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在家里倒腾东西的时候,翻出了高中时期看过的几本「尬」书,是时候让各位见识一下了。呐,就是这几本。
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思无邪》,都是讲古诗词的。还有《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词传》,还有好几本类似的,就不放了。
为什么说是尬书呢?因为这类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语言华丽繁复,但实质内容却略显空洞,算是青春文学共有的特点吧。那些文字无意中流出的“历尽浮华后的沧桑”、“看破红尘后的通透”,简直太适合中二的青春期了好吗。
话虽如此,但我这篇文章却并不是要来批判或者嘲讽的,相反,我感谢这些尬书,它们在我中二的成长史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坐地上,又翻着看了几页,想起了一些事情,有了一些感悟,所以有了这篇文章。
02
如你所见,上面的几本书都是跟诗词有关的。我高中时曾一度痴迷于古代诗词典故,那些才子佳人、快意恩仇的故事,那些诗词中的心动、缠绵、纠葛与错过,像是为当时枯燥平淡的生活加了一勺强有力的调味剂,使每日的乏味变得不再那么难以下咽。
真的,我觉得我的人生非常平淡,一点也不精彩,与这些诗词差远了。用一句话来概括前十八年的我的话,那便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
别人的青春,经历着心动、告白、热恋、吵架与失恋;经历着与知己好友的误解波折、光芒万丈;经历着我所能想到却得不到的一切青春光华,比如,一种风趣幽默的性格,一次不同凡响之举,一张吸引女孩儿的脸庞。
而我呢,作为一个性格内向、长相平凡的男孩子,中规中矩、小心翼翼,在别人的青春里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不温不火。为了度过漫长而又无聊的时光,我只能求诸阅读,求诸诗词与故事。
于是,在许多个午睡的间隙、无聊的课间,我读着那一首首诗词、一个个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有苏武出使匈奴前为妻子写下的“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有世说新语中荀奉倩的“不辞冰雪为卿热”;一生乐观豁达的苏轼却也为亡妻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感人至深的佳句。
因为太喜欢苏轼的那首悼亡词,我还特别中二地把自己的QQ网名改成了“十年生死”,一直到现在还没换。
03
特别是,当我越是意识到自己的青春如此平淡时,我就越想读更多的书、看更多的故事。但在那样一个小县城里,全城只有一家像样的书店,而当时又不会选好书,于是便有了上面那些尬书。我读啊读,读啊读,一本又一本。
诗词与故事就像是一种奇妙的慰藉,我身处于每日的乏味与平淡中,却通过故事来弥补生活,穿梭书中那些或浪漫、或凄凉的往事,想象着另一种可能。
不仅如此,我还会将故事进行二次加工——那些遗憾的故事,让它们在头脑里更遗憾;心酸的,让它更心酸;喜悦的,让它更喜悦;纠结的,让它更纠结。渐渐地,我脑海里就形成了一幅繁复的画卷,以便让我在无聊与苦闷时慢慢展开,心潮澎湃,独自把玩。
就这样,当时的阅读在某种程度上给我提供了很大的慰藉。
当然了,仍然会有苦闷伴随。你只能用别人故事的精彩来弥补自己生活的平淡,这两个极端在内心撕扯着你。生活渐渐地成了一种模板。
只不过,当再次看到别人正经历着美好的青春时,对自己生活的平淡的怨念多少会减轻一些,“我他喵好歹也是个读书人,跟他们那是不一样的”,我在心里这样告诉着自己。
04
现在回首望去,这些书当然算不得优秀,甚至有些尴尬,但我仍然感谢它们。
在现如今的网上,尤其是知乎、豆瓣等地,黑郭敬明、安妮宝贝、大冰等青春文学作家成了一种“政治正确”,看过的、没看过的,都要来黑上一把,在一种集体性的认同中得到了某种快感。
但最让我不解的是,那些曾经真挚地喜欢过这些作家的人,现在也干脆反戈一击,加入了黑他们的大军之中。你动辄会见到这样的话,“我当初怎么会瞎了眼看他的书”,“当初居然喜欢过他,现在想想好羞耻”。
其实我觉得,何必呢。
阅读本来就是一件很难得的事了,为什么还要赋予它那么多的桎梏和枷锁。
一个人的心智、三观、审美都是不断在发展和变化的,而相应的,一个人的阅读过程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每一个特定的人生阶段,都有属于那个阶段的认知水平,从而选择与这个水平相当的书。这样想一想的话,喜欢过这些青春文学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了啊。如果只是为了防止被别人鄙视,就人云亦云地加入黑人大潮,那固然是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同,但这是不是太不尊重过往的阅读时光了呢?
在我身上,这些尬书为我当时平淡的生活提供了慰藉;而在你身上、在其他人身上,这些书可能填补了无聊、提供了某个心动的瞬间,不管怎样,它们都陪你走过了一段路,心怀感激是没错的。
当你的阅历、心智到了不再适合看这些书的时候,那便挥手告别,去看看更高处的风景,看看更大的世界,即,更优秀的书,这就够了。
这些话,说给你,也说给我自己。
*
以上,便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的阅读往事,以及一些感悟,一些碎碎念。
感谢阅读。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