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预算:项目之间是如何PK的?

很多时候,企业需要在多个项目或者方案中进行比较和选择。财务高手会给这样的投资决策,提供什么方案和视角呢?

比如连锁模式的企业。对于他们来说,快速复制扩张能力极其重要,因为单独一家店的营收能力有限,所以扩大经营、多开店,就特别考验企业的项目选择能力。

比如医疗行业中的拜博口腔,发展依靠的就是快速复制的策略。仅2015-2016年,一年间就新开了近一百家连锁店。

假设你是拜博口腔的CFO。有一天CEO跑来说,想再开一家新诊所,现在有两个备选方案,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天津。

北京人口密集,预计这个新诊所每年收入100万。但是,北京开诊所的成本也更高,整个投资要800万,预计运营30年。

天津呢,人口少,预计每年收入只有50万,但是开诊所的成本更低,只要300万,预计能运营20年。

北京诊所投资高,但是预期收入也高。天津诊所虽然投资少,但是预期收入也低。

你会选择哪个方案呢?

通常的决策方法是,分别计算两个项目各自的收益,然后选择收益更高的那个。

假设投资人对北京这个项目要求10%的资金成本,天津这个项目时间短些,只要求8%的资金成本,那北京这个项目的收益,也就是净现值是 142.69万,天津这个项目的收益是323.11万。看起来,拜博口腔应该选择在天津开新的诊所。

这样做决策,只是普通的财务人员,而高手还会多考虑至少两个维度:溢出效应和长短期项目之间的平衡。

投资的溢出效应

咱们先来说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指的是一个决策,对项目之外的事物产生的影响。

溢出效应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非常重大。

为什么当年的蓝巨人IBM 会错失“个人电脑”这个超级市场,被苹果抢了先手?就是因为当时的IBM在考虑“个人电脑”项目的投资时,发现一旦推出个人电脑,势必会影响大型计算机的销量,那个时候IBM可是靠着卖大型计算机,每年进账72亿美元呢。

再比如,可能很多同学记得,在2011年轰动一时的大连PX项目。PX是一种化工原料,用来生产塑料、薄膜,暴露在空气里或者遇水,会造成严重污染。这类项目需要建在距离城市100公里以外的地方,但是为了降低成本,PX建在了距大连市仅仅21公里的地方。

这个投资决策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企业没有关注,或者低估了项目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和与此相关的成本。最后这个项目被勒令搬迁,让企业额外支出了一大笔钱。这笔支出,实际上是降低了这个项目整体的收益。这部分影响,就叫“溢出效应”。

所以,投资决策必须考虑 “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有两种,一种是负向的,比如刚说的IBM、PX项目,还有当然是正向的,也就是项目之间的“协同效应”。

上海世博会,不仅对上海有益,也带动了周边城市的经济效益,这是世博会的协同效应;京东的电商和物流业务之间也是协同效应,还有一种属于竞争对手之间的协同效应:麦当劳总和肯德基开对门,小龙虾餐饮一条街,鲜花市场等等,大家在一起,能产生聚集效果,引来更多的客流量,这样大家都能赚到更多的钱。

所以在投资决策时,你需要计算的不是新项目未来的绝对收益和成本,而是考虑了溢出效应之后的,增量收益和增量成本。

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再来看看北京和天津两个诊所的收益。

天津的新诊所是现有技术的升级,选择了新技术的患者就不会去老诊所了,这会让老诊所每年减少20万收益。所以在天津开新诊所的实际收益是30万。

北京新诊所因为提供一种新的白内障手术技术,同时能供现有诊所使用,能让老诊所每年能额外增加20万收益。那么这个时候,新诊所的实际收益就从100万变成120万了。

重新计算收益的话,北京新诊所的净现值是331.23万,天津诊所的净现值是73.87万。

你发现了什么?北京诊所的收益高于天津了。考虑溢出效应之后,公司的决策反转了,应该选择在北京再开一家新诊所。

投资回收期平衡

好,那现在可以决定投入800万在北京开诊所了吗?

CFO说不行,还得等等。800万不是个小数目,我们还要思考的另外一个重要维度,是多长时间能把这笔钱收回来?

你肯定知道,对企业来说,保持资金流动性很重要;另外,项目回收期越长,资金的风险就越高。

现在咱们来算算这两个诊所的投资回收期,为了简化计算,我们暂时不考虑折现率。同时提供一个小贴士,如果我们考虑的是短期项目,比如1-2年的项目,考不考虑折现率对结果影响不大,折现率的作用对周期越长的项目,影响越大。

北京诊所投资800万,每年收益100万,需要8年才能回本。

天津诊所投资300万,每年收益50万,只需要6年就能回本。

考虑投资回收期其实是一种保本分析。这种投资决策方法考虑更多的是项目风险和收益的下限。

如果我们主要考虑投资回收期,也就是资金回笼的速度,那么拜博口腔应该选天津开诊所。

事实上,真实世界一定比我们这个例子更加复杂:有些项目,明知道回收期长,但是基于战略考虑,还是要投。比如丰田汽车在2009到2015年间,在两个自动驾驶项目上的投资高达到38亿美元,回收期还遥遥无期。但是不投入,简直就是把未来拱手相让。怎么办?

一种解决方法是用短期项目的收益来补贴长期项目的投入。 也就是说,财务高手会通盘考虑不同周期项目之间的平衡,也就是“项目组合管理”问题。比如万达有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两种项目。商业地产投资大、周期长、回报低,所以虽然万达以开发商业地产著称,但也需要通过开发住宅地产,对冲商业地产这种长周期项目的风险,同时让资金“滚动”起来。

再比如淘宝。淘宝2003年成立,但是直到2009年才开始实现盈利。这期间,阿里是靠最早做的B2B业务,补贴淘宝的亏损,挺过互联网寒冬的。

所以,从财务角度看,能挣快钱的项目未必是首选,企业是可以选择周期长,风险大的投资项目的。但前提必须同时考虑,是否有足够多的短期项目,能对冲这些长期项目的风险。

所以,投资决策还需要考虑项目组合管理的问题,也就是不同周期的项目之间,如何达到平衡。

项目PK的非财务因素

在我们这个课里,其实一直在强调:“财务思维的基础是会计和量化,但是上层是战略视野”。

真实世界里的投资决策,并不是都服务财务目标,很多时候是服务企业的战略需要。

比如eBay这家公司。现在大家在eBay上买东西都会用PayPal来支付,就是类似我们的支付宝。PayPal这家公司是2002年eBay花了15亿美元买来的。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这之前,eBay其实已经有一个支付系统,并且投入了巨资培育这个项目,企图和PayPal竞争。但是eBay最终却放弃了自己孵化的支付系统,反而高价买了竞争对手PayPal。

为什么呢?因为eBay发现,在当时eBay的营收中,已经有70%的拍卖都已经在通过PayPal付款的。你肯定知道支付系统对于eBay这样一家互联网电商平台来说有多重要。如果被竞争对手买了,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代价再大,财务上的账再算不过来,战略上也必须这么做。

还有一个我的亲身经历。2009年,我在一家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担任独立董事。

这家公司正在考虑进行私有化,也就是回购公司所有的股票。从财务角度来说,回购是希望用最低的成本把公司的股票从流通市场买回来。但是这个财务决定,却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非财务溢出效应,那就是员工的信任危机。

因为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一些高管和老员工们曾经自掏腰包,在市场上增持了公司的股票。他们在股价8块美元时增持了公司股票,而公司私有化引入的私募基金,却希望以5块多的价格回购股份。单纯从财务角度来说,回购定价的决定是很简单的 --- 越低越好。但是这样的财务决策,公司很多员工就会亏钱。这些都是从公司成立就始终和公司站在一起的老员工,这样做伤的不仅是钱,更是他们的心。

这可以说是我独董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次决策。

经过一年的讨论,公司最后决定,以一个中间价格进行了私有化,并对一些老员工进行了另外的补偿。

这个结局,从财务角度来看,并不是一个最优的决策。但是,对公司来说,却挽回了员工的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本预算:项目之间是如何PK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