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与西服》|原来情深,奈何缘浅

《小脚与西服》|原来情深,奈何缘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01

读《小脚与西服》之前,拜《人间四月天》所赐,我知道张幼仪的故事,她的名字与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联系在一起。当然,与徐志摩相关的,还有民国那两个很出名的女人:林徽因、陆小曼。

张幼仪,徐家明媒正娶且最终承认的儿媳妇,大家闺秀,端庄贤惠,婚后把徐家打理的井井有条,怀着身孕没有任何过错被丈夫逼着离婚,成为民国历史上有名的一段“公案“。离婚后她经营时装公司、投资股票、房地产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反倒得到了徐志摩的尊重。

如果她不曾遇到徐志摩会怎样?如果她的对手不是林徽因呢?她到底爱过徐志摩吗?她后悔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这本书。

02

《小脚与西服》|原来情深,奈何缘浅_第2张图片
张幼仪1937年照片

这本《小脚与西服》是张幼仪的侄孙女张邦梅所写。

张幼仪的经历部分是自述语气,淡淡的,有种岁月滑过的沧桑与从容,一如书籍前面的她在1937年拍摄的穿黑色旗袍的照片。

说实在的,年轻时的张幼仪真的算不得美丽,没有林徽因、陆小曼的那种一望惊人的美丽。但她在1937年的那张穿黑色旗袍的照片却有种惊人的岁月沉淀的美,让我想起那个年代的宋庆龄、董竹君。她们和她一样,一样的在命运的磨砺中坚守着自己的本心。

那一年,她37岁,经历了结婚、离婚、丧子,从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回国,闯出了一片天地,经历比30+的我们要丰富。命运对她是何其苛刻而残忍,而她也有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男子气概。

每篇张幼仪的自述前面还有些张邦梅自己的口述。在国外出生的她生活在中西方的裂缝里,时时有种两种文化都不接纳的困惑与挣扎。

一如当年她的姑婆张幼仪在“旧传统”与“新文化”中的困惑与挣扎。

03

“小脚”与“西服”是个隐喻,说的是张幼仪和徐志摩,大概更确切的是“旧传统”与“新文化”。

张幼仪并不是小脚,倒是大脚,还是张家第一个大脚的女儿。她在不重视女儿的传统家庭长大,从小读的是“孝经”,熟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大家庭里温顺恭谦,从不说“不”。她对公婆晨昏定省、给徐家育有两子。可这样的她,遭遇的是丈夫数次“乡下来的土包子”的评论,还被丈夫要求打胎离婚。

一直觉得,徐志摩也在旧传统与新文化中徘徊。

倘若他坚守新文化,当年为什么要娶张幼仪为妻?为什么不坚持不同意这门亲事?甚至明明不爱还在国外让她怀孕生子?西方文化也讲人性,抛弃妻子在人地两生的外国,这就是坚守新文化?

斯人已去,这些疑问终不可考。

04

我要用我的脚站立起来。

没有错却遭遇离婚,张幼仪考虑过自杀,但她不能,因为“孝道”。拿着徐家的微薄接济拉扯孩子,先去二哥那里,再辗转乡下,随后在七弟那里生子,接着在德国学习文化,修习了一口流利的德语,立志做一名老师。然后,小彼得因病去世,她回国。二哥给了机遇让她做银行副总裁,她真的做的风生水起,成就不仅仅是因为二哥的人脉。再后来,她选择再嫁,她的二哥和儿子都没有异议。她的儿子阿欢写的信让我动容:

“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宣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

寥寥几句,她一生的苦楚与遗憾跃然纸上。

她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新时代:一个能用自己的脚站立起来的女性。

也许,她的“站立”是拜徐志摩所赐,可这样的“成全”未免太过残忍。

05

张幼仪爱徐志摩吗?

她回答,在他一生中遇到的那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纵然不爱,亦有情吧。不然不会在他困难时伸出援手,还假托徐父名义,更不会在他与徐父都离世后又每月定期接济陆小曼,更遑论整理徐志摩文稿付梓出版。只是,这种情,在“旧文化”中变得含蓄而内敛,更何况遇到的又是他,在一日日冷眼相对中消磨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心意。

原来情深,奈何缘浅。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脚与西服》|原来情深,奈何缘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