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中国留学生杨建庆、陈玉云夫妇在其美国的寓所被害。他们6岁的小女儿一觉醒来,走出二楼的卧室,突然看到父亲倒在底楼至二楼的楼梯上,身下一大片鲜血。极度恐惧中的小女孩拨通了“911”电话报警。接警的是一位女警员。下面是根据电话录音整理的通话过程。
接警员:这里是“911”紧急中心。
孩 子:对不起……(哭声)
接警员:你在哪儿?
孩 子:……(哭声)
接警员:(迅速根据来电显示系统找到登记的地址)你是在北郊俱乐部2575号吗?
孩 子:……(哭声)
接警员:好,平静些,我能给你一些帮助吗?
孩 子:我想他已经被打死了。
接警员:发生了什么事?
孩 子:我看见他倒在楼梯上。
接警员:现在你在哪儿?告诉我你的地址好吗?
孩 子:我在家里。
接警员:你是在北郊俱乐部2575号吗?是,还是不是?
孩 子:我不知道。
接警员:你不知道?你几岁了?
孩 子:6岁。
接警员:好。你的爸妈在吗?
孩 子:爸爸……(哭声)死了。
接警员:他死了?
孩 子:是的。我需要帮助。(哭声)
接警员:你镇静一些。你看爸爸还在呼吸吗?
孩 子:我不知道。
接警员:我马上派人过去,你不要挂电话,好吗?
孩 子:……
接警员:你叫什么名字?
孩 子:艾丽。
接警员:你知道你的公寓号码吗?
孩 子:不知道。
接警员:你看看周围有信件吗?上面有地址。
孩 子:G4。
接警员:是G4?
孩 子:G4。
接警员:你知道你的街名吗?
孩 子:……
接警员:是北郊俱乐部吗?
孩 子:是的。
接警员:你知道你的公寓门牌号吗?
孩 子:不知道。
接警员:你爸爸多大了?
孩 子:不知道。
接警员:他发生了什么事?
孩 子:他全身都是血。
接警员:他在什么地方?
孩 子:在楼梯中间。
接警员:楼梯在屋里还是在屋外?
孩 子:在屋里。
接警员:有没有其他人和你在一起?
孩 子:我不知道妈妈在不在楼下,我想喊一下。
接警员:好。
孩 子:妈妈!妈妈!
接警员:有回答吗?
孩 子:没有。
接警员:你有祖父和祖母吗?
孩 子:我的祖父和祖母在中国。只有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
接警员:好。你能做两次深呼吸吗?……好……做得很好。你能为了父亲勇敢些吗?你看看他醒着吗?
孩 子:没有。
接警员: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孩 子:我不知道。我刚才在睡觉。
接警员:好。他没有醒着,他不能和你讲话吗?
孩 子:不能。
接警员:你知道妈妈在哪里吗?
孩 子:不知道。
接警员:她是到外面去工作了吗?
孩 子:不知道。
接警员:好。艾丽,你不要挂断电话。你家门锁住了吗?你能为我打开门锁吗?
孩 子:我害怕去楼下。
接警员:好,那你等在楼上。你能听到警报声吗?
孩 子:我没有听到。
接警员:你继续和我讲话好吗?不要挂断好吗?
孩 子:好的。
接警员:你做得很好。救援人员马上就要到了,他们是来帮助你父亲的。不要害怕,好吗?
孩 子:好的。
接警员:你听到有人敲门吗?
孩 子:我听到了。
接警员:如果你听到很响的撞门声,不要害怕,好吗?
孩 子:好的。
接警员:他们来帮助你爸爸了,他们是救援人员。
孩 子:我听到他们在底下开门。
接警员:他们想打开门进来,如果你听到很响的“嘭”的声音,不要害怕,是他们在撞门。
孩 子:好的。……他们进来了!
接警员:不要害怕,他们是来帮助你的。
孩 子:我知道了。
陌生人:有人吗?
孩 子:有的。
陌生人:你在哪儿?
孩 子:我在上面。
陌生人:只有你一个人吗?
孩 子:是的。
陌生人:我们是消防员。
孩 子:好的。
接警员:艾丽,你做得好棒,你怎么学会打“911”的?
孩 子:我妈妈教的。
接警员:你妈妈教你的?
孩 子:爸爸妈妈都教过我。
接警员:艾丽,你做得真好,我真为你骄傲。你是个聪明的女孩。
消防员:你受伤了吗?
接警员:你受过伤害吗?
孩 子:没有。
接警员:现在有人和你在一起了。
孩 子:是的。
接警员:他们是消防员吗?
孩 子:是的。
接警员:你做得真好。任何时候你看见有人受伤害或者遇到危险,你就给我们打“911”电话,好吗?
孩 子:好的。
接警员:你读几年级了。
孩 子:一年级。
接警员:我儿子也是一年级。哦!不,我想今年是二年级了。(笑声)
孩 子:我快过生日了。12月22日是我的生日。
接警员:那就在圣诞节前。你会收到两份礼物。一份是生日礼物,一份是圣诞礼物。
孩 子:我不知道。
接警员:会的,你会收到的。你感觉好些了吗?
孩 子:是的。
接警员:好。你做得真好。
消防员:喂!我是消防队。
接警员:你与孩子在一起吗?……这就好了。
消防员:警察到了!让警察和你讲话吧。
警 察:我是警官哈利根。
接警员:这里是“911”紧急中心。
警 察:我已到现场。
接警员:好了,谢谢。
警 察:再见。
读完公开在网络上的这篇接警电话录音整理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专业、有爱,这两个短语直击我的心田。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职业素养吧!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撇开概念性的词语不论,职业素养中,“专业”无疑是第一位的。
回看这通接警电话,我们不难发现,接警员的专业水准绝对是一流的。接警员的工作要点之一,就是获取突发事件的准确地址。面对一个讲不出家庭地址的6岁的孩子,接警员并没有轻易放弃,除了迅速根据来电显示系统找到登记的地址外,还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有限的识字能力,引导孩子从信件上找到了“G4”这样的关键词。此外,针对6岁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她所面临的特殊情况,接警员为这通电话营造了安全性、支持性的氛围。“艾丽,你做得真好,我真为你骄傲。你是个聪明的女孩。”这是鼓励性的话语。“我马上派人过去,你不要挂电话,好吗?”“你能做两次深呼吸吗?”“你继续和我讲话好吗?不要挂断好吗?”
“如果你听到很响的撞门声,不要害怕,好吗?”“不要害怕,他们是来帮助你的。”“你感觉好些了吗?”……这是引导和安抚性的话语。这些话语使一个处于极度恐惧状态之中的孩子逐渐镇静下来,从哭得讲不出话,到止住哭声,再到回答问题,甚至主动说出自己下个月就要过生日这样的题外话。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接警员对于儿童心理的把握以及现场情况的判断都是准确到位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由此想到我们教师的专业化。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严格来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教师职业的,这份职业对教师的观念、知识、行为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唯有达到这些要求,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纷纷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尤其是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已经细化到了23个学科,也就是说,23个学科有23个教师专业标准。我们国家在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上起步比较晚,2011年底教育部开始推出中学、小学、幼儿园老师的分学段的通用标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势必会对形成教师队伍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师专业标准的细化、完善、普及和使用,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准会得到极大提升,我们教师队伍中会涌现出大批如上述女接警员那样的优秀榜样。
让我们再回到这通接警电话中去。除了“专业”之外,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女接警员充满人性关怀的“爱”。职业素养中,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而敬业和道德的核心,在笔者看来,是有爱。爱心,能够使一个人变得无比智慧,能够使专业水准得到更大程度、更有价值的发挥。
按照一般情况,孩子说出“G4”,接警员定位准确地址后,她的通话任务也就完成了,接下去她要做的,无非是通知出警。她完全可以用“我马上派人过去”结束这个报警电话,但是她没有。她接着说:“你不要挂电话,好吗?”“你继续和我讲话好吗?不要挂断好吗?”她甚至指导恐慌失语的孩子:“你能做两次深呼吸吗?”起初,她想让孩子配合救援人员把家里的门锁打开,但孩子表示“害怕去楼下”,她没有强求,而是在确认救援人员敲门而无人开门,并判定救援人员将要破门而入之后,立即提醒孩子:“如果你听到很响的撞门声,不要害怕,好吗?”“不要害怕,他们是来帮助你的。”当紧张情绪缓解后的孩子说出“我快过生日了。12月22日是我的生日”这样的题外话时,接警员马上表示:“你会收到两份礼物。一份是生日礼物,一份是圣诞礼物。”“会的,你会收到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位接警员一定会用行动兑现这个“会”字……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这样说:“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孩子的爱心可以使教师变得聪明起来。”爱心当然不是教育的全部(有的教师以为只要爱孩子便可取得教育的成功,这是他们对爱心的误解),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教育的真正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他还指出,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劳动,花费许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坐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顺便指出,有些人认为,学习也是一种很快乐的事)。这些看法都是很错误的。建立跟儿童的友谊,这是要用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明智、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情操去鼓舞儿童的思想与情感的事。为了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于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
苏霍姆林斯基自己从来不给小学的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儿童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他就说:“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就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有给你打分数,你再努点力,就一定能得到好分数。要是你有哪一道题不懂,明天上课前到学校里来,咱们一起想一想。”上课前的半小时,是他跟学生一起进行最有趣的脑力劳动的时间,同时也是他跟学生的心灵相互交往的幸福的时刻。在这半小时里,儿童是带着苦恼来找他的。要知道,儿童不会做功课,没有收获,是真正的痛苦。清晨,在校园里一棵繁花盛开的苹果树下,苏霍姆林斯基跟三年级学生尤拉坐在一起。他们面前有一道应用题,必须把它解答出来。苏霍姆林斯基帮助尤拉随时拨正思路航向。终于,尤拉发现了真理,内心充满了喜悦,尤拉觉得在认识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尤拉感到很幸福,苦恼消失了。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当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用这样的心态来面对班上的每一名学生,走进学生心灵,就会容易很多。
行文至此,笔者不揣浅陋,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做初中班主任的时候,班上有一名学生功课不好,见到考试就害怕,常常借故“逃考”。尤其是数学考试,哪怕是小测验,也要提前两天“装病”。数学成绩可想而知。有一次又要考数学,我提前三天,从数学老师那儿“偷”来一份试卷。在我宿舍并不明亮的灯光下,我手把手地教这个学生答题,从头至尾,无一遗漏。考试的时候,这个学生把我教的几乎忘掉一半,但是还好,考了71分。这对他来说简直是破天荒的事!接下来的一次考试,我又“偷”到了试卷。但是这一次我告诉他:“这张试卷你自己去琢磨,我实在没时间教你。”于是他借了别的同学的听课笔记,翻了自己的教科书、练习册,甚至绕着弯子向班里的学习尖子问问题。考下来,他得了80分,用数学老师的话来说:“简直是奇迹!”再接下来,他突然不要我“偷”来的试卷了。他说,他已经认真听课,作业一次也没落下过。我由衷地赞扬了他,并且用星期天整整一天的工夫,和他一起复习考试的那个章节。复习完,我把“偷”来的试卷交给他,让他亲手扔进纸篓……这一次考试,尽管他只得了63分,但挂在他脸上的,是长久以来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从此以后,他再没有逃过任何一次考试。第二年中考,他顺利地考上了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