨慎行事,却忘记体会内心自由。在催眠的状态中,你可以充分的享有原始的自由。

故事2,来自天堂的信

艾瑞克森的妻子养的狗死后,她非常伤心,于是孩子们就模拟狗魂的口吻给妻子写信,借此回忆他们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在催眠状态中最好尽情运用自身所具有的各种能力,他们能相当符合童年的情境。

故事3,你为何携带那根拐杖

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艾瑞克森在公开讲课中用拐杖代替黑板的指示棒,原来学生们竟然都没有发现他的跛脚,而孩子们却在第一次见面就会发现这个问题。成人自以为已将见到的一切事物,尽收眼底,其实来,他们从不曾认真观察,只是用心以为长的观点,看待事物而已。

故事4,魔术表演

魔术表演中,魔术师要求孩子们离得越远越好,却同意埃瑞克森在近距离观察。艾瑞克森认真的注视,竟然无法看出兔子的端倪,而孩子们却一眼识破兔子是由魔术师的长袍中拿出的。成人的注意力总是很容易被分散,没有孩子那么敏锐。

心得
之前怂恿朋友开发"发现美"的课程,旨在开启孩子们的"慧",用中国式插花、茶道、民乐欣赏等国粹,发现身边美的事物。因为现在的孩子眼光都长久的盯在屏幕上,对身边美的事物,视而不见,很可惜。
现在觉得,其实不光是孩子,成人要想留住纯真的眼睛更难。"以前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我们被生活中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应该怎么说,不能做什么,万事守规矩,内心也变得刻板起来。有了经验就更是不会注意倾听别人怎么说,留心观察事情如何发生,而是的凭感觉,靠经验,匆匆一眼,甚至话还没听完,就已经下判断了,这样的判断,真是"经验主义害死人",又怎么会明察秋毫呢。
不光是我们,圣人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只能吃些没有米粒的野菜,七天没有吃到粮食。 孔子白天躺着睡觉。颜回去讨米,讨回米后烧火做饭,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取锅里的饭吃。过了一会,饭熟了,颜回拜见孔子并且端上饭食,孔子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把饭弄干净了然后去祭奠先君。”颜回回答说:“不行,刚才灰尘落进饭锅里,扔掉站着灰尘的饭不吉利,我抓出来吃了。”孔子叹息这说:“我所相信的是眼睛,可是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完全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是心里揣摩的还是不足以依靠。学生们记住: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
孔子虽然一开始做了错误的判断,所幸他没有将使成见埋在内心,而是本着"治病救人"态度,继续与学生沟通,从而了解了真相。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会这样开诚布公呢?多半自以为是地揣起心思,假装若无其事,想着,今后处处小心就是了。
这样看来,今后还真是要用心地"保留纯真的眼睛",像孩子那样的去观察事物,多听多看,慢下、缓下判断。人生苦短,留点童趣,做点傻事又何妨?

你可能感兴趣的:(催眠之声伴你行 微课笔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