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每一分钟当别人的一年来过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读后(三)

把我的每一分钟当别人的一年来过_第1张图片

周五的昆明,凌晨时下了些雨,等天亮就只见阴云密布,瞬间没了春城的暖意。压抑的天空也压抑了情绪,完全没了头晚上写文时的俏皮,思维迟缓,动作缓慢。下降的不仅是温度,还有执行力也被一并冻住。

又是一个周末,时间流逝的速度从未感觉如此之快,眼一睁一闭,一年就从年头到了年尾。

晚上八点准时收听已经报了名的课程,李倩老师提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资讯爆炸,任何一个人只要有心去接受和过滤,很短的时间就能赶得上我们过去好几年才积累的行业经验。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既然无法延长自己的寿命,只有提高自己的效率,才能把差距抹平。

不止一次的感概,这一年来的收获比过去十年加起来都多,高质量阅读超过以往十年阅读总和,但这远远不够,就像李倩老师说的那样,只有把我的每一分钟都当做别人的一年来过,才能建立起壁垒。

这是个越来越运转繁杂的社会,不同的行业建立壁垒的方式已经下沉到越来越精细方面,专注于某个领域不断深耕和研究,才是建立壁垒的不二方式。这也对个人的学习能力和专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但与此相反的是,互联网空前发达,人类的注意力却越来越下降。微软的科学研究部门曾经在2015年开展一项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注意广度的影响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现代数字设备会导致人类注意力的分散,志愿者的平均注意广度已从2000年时的12秒下降到如今的8秒,甚至比普通金鱼还要短1秒。

正因如此,科学的方法才能够大幅提高效率,就像专业运动员与普通人的差距往往来自于刻意联系。但专业训练的强度也不是普通人能够接受的,更何况在训练开始之后不久就被压力压垮的大有人在,我们制定的计划执行率之低往往超出我们自己的想象。

所以,思维科学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在于此,通过对思维模式的干预,能够起到施了魔法一样的效果。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雷格·沃顿曾经在长春藤大学对一部分大一新生进行了思维干预实验。三年下来,那些实验对象的学业表现、身体健康和幸福感远高于没有参与实验的同期学生。

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实验对象毕业时,沃顿问他们是否记得大一时参与的那项研究?虽然有79%的学生记得参加过实验,但只有8%的参与者还记得实验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新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他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他们忘记了思维干预措施,但内化了思维干预信息。

和压力做朋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痛苦,一但高效的思维方式在你脑海里生了根,你完全不需要每天和自己的思想进行艰苦的斗争,新思维模式通过干预措施植入后,它自己会接管局面,发芽生根!

你现在是谁,不代表以后就永远这样;人们如何看待你,不代表你就是那样,也不能决定你未来的样子。思维科学家戴维·耶格尔表示:30分钟的干预就能够改变人生轨道的变化,效果好到所有人都在怀疑它的真实性,以至于和我们所有关于改变信念的观点背道而驰。

改变思维是引起我们其他变化的催化剂,但前提是,我们得先让自己相信,这样的改变是完全有可能的。

把我的每一分钟当别人的一年来过

把我的每一分钟当别人的一年来过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我的每一分钟当别人的一年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