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0-12岁孩子的养育重点,时常翻看会有受益

这个周末,中国人民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初期是几分钟的视频,看到N多妈妈和育儿群在转,周日晚上在优酷上找到了完整的视频版。

李教授作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的佼佼者,曾在当年药家鑫、马加爵的案例分析中颇受争议,看视频的同时刷了下知乎,对李教授有了些初步的了解。正如她在视频中所说,长期以来致力于犯罪心理的研究,一方面辅助刑侦,另一方面预防青少年犯罪。视频中对心理抚养深入浅出的分析了,受益颇深,简单记录核心的内容,以备日后查看。

0-12岁是孩子早期养育的重要过程,如果错过了在青春期也可以适当弥补,但是越早了解越好,成年后的生活很多时候都是反映了早期教育中的影子。

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趁着娃可塑性还强的阶段,多了解些,以免走弯路,虽不能说完全赞同某些观点,但仍有不少借鉴意义。

一、生命初期,是情感依恋的信赖关系的建立

1、生命初期的依恋关系的建议,会影响其未来

李教授举了一个例子:

有个杀人凶手,在警察去拘捕他的时候,准备掏枪杀警察。

这时,他的母亲走出来,问他:“儿子,你在干啥呢?”凶手答道: “没啥,警察让我去办个户口”。

于是掏出了户口本,放下了手枪,乖乖跟警察走了。

在路上,凶手对警察说:“你们应该感谢我的母亲,不然你们刚才就没命了”。警察问:“为什么你刚才没动手?”凶手答:“因为我不想当我母亲面杀人”。

为什么很多穷凶极恶的歹徒,在面对亲人时,却是一副慈善面目?

因为父母和他们曾建立起的情感联系。

生命的最初,总是需要依赖他人来满足需求。通过这种帮助建立了情感联系,也就是“依恋关系”。

在生命的早期,乳母和他建立了情感联系,拥有了抚养他的心理资本。

因此,在孩子出生的前3年(至少1岁半前)再苦再累也要自己抚养;否则,你就丧失了对他心理上的影响力。

2、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要多和孩子互动交流

早期情感抚养还有一个重要点,就是和孩子的互动交流,因为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

比如给孩子换尿布,妈妈和幼儿园老师肯定不一样;妈妈或者有亲情关系的抚养人肯定是一堆的话,边换边叨叨,越看越可爱,换完抱着亲一顿。而幼儿园的老师,因为带的孩子多,肯定不会有那么多的交流,即使是保姆,也不会有这么多的话。

听得多的孩子大部分都说得早。特别是有大量时间亲人陪伴的孩子,往往语言能力发展得更早。

亲情抚养不仅会影响到语言发展,更很大地影响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带着孩子出门溜达,看到人,你让孩子喊叔叔阿姨。他看了一眼,低下头,不叫;而另一种孩子,你让他打招呼,他小嘴吧啦吧啦很甜地就喊了。

这两种行为差异的原因就在于抚养背景中,互动体验的多少。社会性发展奠定了性格的基础,如性格的内向还是外向。李教授举了刘海洋用硫酸泼熊的事件以及日本加藤智大的案例,早期家庭的亲情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巨大的影响。

3、观念教育:有看到才会知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行事准则常出自内心的观念。一个英雄跳水去救人,有人问他“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我什么也没想啊”。很多行为往往是下意识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就来自我们内心的观念。

观念,是在“看”到后渐渐形成的。父母自己的行为会深刻影响孩子的行为。

观念的形成,更多来自于对抚养人行为准则的复制。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最重要的是注意自己在生活中的日常修养,做好孩子的榜样。

4、6岁之前的教育重点

(1)3—5岁,克制任性的训练。

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让孩子知道爱是有限制的。因为在孩子6岁之前,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最多哭闹和满地打滚。如果到了14岁之后,无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他又习惯了有求必应,那么他的反抗形式就会变得很激烈。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形,就必须在6岁前给他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训练。

一般3岁前,孩子的哭声代表痛苦。3岁后,孩子的哭声代表目的性而不仅是痛苦。当目的性出现,家长就要开始训练孩子。克制任性的原则:不合理的要求绝不满足。

比如:家里已经无数小汽车了,看到小汽车还吵着要买,在商场里各种哭闹。那就心态平和地抱回家,不要打也不要骂,放到卧室里(一个安全的封闭空间),一对一陪着,门关上。

四不要:

不要骂他。(会给孩子一个不好的观念)。

不要打他。(大人打孩子不公平)。

不要说教。(正闹着呢说什么都是噪音,越说越闹,要安静下来)。

不要走开。(本来就是闹给你看的,所以要看着他)。

让孩子哭,哭累了,拿热毛巾给他擦把脸,然后温和地告诉他,想哭可以继续哭。

不心疼,不让步,闹就闹吧。

有过一次以后就知道了,闹是没有用的。

孩子越小管越好管。

最后,记得给孩子留一条路:“你如果想要什么,可以来说服我,能说服我,我就满足你”。

用这种方式鼓励孩子和父母交流,答应的比例是3:1(3次答应1次)。

让孩子明白,交流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

(2)克制诱惑(自制力的培养)。

让孩子学会克制诱惑,学会等待。

比如:给孩子两份喜欢吃的东西,告诉孩子其中一份保留不吃,明天给三份。第一次孩子可能会吃完了,第二天,你拿出准备好的奖励,告诉他,“这个奖励原来是要给他的,但因为他没有保留,所以不能给他了”,然后果断走开。几次之后,孩子就会明白延迟满足的意义,慢慢培养了自制力。

(3)避免自私。

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别人帮他,不需要帮别人。在成长中慢慢被灌输了这样的观念:“我不需要负责任何事情,只管好自己就行。”这样的孩子,自私是正常的。要摆脱自私,就要让孩子有“他人”意识。

首先建立“家庭意识”,从生活的小事做起。

比如: 吃东西的时候,让他给爷爷送去,给奶奶送去。让孩子眼里有别人,学会共同面对和承担,学会分享和感恩。

(4)挫折训练(12岁之前)。

很多成年人,包括很多高学历的人,动不动就自杀。就因为缺乏了挫折训练。在孩子12岁之前,让他受一点体力之苦,培养意志力很有必要。吃苦耐劳的训练很有必要,比如学游泳,做好监护的情况下,让孩子去学会游泳。然后回头告诉孩子:“你觉得你要死了,只要你扑腾,你肯定死不了” 。这就是很好的挫折教育。

5、青春期教育

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关键点,如早恋(不看日记、文字交流进行引导),网络成瘾(安排其它运动来疏导),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引入性教育和婚姻观、人生观。14岁、16岁、18岁生日,告诉孩子要开始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完整视频,请至各视频网站搜索《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育儿之道(完整版视频)》之类的都能找到,是国家图书馆的2008年的一个讲座。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儿|0-12岁孩子的养育重点,时常翻看会有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