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11-12次拳击课程

第11次拳击课程

这次课程内容是,热身,学习新动作,打靶练习。

热身活动的目的是让身体状态活跃起来,增加心率,使身体在一个激活的状态下再进行训练就比较容易。动作就是常规的热身活动,活动头颈、肩膀、膝盖,上半程和下半程以及全程的蹲起。

学习的新动作主要是防守反击。与单纯的防守不同。在单独的防守中,有针对直拳、勾拳、摆拳的防守动作,分别是手肘抵挡和双手抱拳护在身前,之前的记录中已经记录过了。这次学习的防守反击仍然是针对直拳、勾拳和摆拳。针对直拳的防守是手臂呈九十度向上放在身体前侧,然后运用肩膀发力带动整个手臂向外把直拳推开。针对摆拳的防守方式与直拳一样,但是手臂是从胸前平举然后再向上往外推出去,大概是因为要与摆拳动作高度保持一致吧。勾拳相对比较难防守一点,采用的是用拳向下拍击的方式。在防守之后紧接着进行反击(比如直拳、勾拳、摆拳),可以用对侧手反击,也可以用同侧手反击。但要记得,在反击时另一只手要更近地护脸护肋。其实在实战中,并不严格区分用什么动作防守,防守的目的是让自己迅速化解对方的攻击,然后施加自己的攻击。在实战中,敏捷度是更重要的东西。

练习的过程中我似乎把防守反击串联起来但每个动作都没能很好地做到位,因此教练让我把动作分解成四个子动作,防守时手臂推出去-手臂收回来-反击动作(比如直拳)-反击动作收回来。练习时不要着急,每个动作做完然后再做下一个动作,形成习惯之后再加快速度。良好的连贯动作都是这样细致,每个动作练习-矫正-做到位,最终才完成整个串联动作。

在练习中,教练问我学习拳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增加活动量增加体能,还是为了学习拳击,针对不同目标练习的方向也不一样,如果是前者则实战练习更重要,因为拳击实战是非常累的运动,而如果是后者则需要把每个动作做到位,那么就需要认真纠正和刻意练习每个动作。即使你想要努力地往前,你也得选个方向和目标,不然也是南辕北辙。

我问他有没有打过对抗实战,他给我露出他残缺了一点的门牙,我心一惊,原来对抗果然还是很激烈的吧。

剩下的时间就是复习了,反复练习。这次课程练习的是踢腿。

教练帮我录下了防守反击的动作视频。反复观看之后在打拳时那个动作印在脑袋里,所以很自觉地就去纠正了自己的问题。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往往才能更客观,因为我虽然觉得我打出去了,可是在旁观者看来却打得畏畏缩缩,根本没有发力,我以为还挺帅地出拳,结果看上去却这么丑!这种视角切换是很好的矫正方法。在《柳叶刀》杂志上公布了一个“眼见为实”的实验,研究人员对3500多人进行了研究。这些人的年龄在40到60岁之间。每个人都至少有一项患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但是没有这种疾病的迹象。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受试者接受所谓的“常规治疗”,如服药或与医护人员谈论心脏病,另一组受试者则看到了自己动脉的图片。一年后,那些看到自己动脉图像的受试者比没有看到图像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因素更少。看到问题是改变的关键一步。


第12次拳击课程

这次课程换回原来的主教练,纠正了一些动作,然后继续练习打靶。纠正的动作主要有:

(1)重心不稳,在打拳时经常拳打出去自己先晃起来没能站稳(脚底没根…)针对这个问题,教练让我练习蹲马步,这是等长训练(肌肉等长,不涉及肌肉的伸缩)的一种;

(2)站架的基础动作,前脚稍稍内扣一点站立,重心放在两腿之间,前后移动时前脚离地后另一只脚紧跟上等等;

(3)打拳时肩膀护脸的习惯养成,使用手臂伸直旋转向下感受三角肌发力靠近下巴的方式,反复练习形成肌肉反应;

(4)打后手拳时,扭胯到位带动身体发力,出拳到位;

(5)勾拳动作,直接掉手向上发力,不要像舀水一样画弧线;

(6)时刻记得要低下巴含胸,看前方,护脸护肋。这些要形成肌肉记忆的刻在身体里的自动反应,而记住这些反应的一个方式是什么呢,就是挨打。在练习中教练盯着我的动作,当手放得不到位他的拳立刻就过来了,被打之后长记性是最快的吧,于是小心翼翼充满警惕生怕又被打。所以很好,总算是记住了。

练习打靶的动作是左直拳-右直拳-躲闪-右直拳-摇闪-左勾拳。

在上课之前我问教练今天的安排是什么,他说看动作,然后打靶练习,我的条件反应是“就是这些啊,又是这些啊”,而且后面的课程安排基本上也都是这些。想想稍微有那么一点无趣,但另一方面虽然是不断地重复重复练习动作,但是在每一次动作的练习中都有不同的新的收获。就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练说打100次拳和1000次拳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是啊,其实很多事情听上去都不复杂,但是知易行难,身体力行起来才是做好一件事情最大的屏障。

2019年4月19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11-12次拳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