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做自己生活的编剧

请做自己生活的编剧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 Tumblr

1、
今天,我叫了一个Uber,但是,司机总是找不到我。在电话沟通中,司机还表现出了浓重的口音,这让交流的效率大打折扣。挂掉电话,我准备走路去找司机,同时心里咒骂:真TM弱智,因为我手上提着很重的书。我甚至心里暗想,见到司机之后一定要骂他一顿。

一遍走着一遍想着,见到司机后如何出了我这口气,脚步都不自觉的猛了一点。但是,作为一个作者,我习惯了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想这个故事怎么展开。跳出自己的主观视角,我想像,如果我是今天这件事情的编剧,我可能有这么几种写法:

  • 一, 主人公(也就是我自己)走过去,恶狠狠的骂了司机一顿,理直气壮,甚至打了司机,还侮辱司机"想赚钱却不好好干活"之类的话;而司机一句话不说。
    这样的剧情,很容易说明主人公是个吝啬的主顾,司机是个忍气吞声的老实人。而不太可能把主人公塑造成正义的化身。因为观众都会同情弱者,而司机就是弱者。

  • 二,主人公骂了司机一顿,司机被激怒,愤怒的取消订单。这在观众看来,司机会是个敢于反抗的坚强形象,而主人公会变成没法回家,在马路上抓瞎的白痴。甚至,编剧还可以让司机把主人公打一顿,变成暴力反抗压迫的形象(这种形象其实很有群众基础)。当然,这些都对我没好处。

  • 三,主人公上车,什么都不说,到地方就下车。这种设计属于没有情节,在电影中,一个剪接就过去了。虽然平淡,但是看起来就是最好的设计了。

都说成年人看利弊,那怎么才把利弊看明白呢?我觉得「把自己当成生活的编剧」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自己有了一种控制感。就像在某些情节上,编剧会让主人公选择一条好走的路,我们也能控制自己采用最合适的生活态度。

2、
平静下来之后,我就想,当初自己为什么要生气呢?

我想让司机快点来接我,但是,对于司机的笨拙我却无能为力。可能就是因为自己控制不了局面,才用发脾气来表现了我对自己缺少控制力的不满,只不过发脾气的对象指向了这件事中的司机。解决问题的唯一一条路就是沟通,还被司机的口音整的要命。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再次跳出来,把这段思考看做是我作为编剧给主人公的一段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特别能体现人物性格。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或者冯唐的《万物生长》,全文都是第一人称视角,有很多文字都是关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虽然作者没用客观视角来评判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或者秋水的性格,但是读者一看就都体会到了,我自己也明白了。

了解自己性格这种事,真的不是给自己贴两个标签就可以的,比如忧郁、开朗,几个词是不够的。只能拿很多单独的生活情节,像拼图一样拼凑出自己性格的模样。因为我是个作者,我通过记录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描写,也对自己的性格也更清楚了。

就像最好的小说绝对不是拿形容词来描述人物的性格。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误杀吕氏一家的那一段: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和谋士陈宫逃到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里。吕伯奢为了款待曹操特地到隔壁村子买酒。
这时,天性多疑的曹操听到后院有磨刀的声音,而且还有人说"先把他绑起来,然后再杀"。曹操一定先下手为强,冲出去杀光了吕伯奢的家里人,之后才看到厨房里绑着一头猪。
陈宫埋怨曹操没有弄清状况就乱杀人,曹操却说事已至此,走为上计。然而,半路却遇到买酒回来的吕伯奢。
吕伯奢不知道内情,还热情的挽留曹操,曹操之恩给你婉拒。但是,正当曹操和吕伯奢分手不久,曹操便突然回身把吕伯奢一刀砍了。还跟陈宫说了那段著名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作者没说曹操阴险、自私。但所有人都确信了这一点。如果作者只用几个简单的形容词来直白的告诉读者曹操是什么性格,让人感觉很low不说,还特别生硬,像个不真实的人物。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但其实性格的形成靠的是命运中特殊的生活经历,所以用故事说明任务性格最自然,直接贴标签会显得人物的性格没来头。

确定了人物性格,以后所有的故事也就按照曹操的性格展开了,比如梦中杀人,斩杨修,都说明什么性格的人会干出什么样的事。这对我们启示是,了解自己的性格,可以预知自己的行为,甚至一部分命运。

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自知之明」。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其实很少。而能做到的人,都拜托了迷茫。

所以,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生活的编剧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做自己生活的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