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的人和打不开的门

醒来的人和打不开的门_第1张图片
蒙德李安.jpg

鲁迅一辈子写了那么多文章,骂的那样犀利,可是还是不能把一个民族改变成他想要的模样,在他看来,彼时的国人是被关在头顶只有一扇小窗的屋子里沉睡的人,即使被喊醒,但若醒来后发现这一真相,必然会感到更深的绝望,所以,鲁迅始终矛盾于叫醒中国人又怕叫醒后的中国人更痛苦的思想之间,这是他一辈子悲观主义的根源,也精准的预言了现代社会的状态。

王小波描述他那个时代的时候用的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代表这几层意思:不敢说话的人、不能说话的人、无法说话的人和不想与坏人唱和而选择沉默的人。不管是哪一种人,在那个时代作为“沉默的大多数”总也比作恶的少数派更值得尊敬,毕竟当共恶来临时,不参与,不帮凶也是一种好的选择。

今天的中国,大家都醒了,每个人都能看到头顶上的那扇小窗,小窗中有一束光穿透而来,划破黑暗,直直的照射到前方的一扇门上,构成了一个光斑,那光斑处的门上锈迹斑斑,显示出几千年不曾开启的模样,也预测出几千年不会开启的模样。

沉默的人也终于不用沉默,大家聚集在一起,变成了喧嚣的大多数,可是,声音再大也只是噪声,震得掉微微锈屑,也震不破被封锁的大门。人们可以喧嚣但却不代表拥有话语的力量,喧嚣的本质是杂音,核心的话语权依然不被掌握在人们手中,这个时代依然是失语的时代。

当今时代的小窗在现实中的折射就是网络,我们通过网络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以为网络为我们带来了照耀前方自由大门的光,但光毕竟是光,再亮也只能叫做希望。网络的英文是Internet,前缀是Int,意为国际的,所以网络的全称应该是国际互联网。这样看来,我们现在用的网络实在不能称得上是Internet,索性就叫做in-net,我英文不好,不知道该怎么翻译,不如取个象征的意思,就叫做内网吧,或者说叫国家级大型局域网,这名字还是不错的,颇符合我国好面子,冲排名的脾气。单单是内网还不够,还得是被监控的、内附一层过滤网的内网。譬如某天性急,急匆匆的在网络上输入“苍井空”三个字来查找某些资源,心跳跳的按下回车键,当然是没有找到想要的某些资源。这必须是好事,我万分支持,感谢黑暗中的某双手把我从低级趣味的边缘拉回。不可否认,就创造了非常纯净的上网环境这一点,我是非常感谢的。但是,滤网太细是否也会把某些不应该过滤的东西过滤掉?就像前两天某事风头正劲时,在某博输入三种颜色,竟然没有关于此事的信息。这不得不让人生气,不禁深深感慨,这扇门关的好紧。

国家监管体系的无限延伸是否是好事,这事得分两面看,监管也分两面:监管官员,监管人民。从概念上讲人民等于群众加干部,那为何还要分开监管?可能是现在官员越来不觉得自己是人民了,人民也越来感受不到官员们人民般的和蔼面色了吧,毕竟当官的比做普通群众的前面多了个定语:有权利的。不过近几年这群比普通群众多个定语的群众们确实也不好过,这是好事,有权使人变坏,非普通人民也不例外,毕竟你再厉害也是人,也需要监管。那普通人民那?普通人民所拥有的、能使用的、最强大的同时也是最卑微的权利就是话语的权利。这句话不是我瞎讲的,福柯就说过:话语及权利。王小波后来改了一下:权利及话语。不管哪个是哪个,总之话语的力量非同小可,老百姓觉得它是用于捍卫自己基本权利的力量和发泄渠道,非老百姓的人们则恐慌于给老百姓话语权太多会造成严重后果,于是把手伸的很长,眼睛瞪的很大,活像进入寺庙时那立在寺内的天王,我猛的抬头看到他们只觉得可怕,至于威严感,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被供在寺庙内的罢了。

林肯曾问:“政府必然过于强大,危及人民的自由,要么过于软弱,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存,一切共和国都有这种内在的致命弱点吗?”这是伟人站在国家的角度进行的思索,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却应该思索:在自由和政府过度监管之间应该选择哪个?能有自由选择哪个?是否只有为自由斗争的人,才有资格享有斗争?是否能打开那扇被关的死死的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醒来的人和打不开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