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中的考试

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临考前总希望老师给我们划重点。毕竟要学要记的东西太多,脑袋装不下。考试前拼命背重点,考试就有把握一些。

希伯来圣经中,也有划重点的记号,神在启示我们的时候,也会划重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记号就是动词的不定式独立形(infinitive absolute)。这种动词形式常常插在同一个动词其它形式的前面。看起来好像这个动词用不同形态说两遍。这就像老师在板书说到重点的时候,会敲黑板提醒同学们:注意啦,这里是重点了啊。

创世记2章中,神创造了第一个人亚当,又为他开辟了一个美丽的果园,把亚当放在里面耕作看守,又交代他说:“16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17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6-17)其中,第16节中就有两“吃”并排。第一个“吃”是不定式独立形,第二个“吃”是未完成式。字面看起来就像是“吃,你要吃”,中文和合本和当代译本都翻译成“你可以随意吃”,新译本则翻成“你都可以吃”。这是第一个重点。第二个重点是17节中的“死”,也是同样用了这种不定式独立形的“死”加上未完成式的“死”。和合本翻成“必定死“,新译本翻成”必要死“。

这两处重点是耶和华老师亲自划的,不可不重视。神的所有教导和诫命反映了神的心意,祂对人与神关系的要求。第一处重点,随意吃,就是要人享用神的无尽恩典。看神在创造亚当的时候是先塑造出一个人的形体,再把自己的生命之气吹向那人的鼻孔,这种生命之气是其它动物所没有的(详见前文《吹入亚当鼻孔的那口气是什么》)。神又为亚当精心预备了美好的环境,为他预备了可爱的妻子,园中的树都是”可以悦人的眼目,其上的果子好作食物。“还开了四条河来灌溉园子,河里还有黄金珍珠玛瑙。这一切都是要给人享用。而让人享用的目的在于让人爱神,与神亲近。因为神像父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孩子,满足他的各种需要,人也要像孩子一样信赖和尊重父亲。

正因为神也是创造天地的主,有着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权柄和能力,才有可能向人类提供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如果神失去或放弃了这个属性,神就不成其为神,也就无法像祂那样关爱人类了。对于任何受造物,神至高无上和无与伦比的权柄是不可僭越、不可冒犯的。神如果对冒犯祂的权柄的行为无动于衷,那祂就看轻了自己的荣耀,背叛了自己的本性,神也不成其为神。所以冒犯神的权柄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重点强调的”死”是对这个严重后果的警告。这警告也是出于神的无限爱心。对人的无限关爱和对罪的极大愤怒,都是出于同一个荣耀的本性。正如耶和华神在出埃及记34章6-7节中自述:“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耶和华在给亚当上课时划的两个重点,正是对应于神性情的两个重要方面:慈爱恩惠和圣洁公义。也对应人类对神应有的态度:亲近和敬畏。耶和华神的这个命令本身就是关于善恶的知识,不需要向别处寻找善恶知识。祂这句话的用意是说:你们要相信我,我是无保留地爱你们。我和我的话语就是善恶标准,在我之外寻求关于善恶的知识,就是背离我。只有我是生命之源,离开我你们只会走向灭亡。

那么亚当和夏娃掌握了重点吗?

考试来了。

创世记第3章一开头就出来了一个不祥之音:“הַנָּחָשׁ֙”(nachash)。这个词在这里当然是指蛇,同时它也有预兆的意思。在利未记和申命记中这个词根还指邪教的法术或占卜。

蛇的狡猾首先就体现在它不直接和亚当对话,却先来对付夏娃。因为耶和华老师给亚当同学上课的时候,夏娃还没出来,没有直接听到。可能是后来亚当转告夏娃的。

现在蛇发起了第一波攻击,给夏娃出了第一道题:“神真的说过不许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这个问句开头的那个疑问助词是个意思很模糊的“אַף כִּֽי”(af ki),很难翻译,大概的意思是“真的是这样吗?”。对照一下2章16-17节中耶和华老师讲的原话,它是把16节中重点强调的“吃吃”,去掉了重点标记,又加上了“不”。这就像我们小时候背书,背得半生不熟的时候,边上要是有人故意半真半假地提示,很容易就会被搞糊涂。蛇的狡猾就体现在它说的话真假掺杂。

夏娃的回答看起来基本意思和神所说的原话相差不大,但有些微妙的差别。她对蛇说:“2园中树上的果子,我们可以吃,3唯有园当中那棵树上的果子,神曾说:’你们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们死。‘”(创世记3:2-3)仔细和2章16-17节对比一下差别在哪里:1)在3章第2节中吃的不定式独立形不见了。2)园中树上的果子,没有了全称”כֹּל“(kol),这个全称在前面翻为”所有“或”各样“。3)3章第3节,多了”也不可摸“。4)死的不定式独立形不见了,而且所用的“死”这个动词形式多了一个后缀“ן”(n)。

别小看这些用词上微妙的变化,其实这反映了夏娃对神的命令的认识开始走样了。前面我们说过,神的命令反映的是神的性情和心意。当我们对神的命令的理解有所扭曲的时候,对祂的认识也是扭曲的。神吩咐亚当夏娃可以随意吃所有树上的果子时,是出于祂无限的慷慨和恩惠。夏娃扭曲的记忆中的这条命令,神的恩惠变得好像有所保留了。神的爱在她心目中打折扣了。

夏娃在第3节中对神的命令曲解得更严重了,死的条件多了一个”摸“。这进一步扭曲了神的形像,好像耶和华是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师,专爱限制学生的自由。本来神的诫命是让人表里一致地保持与祂的亲密和信任关系,现在这么一扭曲,变成了一种冷冰冰的外在的行为规则。

死的强调标记不见了,后果的严重性也被轻视了。而且死这个动词后面加了一个后缀(n)。别的动词加不加这个后缀一般不影响词义本身,但“死”这个词加不加后缀有个细微的差别。耶和华所说的命令中用的是不加后缀的“死”,可以指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也可以是寓意的死亡(比如约伯记12:2中智慧的灭没。撒母耳记上25:37说拿八吓得魂不附体,字面翻译就是“他内在的心死了”)。加上后缀n的死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总共出现7次,除了创世记第3章的2次(另一次马上要出现在蛇说的话里),其余5次都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即,有形生命的终结。所以夏娃以为人一碰这棵树马上就会死。但是,等等,好像摸一摸也没什么事情发生嘛。把鸡毛当令箭,就会把令箭也当鸡毛。所以吃一吃应该也没事了。

所以,蛇的第一波攻击,是挑拨人与神的亲密关系,扭曲人对神之爱的认识,让人对神的爱和信赖打折扣,把神出于爱的吩咐变成冰冷的行为规则。它攻击的第一个要害就是耶和华命令中的第一个重点:”吃“,就是尽情地享用。

接着它攻击的靶点是神在命令中的第二个重点,”死“。它看到夏娃已经忘记了第二个重点,甚至认识已经出现了偏差,就顺势再往前推进一点,从“必定死”变成了反面,“必定不死”。“必定不死”也有一个不定式独立形,只不过加上了个否定词。(这个用法在圣经的其它地方是指”一定不“,而不是”不一定“。所以和合本这里翻成”不一定死“不准确。新译本翻成”决不会死“,和当代译本的”一定不会死“都是正确的。)而且后面这个死也和夏娃一样,加了一个后缀n,也就是把死的含义限制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死。

至此,蛇通过攻击这两个重点,在夏娃的认识中,抹淡了神的爱,也抹杀了背叛的后果严重性。

这时,蛇就可以大胆地提出它自己的“神学”主张了。它从这棵树的名字开始作文章。既然这树的名字这么好听,分别善恶知识的树,那一定是会让人有智慧,能分别善恶咯。你们自己能分别善恶有什么不好呢?一定是这个老师自己想留一手,怕你们变得跟祂一样有智慧,那他就镇不住你们了。这就进一步歪曲了神的动机。

于是挑拨成功。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悲剧就此发生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学到以下功课:

首先,神的诫命反映了神的性情和心意,祂既有慈爱恩惠,又是公义圣洁,祂要人既亲近祂,又敬畏祂。正如耶稣所强调的,律法的总纲是要人“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马太福音22:37)

其次,撒但的谎言往往是半真半假,很具迷惑性。这使得人类很容易用看起来很正义的理由来做罪恶的事情。

第三,人的犯罪,首先是心中对神的良善品性有所怀疑,不再亲近、信靠神,把神的诫命当作外在的行为规则(律法主义,或道德主义),然后再认为这些规则无所谓(反律法主义,或自由主义)。所以我们不能用强调行为的律法主义来抵消反律法主义,也不能用强调自由的反律法主义来抵消律法主义,因为它们是出于同一个病根,都是与神的关系出了问题。无论是出现律法主义还是反律法主义,我们都要回到与神的关系这个根本上来。

你还从中学到了什么功课呢?

自从始祖犯罪之后我们这些后人生来就在罪中。但主耶稣在十字架上用宝血洗净了我们,让我们重归神的怀抱,享用祂的无限恩典。但那条蛇还在处处诱惑人,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考试。你面对考试的时候要如何作答呢?

欢迎评论留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伊甸园中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