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要落叶归根,还是四海为家?

在结婚之后的一个星期,我又回到了自己一个人的房间。

G在离我不远的大城市里,而我在这座城市附近的大学城。博士生涯之后,我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章节。

只是唯独它不像是全新的,更像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体验一个曾有过的生活。周末和假期我都是和G度过,只是上学的时候,生活在自己的蜗居里,就像回到寄宿学校一样。

而从高中开始,我就住寄宿学校,只是那时离家特别远,要先坐公交车,转成地铁,再坐一夜的火车才能到家所在的城市。时常一个学期才能回去一次。

大学时的我,像是受够了这样的漂泊,刻意报了离家稍微近一些的北京的高校,虽然不能保证每个月都回家,但时常在三天假期的时候就可以坐着公交去北京南站,经过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之后,抵达自己的城市。我当时觉得很幸福,一种不需跨过千山万水就可以回家的幸福。

我一直记得这种幸福。

我是不是应该从此回到我应回的温柔乡里呢?中国人常言,落叶归根。然而我记得哲人George Santayana 说,植物的根深入叶下土壤,使它们一生都可以安于一隅,免于漂泊,然而正因为它们的这一点,它们永远都无法离开自己的一方土地。我想,我并非落叶,虽有时的确羡慕它们能够守住自己的童年,能够用年轮记录自己和家乡的历史,但我毕竟并非落叶,我的生命的形态注定了我有另一种方式的归属。


是要落叶归根,还是四海为家?_第1张图片
有时,会希望来世成为一棵树。



从十五岁开始就在世间漂泊的我,心早已如鸿雁一般无法栖身于小小一隅。可这些年的生活让我怎么都不会忘记自己是最恋家的动物。于是我一直在出去还是回来的纠结中摇摆着。

我最终还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三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从那所北京的高校毕业,坐着飞机到达日本转机,然后来到美国。


是要落叶归根,还是四海为家?_第2张图片
儿时做过很多海上流浪的梦。



开学前的一个下午,我走出自己的公寓楼,看着磅礴的,带着雨水气息的天空,忽然留下了眼泪:22岁,我降落到这片广袤的大陆,将自己的家乡狠狠甩到地球的另外一侧,独自站在这方土地上,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

然而当时,我忽然明白了,越是飞得远的人,越需要一个家

这个家不是受地理所局限的,不能像坚信落叶归根的人一般,如果不能回到某一个家就一定是孤魂野鬼。却又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满足于抽象的家——如四海为家者,四处无家唯有此心。对我而言,家的存在,应是心与形共同而和谐地创造的:家,是你真心归属的实实在在的一隅。它不需要永远在一个地方,也不需要彻底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它的位置和形态可以变化,然而最重要的是:它是真真实实的一个地方,有亲人,而且那里能够抚平你所有的不安感。

我想我是通过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义了家的含义和标准。一个可以移动的,却又不飘渺的家。我在落叶归根和四海为家之间,寻求一种结合。

我想在这过去的三年中,我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一个小家。我知道在未来,它可能会移动,会增加人和小动物,会变得更热闹或者更复杂。如今的我感到很安定,或许这才是作为人类的选择——我们是搭建家庭的生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要落叶归根,还是四海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