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论语》为政-01-为政以德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治国之基础。而德是个人修身的基本要求,即君子要有德行,是品德高尚之人。何为德?


德,由彳(chi)、十、目、一、心组成。

彳,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小步也,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十,指代直线,正确的标的方向。

目,十下是一双眼睛,表示目光瞄准、直射之意。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心,一下面是心,遵循本性、本心的意思。

德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本心初,本性善,本我无,便成德。舍欲之得、得德。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

德,升也。--《说文》


查看了德的本意以后,我觉得自己一直对德的理解是有偏颇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德即是道德。道德就是更具象的一些行为准则的概括。所以,初看到为政以德,第一感觉就是,治国就要像修身一样,以道德为本。但了解了德的本意以后,觉得或许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为政就要遵守自然规律,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样,各行其道,无为而治。且不论在学术上,孔子的这句话到底是要无为还是有为(私心以为,以孔先生一贯的思想,这里的德应该是有为的德,比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道德品质一样,无为更符合李耳先生的思想)。就说我自己的感受。

第一,突然从本上意识到追根究源的重要性。所有现在的事情都是由过往的根发展而来的,就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总是容易被事情的量所迷惑,处理起来觉得异常烦恼,有时候竟然是无处着手的。但实际上,或许这许多事就是一件事。想起自己最近在看的《金字塔原理》,里边明确的指出,我们的逻辑思维方式只有两种,一种是演绎性思维,一种是归纳性思维,即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所准守的逻辑规律不过这两条,但由这两条规律衍生出的写作方式却是千千万。我们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时候,想要摸清作者的逻辑思维,其实不过就是循着这两条的标准去找而已。但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道理,看到每篇文章,都会觉得各有不同,作者的推理方式到底是什么呢,茫然。所以,追根究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发现事情的本来规律,然后用这个规律去看待由他衍生出的无数表面事情。这样,无数事或许也不过是一两件事,其解决之道或许也就更明朗。

第二,辩证的看问题。追源固然没错,但不是一味的刨根而不看事实。就如同德字本身。在创造之初,他的本意可能并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之意,只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他的解释偏向会逐渐不同。所以在实际用的时候,就不能光知道本意,而不用今意。

说到底,追根究底是为了找到事情背后的共性,给事情分组归类,让事情简单化,便于处理,而辩证则是在归类的基础上,遵循事实,不死守成规。

你可能感兴趣的:(3.27《论语》为政-01-为政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