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记录了龙应台养育两个儿子华安、华飞过程中的生活细节和心路历程,时间跨度大约有八年,彼时,作者还没有离婚,生活应该比较幸福美满,所以,尽管,书中也有一些小情绪,如不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的遗憾、夫妻间小有摩擦时的困惑、养育两个男孩的疲惫等,但更多的是正面积极的主旋律:夫妻手牵手的甜蜜、婆媳间的融洽、初为人母的兴奋、宝宝能够说话带来的惊喜、家有两宝的温馨、对孩子如何进行教育的思索等。
她写华安第一次咿呀学语时那兴奋劲儿,写华飞小时候惹人怜爱,恨不得亲遍每一寸肌肤,作为宝宝刚两岁多的妈妈,我看得会心一笑,原来大名人和我们普通人感受都是相同的。
全书很薄,行距很大,也才100多页,好几个篇目我都特别喜欢:
《初识》,可爱的华安,八个月就开始学说话了,妈妈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终于嫁给了王子》,引我深思,我的宝宝也马上要开始看故事书了,我该选择哪些故事让她来认识世界和人性?
《啊!洋娃娃》,看得我忍俊不禁,眼前能浮现出那些小场景。
《神话·迷信·信仰》是本书比较厚重的一篇,和全书的格调不是很搭,但又引人思索,这三者到底如何区分啊,谁能说得清?
《男子汉大丈夫》让人感动,如果所有的老公都如此通情达理,人类应该更幸福吧?
《放学》、《高玩》,宝宝一天天大了,如何更好地教育她,可以向作者学一学。
《葛格和底笛》让所有想多生娃的父母思索,当家里有一个以上的孩子时,到底要如何做才能让每个小孩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读这本书时还没彻底下决心只养一个、还时不时为要不要生二胎而纠结,所以当时我非常关注家有两宝,两个孩子如何相处,他们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多一个人分享父母的爱,他们是更开心还是更痛苦?书里能寻到一些答案。
妈妈的笔下是和谐温馨的:虽然他们也有冲突、争执,但是在要挨打的关键时刻“老大很快地把手藏在衣服里,连声说不要打不要打,老二伸出两手环抱着哥哥的头,把整个身子覆在哥哥身上,大声叫着不要打不要打。两兄弟相依为命地抱成一团。”
弟弟笔下是美好的、包含理解的:华安太不情愿了,因为他觉得小他四岁的小鬼很烦人,很黏,很讨厌。他就跟妈妈磨来磨去,就是不肯让弟弟跟着他。我呢,站在一旁,假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但是心里想死了,拜托,让我去吧。结果多半是哥哥让步了,我们一高一矮就抱着球,出了门。有时候哥哥铁了心,就是不肯让我跟,妈妈也理解他,不愿勉强。她就会带着我,走到家对面那个大草原去采花。
哥哥笔下是情感复杂的:华飞所记忆的童年和我作为老大的是有差异的。他记忆中,妈妈有很多的口头威胁却从来不曾真正对我们动武——那是他的部分。我可记得她的梳子,还有那一把细小的鸡毛掸子,手心打得可疼,有时候也打屁股,还有,总共有两次,她甚至打了我的脸。
不知道为啥,看到华安的描述我有点心酸。而且发现小孩子是记仇的,看看过了这么多年,还记得次数,部位。
照片的注释里有一段话总结得非常好:因为是第一个孩子,曾经独占父母的爱和整个世界而后又被迫学习分享,安安的人生态度是紧张的、易怒的、敏感的;也因为是老大,他是个成熟而有主见的人,带领着小的。而飞飞,既然从不曾尝过独占的滋味,既然一生下来就得和别人分享一切,他遂有个随你给我什么的好脾气;他轻松、快乐、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他没有老大的包袱。他因此更轻易得到别人的爱,别人大量的爱又使他更轻松、快乐、随意、简单。这就是命运。
这段话在我看来传达的信息是负面的:老大因为老二的出生而被迫改变了生活,性格因而紧张敏感;老二更讨喜,人们更偏心于老二。龙应台把这归结于命运的安排,我不认同。命运其实取决于父母的决定,全在爸妈一念间。
最后我关注的一点是要不要强迫孩子学习。爱玩是小孩的天性,学习是生存的必需,当二者冲突时,是顺其自然还是引导强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龙应台选择的是前者。
“我承认自己是个顽皮的孩子。琴弹得不好,泳游得不精,我也没法倒过来指控她说:当年我小,你应该强迫我啊。因为我记得那么清楚,当年她就说:好,现在我不强迫你,但是你长大以后不要倒过来埋怨我没强迫你喔。”我从安德烈这段话中读出了隐隐的埋怨:妈妈当年为什么没强迫我啊?
这让我联想,如果我不强迫我小孩学各种才艺、英语奥数,将来有一天她会不会也埋怨我:妈妈你当年要是强迫我学下去该多好!
总之,《孩子你慢慢来》是一本真情流露的好书,书里没有政治立场,没有暗含讽刺,没有犀言利语,有的只是一个母亲养育孩子之后的所思所想所感,全是心底流淌出的真性情。有时间的话,值得多看上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