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朋友》书摘(V)

摘者案:

今天做完摘录,明白了一件事:那些真正的时间的朋友和我等芸芸众生过年的不同,是来自底层思维的差异。吃瓜群众终日忙着生存,过年这么一个大日子,当然要隆重对待。我们需要一个仪式,营造这一天的与众不同,让死水一样的日子有点涟漪。残酷但真实的是,这辈子仿佛命定的一潭止水是个大概率事件,千篇一律的日子太乏味,所以,我们投身抢红包发短信的万丈红尘,“杀时间”来消灭无趣,大小马云们轻松的就把我们的注意力收割了。

仪式的作用,是让看不到头的日子有一点花头,让雷同的日子有一点不同。不同,是为了对抗时间,而对抗时间,只是为了两个字——回忆。回忆不怕时间。虽然时间会模糊一切,抹平所有,但清晰、深刻却可以对抗它。(王左中右的感慨)

那么,时间的朋友是怎么和时间相处的?书摘如下:


感知时间

与所有人一样,从小自命不凡的我当然也给自己贴过各种各样的标签。我崇尚公正,向往自由,渴望平等,憧憬希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跟大多数人一样,观察到的是偏倚,感受到的是枷锁,体会到的是差距,意识到的是失望。或许所有人都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不过只有少数人能够度过这一阶段。

有一次,我在几百人的课堂上说:“很多人都曾不由自主地产生过自杀的念头。曾有过(哪怕瞬间而已)自杀念头的同学,麻烦你们诚实地举手。”当时几乎没有人不举手。然后,我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在发现自己竟然只不过是另一个堂吉诃德的那一瞬间,感觉真的是特别诡异:万念俱灰的同时却体会到浴火重生。来自感官的认识很容易分享,思想上的体验却难以用语言表达。

重生并不意味着当即脱胎换骨。有着成年人意识的“婴儿”如果能感受更多的欢乐,自然也有相对更大、更多的痛苦。

现在我不再认为我有能力浪费时间,正如我作为一个人没有什么能力管理时间一样。顶多,我可以因为逃避一些责任而背叛时间——可那又是多么让人有罪恶感的事情?一位朋友读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之后概括:逃避责任就会带来轻松,可那恰恰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气。我的好运之一是竟然在2005年的某一天在网上闲逛时看到了一本书——《奇特的一生》。这部被定义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的是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是如何通过他所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成就的。

这本很薄的册子,我用了不到1小时就读完了。掩卷之后,喟然长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讲,这种大师的境界,正可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知易行难啊。

20岁的时候,读过李敖的一本书,觉得他那种写日记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于是开始学着做每天的“事件日志”(Event Log)。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因此受益无穷。做这件事每天只需10分钟左右。本子上穿了根绳,挂在家里洗手间的面墙上,每天顺手就写完了。……30岁之后,我才觉得自己做的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慢慢多了起来。

可是,有着这种习惯的我,在读过《奇特的一生》之后,却被柳比歇夫的大师境界吓了一跳。过了差不多两年,重读的时候,我惊讶地感叹:“啊?我太笨了!这些我早应该明白的啊!”

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他的方法要比李敖的方法更高级。李敖只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差别在于,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权摘抄《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为例。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基于过程的记录,不仅更详尽,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想明白“基于过程的”与“基于结果的”两种记录之间的区别之后,我开始尝试着在自己记录的每个事件后面加上时间。

实践了不到两个星期,我就体会到这种新的记录方法的另一个巨大好处: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相对准确的估算又使得目标基本上都可以达成,由此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事实上,每个人都多少明白记录的重要性,可做记录的人并不多。举例来说,大部分人听说过“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可是意识到应该记录账目、管理金钱开销后,仍然只有少数人记账。这是为什么呢?发生这种现象最明显的原因是,记账不轻松——不仅要在花销的当时记录下来,还要时常整理、分析,这使许多人觉得麻烦,继而放弃。面对实实在在的钱款尚且如此,面对难以触碰的时间就更随意了。

在第三遍读《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真正注意到这段话。

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作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一小时三十五分”、“一小时五十分”;当时他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才是时间的朋友。经过多年的摸索与思考,我终于可以这样说: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能将结果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作为朋友,我才可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解决方法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

记录开销

准备一个本子和一支笔,随身携带。正如理财的时候第一步是弄清楚自己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一样,感知时间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自己的时间都用来做了些什么。以下这几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

第一组

做这组练习只需要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够了。

一、认真回忆并记录昨天做的事情。逐条记录下来,每条前面写上标号,后面标注出花费的时间。比如:

1.上午去健身房。08:30 从家出发,10:15 离开。 花费 105 分钟。

2.回家休息,打几个电话,接几个电话,想收 拾一下房间,但是决定下午再说,等于什么都没做。

3.……

4.下午写了一篇文章。15:00 左右开始写,到 18:00 左右写完。差不多花费 180 分钟。

5.……

(哈,我在写上面几行文字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期间还做了很多没办法或者不好意思写给别人看但确实没用的事……不过,你反正是写给自己的,不会让别人看到,所以,一定要如实记录。)

二、认真回忆并记录前天做的事情。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三、认真回忆并记录大前天做的事情。同样逐条记录下来。

第二组练习

做这组练习也只需要一个下午的时间就够了。

一、认真回忆并记录上周做的事情。

二、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月做的事情。

三、认真回忆并记录上个季度做的事情。

四、认真回忆并记录过去的一年里做的事情。

第三组练习

一、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晚上回忆并记录当天做的事情。

二、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随时记录你刚刚做完的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

这些练习全部做完,如果你觉得筋疲力尽或者看着这些记录就会心惊肉跳,我就要说那句话了:“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制订预算

前面的练习可以帮助养成一个良好习惯:每天记录时间开销。如果这个习惯已经养成,还要养成第二个好习惯:每天制作时间预算。

在开始一天的活动之前,花费15至30分钟仔细制订当天的时间预算绝对是特别值得的,恰如“陈词滥调”——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作一个列表,把今天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为了表述方便,后文把这些列表中的事情称为“任务”。例如:

▷ 背单词,另外,还得按照计划把昨天和上周五背的那两个列表复习一遍。

▷ 晚上约好要和张三看电影。

▷ 去图书馆,上网查资料,找出必要信息若干,以便完成写作。

▷ 下午和同学踢球。

▷ ……

当然,在罗列这些任务的时候,你的大脑就要自动开始估算完成每项任务究竟要花费多少时间了。很快,你就会遇到第一个问题:任务太多,无法全部完成。于是,你只好进行选择。

事实上,生活就是选择。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倒也简单,就是给列表中的每项任务标上权重,例如可以用1~5分进行标注。请注意,不要像某些书籍建议的那样使用1~10进行标注,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很难那样精确地分辨事情的重要程度。用“1、2、3”已经足够,这种设计基本上可以代表:

▷ 不重要                    ▷ 一般                 ▷ 重要

(权重: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建议一开始只要给每个任务非常简单地标注“重要”和“不重要”就行了。这样,标注就会变得相当简单——在那些重要的任务之前加上一个表示重点的符号就可以了。一旦开始尝试去给要做的事情标注权重,你会发现,这件事并没有那么容易,即便只用最简单的方法——只用“重要”和“不重要”进行标注,因为我们必须分辨“真的重要”和“显得重要”,以及“真的不重要”和“显得不重要”。

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确实对目标达成有益。可是,作为一个正常的、拥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不挣扎一下很难完全专注于这个最关键、最根本的决策标准。

如果我们能甩甩头,强迫自己理智一些,就会知道:无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有趣都不应该去做;而有用的事情,哪怕非常无趣,都应该去做。请认真想想:过去一直是这样用理智指导自己行为的吗?

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你就可能痛苦地发现自己经常仅仅因为有趣就去做的那些事其实没用。比如,你在3月的时候设定了目标——6月参加托福考试,可是到了5月底才发现,过去的两个月里,做的最多的事情是跟朋友打牌或者泡吧。不用向任何人学习,现在就开始把自己的那些哪怕不切实际的目标作为标准来判断吧——判断每项任务的真实属性,然后选择“真的重要的”或者“显得不重要的”。

相信我,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然而,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将其乐无穷。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间的朋友》书摘(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