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书 #137 天才与“圣杯”——《达芬奇密码》

每周读书 #137 天才与“圣杯”——《达芬奇密码》_第1张图片
每周读书 #137 天才与“圣杯”——《达芬奇密码》

大凡好小说家总有其鲜明的写作特色,如同技术壁垒,他人轻易无法复刻。比如金庸以历史为舞台,伴以琴棋书画古色古香,飞花摘叶皆可伤人,又比如东野圭吾文笔通俗,话题涉猎广泛,读起来轻松愉快。上期读书中我们介绍的丹·布朗(#136 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丹·布朗《天使与魔鬼》)亦是如此。在《天使与魔鬼》中作家以艺术史上有名的大师为背景,结合精巧的谜题设计与好莱坞式的剧情,创作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其中梵蒂冈城内档案馆,圣彼得大教堂地下的史前墓穴都是鲜为人知的秘密处所,作家有办法以这些地方为故事场景本身就很难得。不过如上周所说,这部作品在主题的选择上相对有些门槛,后半部剧情的发展不够自然,这些都是缺点。本周我们继续介绍丹·布朗以哈佛大学符号学教授兰登(Robert Langdon)为主角的系列作品,也是让作家一夜成名的代表作——《达芬奇密码》。

今天我们所谓的“西方”,指的是工业革命以后强大起来的欧洲各国,以及后来崛起的超级大国美国。而美国虽然不属欧洲,却源于欧洲。欧洲的历史与我们所熟知的中国历史相去甚远,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个统一版图的国家,尽管经历过春秋战国、五代十国、五胡乱华、南北朝等等多次分裂时期,但是我们回顾往昔,基本上都是这片土地上的演绎。可以说我们早就习惯了在同一片土地上分分合合、改朝换代的历史。如果用这样的思维去看欧洲历史,就会觉得混乱得很。欧洲一个国家的皇室,在国王驾崩没有后嗣的情况下居然可以由另一个国家的人来继承,也是匪夷所思。而且欧洲小国众多,通过打仗、联姻、继承等方式,可以诞生或者消灭许多小国。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欧洲各民主国家,事实上是从 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才开始形成的。所以看欧洲的历史,绝不能从某个国家去看,像曾经西方文艺复兴摇篮的佛罗伦萨,它现在属于意大利,但是当时却属于神圣罗马帝国里的一个自治城市,这个帝国在拿破仑大帝时期分裂而最终覆灭了。许多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行政区域的消失使得欧洲的历史无法从单个国家去看,得从整个欧洲去看。

总体来说欧洲早期历史里最耀眼的文明是古希腊,然后被古罗马帝国征服,罗马期间算是统一的国家。罗马后期基督教兴起,欧洲进入中世纪,西边被各种蛮族入侵,东边又面临阿拉伯威胁,这段时期是欧洲的黑暗时期。所以为什么今天的人那么看重文艺复兴,就因为文艺复兴正处于欧洲近代的初期,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欧洲从野蛮走向文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建筑与文学都有着前所未有的突破,在知识、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引发了巨大变革,这段时间留下的作品,在今天看来都是一笔耀眼的财富。

时至今日,艺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览都能引发观览热潮,而留在梵蒂冈、罗马和佛罗伦萨的雕塑、绘画与教堂,则更吸引了全球无数游客前往。三杰之中,拉斐尔最为年轻,他曾学习其他二位大师的作品,与米开朗基罗的关系并不愉快,病逝时年仅 37 岁。而米开朗基罗则是三人中最具宗教热情的,也是性格最孤僻,脾气最暴躁,生活最悲苦,却活得最久(享年 88 岁)的一个。他受教皇委托给西斯庭礼拜堂天顶作画,仰头 4 年,眼睛受颜料侵蚀,几乎成了瞎子。在《天使与魔鬼》中,故事的主要场景在罗马,两位大师在这部小说中均有提及,而米开朗基罗作画的西斯廷礼拜堂更是教会召开秘密会议选举新教皇的地方。对于熟悉基督教与文艺复兴的读者来说,当故事发展到教皇内侍站在《最终审判》的巨幅壁画底下时,耶稣基督那决绝的手掌朝天一挥的姿势与教皇内侍颓丧的表情相映,无疑是颇为动人的一幕。

达芬奇算是三杰中最老也最古怪的一个,也是最具天才气息的一个。他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现在法国巴黎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之一,神秘的微笑至今仍是世人讨论的话题,同样的神秘气息也出现在《岩间圣母》这样的画作之中。他的一生留下的草稿无数,但真正完成的画作�却极少,目前大约有 15 张绘画作品被保留下来,与米开朗基罗留下的大量雕塑、拉斐尔在梵蒂冈博物馆留下一整个拉斐尔室和许多版本的圣母像对比,简直少得可怜。但就是这些极少的绘画作品,却有最具声明的肖像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以及被人复制得最多的宗教画——《最后的晚餐》。这幅湿壁画现在还在意大利米兰多明我会院的墙壁上,米兰现在属于意大利,但在当时却是一个独立的米兰公国。达芬奇当时被引荐到米兰宫廷去,因其多才多艺而受上流社会追捧。达芬奇受命做这幅湿壁画的时候,由于湿壁画是需要在底下的颜料未干之时往上作画,不符合达芬奇做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风格,于是他选择了自己发明一种特殊的颜料,可以在底料干透的时候也继续作画,以此把一幅本来三个月就能画好的画用了一年时间完成。

由此可见达芬奇性格之独特。达芬奇不仅是个艺术家还是个发明家,他喜欢用一种奇怪的镜像书写的手法记笔记,把他一生所想的各种独特的发明画出来。这些发明包括了坦克、直升机、降落伞等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但由于超前了几个世纪,在当时没人去把他的设计实践出来。这些手稿被后来有名的收藏家买下了,几易其手,目前真品的拥有者是比尔·盖茨,其影印稿则在世界各地均有出售,被其中一位收藏家命名为《哈默手稿》。今天意大利各大城市都设有陈列各种“达芬奇发明”的博物馆。(本人曾幸运地在江户东京博物馆看到都灵皇家图书馆收藏的《关于鸟类飞翔的手稿》与《圣母像》真迹,镜像文字完全看不懂。)

达芬奇作为三杰之中最神秘的一个,其人本就极具故事性。丹·布朗选择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天才,要比上一部作品提到的“光照派”亲民得多。《达芬奇密码》的谜题设计主要围绕达芬奇的作品与发明来展开,而主题则选定在天主教会与峋山隐修会之间对于“圣杯”的争夺(天主教真是在两部作品都中枪)。

“圣杯”(Holy Grail)一般认为是耶稣受难前最后的晚餐上所用的酒杯。但是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并没有画出这样的杯子,于是小说以这幅画展开了对“圣杯”的不一样的解读。这些解读基本上都来自于另一本书——《圣血与圣杯》。与教会把圣杯解释为一只酒杯不同,这本书把圣杯解读为“抹大拉的马利亚”,一位在基督教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的女性。这种极具阴谋论性质的解释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很有冲击性,对基督教来说则引发了强烈的争议。这些争议使得作品备受关注,而越多人关注则争议越大。甚至后来《圣血与圣杯》的作者还起诉丹·布朗抄袭,本书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我们且放下这些争议,单看这部小说本身。选定教会与隐修会对于“圣杯”的争夺作为故事主题是很成功的一笔,不仅因其引发的社会关注度,也因其涉及教会与隐修会两个古老组织自身的存亡。这种会给人的事业、生命等意义重大的事物带来“死亡”与“终结”的事情,是极具驱动力的。小说中被“导师”操控的主教和白化病人塞拉斯就因这种这种强大的驱动力驱使,犯下凶杀案,拉开小说的序幕。而主角兰登与女主角一方面为了保全自己性命,一方面也为了寻找到传说中的“圣杯”,而在逃亡的途中解开一个个密码,最终走向故事的终幕。

整个剧情的推动自然紧凑,除了一些巧合与不可思议之外,可以说无可挑剔。小时候读这部作品,因为对教会、艺术一无所知而不甚了了,后来再读此作,方觉惊为天人。如果说此作有什么做得不好的,那当属结尾。

作者通过“圣杯”与教会、隐修会、文艺复兴大师之间虚构的联系,建立了一个可以摧毁拥有世界上最多信徒之一的宗教的惊天大阴��谋。由于是虚构的,圣杯当然不可能存在,所以故事的最后必然是大团圆结局,这样的命题作文如何写得出彩是一个挑战。假如作者不再处理圣杯的下落和真相揭露与否的问题,而是让整个故事在大魔王倒下那一刻结束,或许会是一部起伏跌宕,余音绕梁的佳作,但是作者却不得不填好这个自己挖出来的大坑。于是在最终幕大决战之后,作者又花费了不小的篇幅,解释圣杯的下落,以及让所有的干戈化成玉帛。而恰恰是这里处理得过于柔弱,与前文的情节形成对比,给本作留下遗憾。

丹·布朗这两部作品,不仅在主题上直接怀疑耶稣基督的神性而引发争议,还由于他在扉页上声明本书所写的地点和人事物都是真实可靠的这句话,遭到许多人质疑。对我来说,读小说就读小说吧,我本人尚未有宗教信仰(无宗教信仰不是无神论,无神论本身也是一种信仰),所以宗教争论我可以置身事外。对我来说,阅读最重要的是收获乐趣,我只是觉得读这本小说很有趣,这就已经足够了。

参考资料

本期书名:天使与魔鬼
作者:丹·布朗(Dan Brown)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12月1日)
ASIN: B01D1HJ8TW
版本: Kindle电子书

  • 達文西密碼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圣杯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The Holy Blood and the Holy Grail - Wikipedia

相关阅读

  • 每周读书 #136 科学与宗教是对立的?——丹·布朗《天使与魔鬼》 | 枫言枫语
  • 每周读书 #116 天才辈出的时代——《剑桥艺术史:文艺复兴》

2017.03.05/下午
于自居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周读书 #137 天才与“圣杯”——《达芬奇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