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女性,45岁,某国企管理人员,拥有令人羡慕的级别和权力。看起来秀外慧中,举手投足之间落落大方。来咨询的原因是,她说她得了中年危机综合征。近三四年来,她一直感觉到干什么都好像没有意义,自己事业上很成功,别人很羡慕,但是,她感觉不到什么内心的欣喜。对于别人的尊重,她感觉自己这都是假的,因为,自己就是虚伪的做做样子而已。自己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在国企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机构里面,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很机械,仿佛是机器人。假如没有了领导的指示,她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甚至,连主动去想一下自己可以在有限的权限内做些改变的想法都没有。她的母亲也恰巧在这段时间得了癌症,她和弟弟一同照顾着母亲,但是,更多的时候她想逃离,她害怕看到母亲,因为,母亲总是会抱怨太多,让她感觉承受不住,有时候她感到活着真的没有意思。
一句话,W感到特别的空虚。
这种空虚感也蔓延到了生活中,慢慢感觉自己结婚20年的丈夫是竟然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讨厌,伴随的一个念头就是无论如何我都要和他离婚。有次,她在家中看着电视突然看到丈夫的嘴脸,一种恶心甚至驱动她去卫生间呕吐,丈夫跑到卫生间关心她,她习惯的接受他的好意,但是,内心真实的声音却是,“你滚,当年都是可怜你,为了成全我妈妈的想法,我才没有了爱情”。但是,她也说不出自己曾经爱过谁。
她希望丈夫对她狠一些,这样她就有理由离婚了。因为,她的丈夫结婚20年来是那么的关心她,照顾她,她有什么理由提出离婚呢?而且,要是离婚了,她的十六岁的儿子怎么办呢?但是,这种无法抑制的讨厌的感觉一直在发展,就仿佛黑暗渐渐笼罩了她的内心世界一般,她的心境开始变坏,会在出差的时候想到一个人要是突然死在宾馆怎么办?会突然在地铁上感觉心悸,出汗,濒死一般?会莫名其妙的告诉自己的儿子,以后做什么选择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会强迫一样的让自己去看些色情电影,来性幻想和自慰,想要感受到还活着的感觉。会在和丈夫做爱后,落下伤心的泪。这一切都吓到了她的丈夫,他询问很多,但是,没有答案。最后,丈夫甚至说,你要是真的厌倦了这段感情,那么,你去找别人了,只是,不要告诉我,不要离开我就好。W感觉更加的抑郁了,过去只是空虚和悲伤,现在好像更多成了罪恶的感觉。
最后,她总结是,活着就是为了还债,可能上辈子欠了妈妈的,欠了老公的,欠了儿子的。那么,什么时候才能为自己而活呢?下辈子了。但是,这种信念毕竟不坚定,过几天就感觉这是自欺欺人。
有天她和朋友们聊天,有个朋友说,你这不是很正常嘛,中年危机而已,谁都会有。
但是,真的是中年危机吗?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同龄的中年人都一个个看上去自信满满,幸福满满的站在自己的人生巅峰呢?但是,自己的状态好像真的是危机状态,在悬崖边上。于是,她来做心理咨询寻求帮助。
W这种内心的痛苦,自我身份的解体和异化的感觉,缺乏自发性,主动性和主体感,以及自己对自己以及对亲密他人的陌生感,是不是中年危机的表现呢?为什么同样的人生阶段,有的人度过时四平八稳,有的人却胆战心惊呢?这就不得不去问问W的内心了。
今天,我们尝试用精神分析中的“真自体”和“假自体”的概念来理解下她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按照该理论创始人温尼科特的设想:一个婴儿一出生就具有了发展出个人独特人格的潜力----真自体(true self),这种真自体在称职的母亲,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绝不是追求完美母爱的母亲,而是可以接受自己也有不完美的母亲)提供的回应性抱持环境(responsive holding environment)中会得到发展。然而,当母亲用自己的东西取代了婴儿的自发姿态时,(例如,婴儿好奇的要爬一爬,但是,母亲因为自己的内在分离焦虑而赶快把婴儿抱回来,比如,害怕孩子爬走就不回来了。)婴儿就会体验到自己尚在发展中的自体感的创伤性分裂,把自由的感觉分裂出去。当这样的“情感误读”或者“调频失协”成为早期母婴关系的核心特质,婴儿就被迫发展出另一种人格组织---假自体(False self),来保护自己。这个假自体警觉的监控和适应母亲的意识和潜意识的需要,从而,提供了保护性的外壳,使得真自体可以躲在后面,获得保持其完整性所需要的私密空间。
温尼科特并不认为假自体是恶性的,而是作为照顾者的自体,积极有效的“管理”着生活,以保证内在自体不会体验到灭绝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于需要按照另一个人(如母亲)的内在逻辑来成长所带来的过度压力,如,母亲希望孩子不要哭,母亲希望孩子会考上自己过去曾经梦想的大学。真自体所体验到的这种灭绝恐惧,导致了需要完全依赖假自体人格组织的感觉。这使得一个人要减少对假自体运作模式的依赖,变得极度困难,即便他意识到由此导致的生活空虚。这种假自体运作模式很多时候可以带来学术,职业和社交上的成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日益感觉,自己是令人讨厌的,装样子的,疏离的,机械的,缺乏自发性的。
对于这种婴儿体会到的灭绝感,毁灭感,崩溃死亡感也可以从进化心理学角度考虑,这种崩溃死亡感很可能是进化来的,因为,所有的哺乳动物的刚出生的幼崽,都自动自发的去寻找妈妈温暖的身体,否则,它会快速的被冻死。那么,如果人类婴儿找到妈妈的身体,同时感知到妈妈讨厌他,那么,他会自发的调用一些保护自我的本能来发展出假自体,好来做出顺从的姿态,希望通过调整自己来获取妈妈的爱。而正常的母婴关系应该是妈妈来调整自己去获取孩子的爱。如此这般为了不再体验到崩溃死亡的感觉,(有很多技术可以帮助你接近这种崩溃死亡的感觉,比如,国内外已经商业化的躺在棺材中体会。或者,回想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或者,亲人的丧失,自己的死亡)我们的内心一般会把这种感觉压抑隔离的很深,轻易不让它浮现出来。)
总之,小婴儿需要妈妈的温柔的爱来完成自己的心理组织的建设,如果,没有得到妈妈的温柔的爱,那么,他的心理组织会发生分裂,出现假自体来扭曲理解自己的人生。
这个过程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