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吃饭满一年

图片来自《料理鼠王》

周末下午六点,洗手准备当天的晚餐。

豆角的两端尖而且硬,用指尖捏住一边的尖角折断,然后顺势一撕,粗烈的纤维就被去掉,吃起来不会生硬,磨嗓子。江南的细茄子切成手指粗的长条,剖面是扇形,每一根都有一面带皮。

先把锅烧热,但是并不放油,把切好的茄子放进锅里连续地翻炒。这样事先煸过的茄子会变得松软,但又不会焦,等到真正炒的时候,吸油量就大大地减少。

等到半熟的豆角和茄子混合在一起焖烧的时候,加入蚝油、豉汁、一点点料酒和胡椒,所有的调味料都比菜谱的标准分量减半。

最后调盐味。加盐要分两、三次,每次只加一点点然后尝一尝,如果不够才会再加一点。最妙是恰好,其次是清淡,千万不能多。

母亲总嫌我做菜的工序太过啰嗦。可是,因为要吃得快乐,所以要有滋味;因为要降低热量,所以要尽量减少油分;因为老人有高血压,所以要尽量少盐。“度”的把握总有代价,那就是得用时间和心思来代偿。这是终于找到的平衡点。

我已经在家吃饭满一年了。

还在读书的时候,实验室里打牙祭,最常去就是南门外的青芝坞。那个年月的青芝坞还不是现在这样整体规划包装过的“休闲慢生活区”,而是一条简朴的狭窄街道,各户农家利用自己的小楼院开办餐馆。玉泉的学生把它视为后门外的“美食堕落街”,久而久之,这条街以麻辣的川菜出了名,人们使出百般技艺在狭窄的小路错车,把汽车骑停在人行道边,走进川菜馆点一盆红艳艳的水煮肉片。

正对着学校南门的,是一家东北菜馆。它的生意如此之好,就近开了分店也要等位;它的味道也很好,有一年我身在哈尔滨还在回想它的美味。爱极了它的地三鲜,土豆,茄子,青椒,最普通不过的蔬菜,好像自己怎么做都达不到那种口感和滋味。

直到有一天想得厉害,忍不住翻菜谱想炮制一番。才惊讶发现地三鲜这道素菜,却比平常的任何一种荤菜都含有更高的热量。土豆要浸在油里炸过一遍再烧,表面才会酥脆微焦;茄子是最吸油的食材,必须先在油锅里炸到吸满了油;青椒也是一样。如此这般再一起焖烧,方才吃得出那种餐馆中的美食味道。

这真是一件令人沮丧的发现。其实人们的所谓无辣不欢,所谓热爱浓油赤酱,心中总归也明白有些不好,但究竟是多么不好,研究这么个细小的地三鲜才有了真切实感。而究竟是忽略它,还是因此改变自己的冀望,简直是我生活的一道分水岭。

就像无数离开家乡的年轻人一样,我因为读书而从高中起离家,居所从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租房到定居。与少年时的家距离从近,到远,再到近。从小到大家里的饮食非常清淡,对卫生和新鲜的要求甚高,对调料则能少则少。我曾经在武汉的食堂里被“最清淡”的菜辣到满脸是泪,但是十年过去,早已习惯了“外面”的食物。

反而再也吃不惯家里的清淡饮食。工作后因为出差、加班、大城市的堵车、无从规律的生活,午餐和晚餐几乎都在外面游击。为了吸引客人的味觉,几乎每一家餐馆都是浓油重料,倒也吃得欢快,何况还省却了自己做饭的诸多麻烦。

只是那时并不懂得,偶尔想起皱皱眉头,想想诸多无奈也就算了。直到后来怀上了漫漫。

当了母亲,一切还是不一样了。总担心一点饮食上的失误,都会关系到小家伙的健康,于是外面的食物终究是靠不住的了。从此开始在家吃饭的生活。不论回家早晚,都在家里吃饭,而且还要尽量调整了工作的时间,让自己可以在家里吃饭。为了健康,饮食烹调都使用了新的规则。

每餐要有足量的蔬菜,其中绿叶蔬菜还要有所占比。肉类尽量选牛肉和鸡胸肉,而少吃猪肉。不用爆炒和煎炸,减少油的摄取,也避免维生素的流失。鱼都是鲜活,做法尽量清蒸。辣椒花椒、桂皮八角之类,也是几乎不用的。

从浓重口味转回这等清淡的过程,说是断瘾都不为过。而这期间,家里人为了照顾我的嘴,也算是百转千回。怀孕胃口差,早孕反应也很强烈,还要长期吃清淡的饮食,能坚持下来还真是凭了对小生命的疼爱。到了后来,孩子出生了。再到后来,进入哺乳期。

生活就这么继续着,孩子也一天天地长大。伴随她每一次哭闹或者微笑,忙碌得连家门都出不了。偶尔实在闷不住了,溜出去吃个饭,吃的时候滋味过瘾,吃完回来却回味到盐多油重,消化负担。再不是那个善打游击的“外食族”,而只能偶尔为之罢了。

是啊,我已经在家吃饭满一年。过惯了无视健康的日子,会觉得健康的生活清规戒律。而过惯了健康生活的日子,才发现规律生活的好,并不是口腹的满足、熬夜的玩乐所能比配的。有了孩子以后,又更发现自己最深层的愿望,是生活得更健康一些,更久远一些,更平和一些。并且能够把这种生活方式和情绪能量,也让孩子成为习惯,希望自己能给她带来阳光。

从小我也是一个乖宝贝。听从妈妈的教导,不买校门口摊上的零食,不垂涎炸豆腐串的香气。来到大学,男朋友拉我一起坐在夜摊上吃烧烤,听他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道理。如今他成了我的家人,一同看见路边的烧烤摊,问及当年的大道理,他就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我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的女儿会不会也一边纠结着我教给她的生活观念,一边犹豫是否和朋友去吃路边摊。她会不会也在那个压力更大的社会,为了工作事业打拼成一个外食族。待她也成为母亲,会不会也担心自己的孩子有不规律的生活。父母的爱,在人生的某些时刻总看起来像束缚,这像是生活为每个人设计的环,我们都是兜兜转转一大圈,才渐渐能够体会和明白。

我从小想做个女强人,好像这世上很多事都值得吃苦争取,唯洗手作羹汤太不甘和便宜。可是在家吃饭的这一年来,我渐渐明白最凝聚心血和关怀的,恰恰是每一天普普通通的住家饭。吃得久了,这才是让你不论多少功夫,都想要专心致志的欲罢不能。

我希望我的女儿喜欢我做的食物。我希望她吃的每一份茄子,都是事先煸软而少油又美味。我希望总有一天自己拙笨的手可以找出健康和滋味鲜活的平衡。我希望她爱上在家吃饭,每一年。

我的微博:熊猫馆主

在家吃饭满一年_第1张图片
我的微信公众号:漫步人生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家吃饭满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