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低俗史

  • 古典音乐低俗史
  • 古典音乐经典名曲
古典音乐低俗史_第1张图片
image
古典音乐低俗史_第2张图片
image

“没有音乐,生活将是一种错误。” —— 尼采

今年的3月25日,是法国现代最伟大的音乐家、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的阿希尔-克洛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逝世100周年。德彪西在生前已享誉厚载,是法兰西学院院士,是鲜有的头像被印在法郎纸币上的法国音乐家之一。

德彪西的作品在传统法国音乐风格中,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特点,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德彪西被总括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甚至设法远离这一称谓。德彪西的一生经历的女性数不胜数,其中至少两次发生自杀事件:

  • 玛丽·布兰奇·瓦斯尼尔:年长德彪西十一岁的人妻;
  • 加布里埃尔·杜邦(加比,Gaby):与德彪西同甘共苦以支持家用,但是被德彪西无情抛弃,引发了自杀风波;
  • 特蕾丝·罗杰:32岁的女歌手,突然宣布结婚但是在婚礼和婚房都准备完毕时发现了加比的存在,单方面宣布解除婚约;
  • 莉莉(Lily): 女性服装店模特,比德彪西小十一岁;她生病时德彪西与爱玛私奔,企图用手枪自杀(未遂);
  • 爱玛(Emma):德彪西的钢琴学生的母亲,富裕的银行家的妻子,与德彪西同龄;在世人眼中,他们的关系只是为了金钱。

《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是俄罗斯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代表作与成名作。全曲粗犷而又有浓郁的俄罗斯风格,是二十世纪古典音乐创作的典范。斯特拉文斯基幻想出一个俄罗斯远古时期的祭祖仪式景象:“我想像到一个肃穆的异教祭典:一群长老围成一圈坐着,看见一位少女被要求跳舞直至跳死。她是他们用以祭祀春天之神的祭品。”

古典音乐低俗史_第3张图片
image

音乐史上,《春之祭》的首演便是一场著名的骚乱。

1913 年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举行首演时,狂乱的节奏及旋律,颠覆传统芭蕾的舞步,都让观众陷入疯狂,支持者和反对者在席间互相叫嚣,甚至大打出手:从管弦乐团的序奏开始,观众席上不满的声音便此起彼伏、骂声不断,强烈的抗议声和对抗议声的抗议声竞相交错,嘘声、口哨、踏步声、拍手声不绝于耳。

古典音乐低俗史_第4张图片
image

巴洛克时代,最优秀的乐团一般由教会与贵族赞助。贵族在乡村建立城堡或宫殿,并雇用一支常驻乐队来凸显自身品味,甚至还有宫廷御用的乐队作曲家写作大量新乐曲,歌剧也日益流行。1781年,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成立,标志着市民管弦乐团的开始,1842年,著名的纽约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陆续成立。19世纪这种属于中产市民(在贵族或教会眼中,他们大概也是粗俗、缺乏教养的同义词)的乐队形式随着城市中产阶级崛起而发展迅速。

然而,观众席中有一个人(可可·香奈儿)注意到了这位被观众的喧哗沉重打击的音乐天才,电影《香奈儿秘密情史》 中完美重现了这一场景。

古典音乐低俗史_第5张图片
image

"音乐表现越是本质、单纯,效果也就越直接、强烈。" —— 奥尔夫

《布兰诗歌》源自德国巴伐利亚的布兰修道院(Burana,始建于公元 740 年)中发现的一本 13 世纪手稿 —— 由神职人员、落魄文人和流浪学生们用拉丁文和中世纪德语记录的诗歌集,20 世纪由作曲家卡尔·奥尔夫编写成曲。

这首曲中所唱的题材无外乎三个:春、酒还有求爱。比如第 14 曲 “我在酒吧的时候”,歌词极其简单粗暴:

太太喝,先生喝;
大兵喝,牧师喝;
男人喝,女人喝;
白人喝,黑人喝;
成家立业的喝,漂泊无依的喝;
蠢东西喝,聪明人喝,穷鬼同病夫喝……

可以说,这是一首相当享乐的音乐。有关《求爱》的歌词也是类似的内容,马力全开。放荡不羁的精神,对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的赞美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无情嘲讽都令人惊讶。毫无疑问,这些被称作"中世纪的拉丁抒情诗"的作品出现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中心的时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果考虑到此曲创作于 1937 年的纳粹德国,这样欲望全开的歌词或许就是真实的表现。(注: 1937年7月19日,“堕落艺术展”在慕尼黑举行。这个展览是纳粹对现代艺术发起的最猛烈的攻击。展览将超过650件著名的绘画、雕塑和版画集中展出,向观众将其污蔑为“堕落”的,是应当被净化的“渣滓”。)

德国人有着一种好沉思深省的内向之感,喜幻想,多情善感;毫无疑问,正是这种性格使他们特别喜爱一种排除一切外在的兴趣而本身具备自我发展的基本要素的音乐。—— 《西方音乐史》【法】保·朗多尔米

古典音乐经典名曲

奥尔夫《布兰诗歌》

拥有强力而单纯的节奏和明快的旋律,乐曲、歌词潇洒。

肖邦《小狗圆舞曲》 1846-1847

肖邦是钢琴诗人,在世人眼前浮现出来的是纤细而病弱的王子形象,较受女性欢迎。

通常的说法,肖邦是看到他的情人作家乔治·桑(George Sand)所养的一只小狗追着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场景,创作了《小狗圆舞曲》。

肖邦《幻想即兴曲》

《幻想即兴曲》原本是不会面世的一首作品,肖邦留下遗言:“在我死后请烧掉曲谱。”
开头的旋律美妙动人,飘荡着肖邦曲目特有的浪漫情怀。虽然甜美而热情,但也微微感到心痛。这所曲子背后肯定有一个心酸的故事,难怪肖邦本人不喜欢呵。

舒曼《小提琴协奏曲》

舒曼是一位苦恼的艺术家形象。晚年精神失常,跳过莱茵河(又被人捞上来)、在精神病疗养院度过晚年。作品中充满了舒曼独特而浓厚的浪漫情结,第二乐章的旋律高贵而优雅。
舒曼创作此曲用了2周时间,直到首次公演却过了 80 年。如果不是 1937 年,在柏林图书馆中约阿希姆的藏书中发现了乐谱,恐怕将永远被埋没。

舒伯特 第七交响曲《未完成》

《未完成》真的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磁带时期的经典组合:A 面是贝多芬的《命运》,B 面则是《未完成》。

柴可夫斯基 《胡桃夹子》

芭蕾是沉默的。相对于管弦乐团的“谈谈阔论”,登场人物却不发一言。相对的,舞者们犹如否定中立的存在一般轻快地舞蹈。—— 【日】饭尾洋一 《古典音乐说明书》 p101

斯特拉文斯基 《春之祭》(芭蕾音乐)

本来是一部芭蕾舞剧,但后来脚本遗失,只剩下管弦乐总谱。

拉威尔《D 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

与“两手”的协奏曲相比,“左手”的音乐构想更加严谨而独到。既有苦恼,又有诗歌般的情绪及幽默。
值得一提的是,拉威尔本人在谱曲完成后立刻进行了试演出,但未能仅使用左手弹奏,而是用了双手。

拉威尔《波莱卡舞曲》

1928 年拉威尔创作《波莱卡舞曲》的时候已经 53 岁。波莱卡舞曲原本指西班牙舞曲中的一种。使用小军鼓作为开篇,这个节奏重复了 169 次,持续 15 分钟有余。

伦纳德·伯恩斯坦 《老实人》序曲

原本是作为音乐剧的开幕音乐创作。开场号角齐鸣,充满了沸腾般的跃动感,整曲精力充沛、一气呵成。

约翰·施特劳斯二世 《蓝色多瑙河》

实际上多瑙河既不清、也不美,不怎么蓝,浑浊中混杂着绿色,一如普奥战争惨败后帝国首都维也纳市民哀叹的心境。
据说有了此曲之后,多瑙河两岸的人们才蓦然发现,原来多瑙河是“蓝色的”。Amazing !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不仅仅需要管弦乐团进行演奏,还需要合唱和独唱,是超过 1 个小时的巨作。该曲在世界文化界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该曲第四乐章部分乐段经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整理后,以《欢乐颂》(Ode to Joy)之名成为欧洲联盟的官方盟歌。

埃尔加《威风堂堂进行曲》第一号

这首曲子经常在足球赛场上听到。英格兰许多球队的球迷都会高歌“希望与荣光之地”来鼓舞选手。

瓦格纳《婚礼进行曲》

有名的婚礼进行曲有两种。一首是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庄严肃穆;另一首是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华丽而隆重、充满祝福。

瓦格纳的作品是在歌剧《罗恩格林》中女主人公埃尔莎和天鹅骑士的婚礼上演奏的,代表了分离与死亡。门德尔松的看起来更吉利一些,但是,瓦格纳的故事隐喻“婚后才第一次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似乎更有深意。

帕赫贝尔《卡农》

作者死后200年的1919年才首次出版,过了三个世界以上才得以成名的最强古典乐。

萨蒂《裸体歌舞》第一首

治愈系经典作品。慵懒的旋律缓缓流淌,非常适合大脑一片空白,边发呆边听的音乐。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

据说是凯瑟琳伯爵拜托巴赫写一首适合在失眠夜听的曲子。巴赫应其要求,创作了这首超长的变奏曲大作。
开篇的咏叹调平稳安详,但之后的部分却洋溢着刺激旋律,听这样的曲子真的会困吗?

普罗科菲耶夫 《灰姑娘》华尔兹

普罗科菲耶夫是“遵从旧古典乐芭蕾的传统”谱写了《灰姑娘》,这首曲子用于灰姑娘出发去舞会之前的场景,在舞会舞蹈前,华尔兹已抢先开始演奏。

1941 年普罗科菲耶夫抛妻弃子,选择了 25 岁的女作家米拉·门德尔松(Mira Mendelson)。1948 年他被指责犯上了“形式主义的错误”,并被要求要注意作品的“民族性”。这件事影响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健康,他的第一任夫人丽娜也因间谍嫌疑被捕(丽娜生于西班牙,在美国长大),并被判处在劳动营服役 20 年的重刑。

1953年3月5日普罗科菲耶夫去世,讽刺的是,正是当日,苦难大施主斯大林也逝世。普罗科菲耶夫曾被授予“斯大林奖”,死后被追授“列宁奖”。

德彪西《儿童乐园》

钢琴曲集《儿童乐园》是为了德彪西刚刚 3 岁的 Chou-Chou 而作的。作品充满了温柔和幽默,还添上了给女儿的献词,连封面的设计都充满了爱意。

巴达捷夫斯卡《少女的祈祷》

仅有的一首由真正的少女创作的“少女名曲”。巴达捷夫斯卡创作的时候年仅 17 岁,1861 年,年仅 27 岁的巴达捷夫斯卡留下丈夫和 5 个孩子去世了。

奥涅格《太平洋 231 》

瑞士作曲家奥涅格(Arthur Honegger)是一位热衷于铁道的作曲家。他有一句名言,“就像其他人喜爱女性和马那样,我爱着电车”。奥涅格在交响乐《太平洋 231》中用管弦乐队还原了蒸汽列车,通过节奏变化演绎出加速感,“231” 表示的是车轴配置,前轮、动轮、辅助轮的数量分别是2个、3个、1个。

哈恰图良《马刀舞曲》

节奏快速,激烈热情。
《马刀舞曲》是一篇急就章,乐曲中的焦躁感或许就是作曲者当时的心情。《马刀舞曲》的巨大成功反而衬托得作曲者其他作品都不起眼了,哈恰图良懊恼道“若知道会让其他作品失去关注的话,我就不会写了”。

比才《卡门》

歌剧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存在。

马勒《巨人》第一交响曲

“交响曲要像世界一样,必须要能包容万象。”

扩展阅读

  • 古典音乐低俗史
  • 舞台剧:南海十三郎
  • 电影评论|灵魂解码《林肯》
  • 电影评论|斯皮尔伯格的林肯情怀
  • 风月集|诗三百,思无邪
  • 世纪小说《悲惨世界》
  • 红楼故事:佩刀沽酒作长歌
  • 红楼故事:康熙的秘密情报系统
  • 江南园林鉴赏|南京瞻园
  • 摄影专辑|珠海航空航天展览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典音乐低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