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的「語義學」

      如今,無論說及哪個生產生活和社會領域,其發展的大方向上和「理想境」里,總離不了兩樣東西:一個是標準化;一個是職業化。好像有了這兩種「支架」,那麼一切就安穩了。當然,安全領域也是不能例外。在這一次的這篇隨筆里,我們先暫且把職業化放一放,專來論一論標準化。

      一提標準,我們准會想到「ISO」,這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全稱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細心的人會發現,按全稱的字面,縮寫應當是「IOS」,怎麼成了「ISO」呢?其實,這個「ISO」源於一個希臘語里的詞,意為相等,不是簡單的首字母的縮略詞。標準,本來就有「齊物」之意,那不就是「相等」嗎?所以,一個「縮寫」,字母稍稍換了一換位置,就能收「雙關」之效,也算是ISO組織當初的一點小小「創意」。

標準的「語義學」_第1张图片

      此為一點插敘,說回到標準,英文里還是那個Standard。近來,不知什麼原因,很喜歡翻閱字典,而且對一詞的「多義」,以及「多義」之間的聯繫,有時甚至是一些「聯想」,特別感興趣。於是就拿出陸谷孫先生主編的《英漢大詞典》,查閱了這個「標準」的英文詞Standard,幾個義項之間這樣一看,還真能「串」出一點小感想。當然,從語文的學問上的語義學來說,那不過是外行的「戲說」。但是,如果堂皇一點說來,姑且把它當作是「借來的語義學」,只要對理解包括安全在內的各行各業的「標準化」有一點啓發,那也就算「聊備一格」吧。

      這個英文的「標準」,首先一個「別義」就是普通流行和通俗的事物。這其實說的就是標準的那個「廣」義。我們平時日常說話,老愛說「高標準、嚴要求」,這個標準的意思,總有點愛「往高處去提升」,好像標準總是在高處,我們要抬起頭,眼睛望著山頂塔尖,那才叫標準。到工廠裡去,老師傅口裡如果說出「那才是標準件」,言下之義那就是超出了一般。如今,「人機大戰」之後,人在機器面前,那就有點「自卑」,因為機器比人精密,換句話話,也就是更「標準」,當然也就更「高人一等」。當然,標準總是要往高處走,這一點沒有什麼疑義。不過,標準如果只是「仰望天空」,眼裡只有塔尖、沒有塔身,那也失去了標準的「本義」。標準對準的是「普通流行和通俗的事物」,也就是它的覆蓋面應該是最廣的。說到這裡,讓我想起尼采在他的《查拉圖斯忒拉如是說》裡面有過這樣一個「登山人」的比喻:向著高處爬,眼睛卻老是看著腳下。標準也是這樣,陳義「向高」,但是適用性卻無論如何總要能夠「覆蓋」住大多數。陳義「向高」,絕不是陳義「過高」。過高,要麼就是落空,要麼就只能盯住一個山尖,但沒有山體,哪來山尖,到頭來也還是落空。標準落空,也就是「沒標準」。

標準的「語義學」_第2张图片

      由著這個「最廣」,便來了英文「標準」的另一個「別義」,那就是「最低」:最低限度和最低規則,或者通俗一點說,就是「底線」。最近突然興起一個「熱詞」,叫做「工匠精神」,於是網絡上各種有關「工匠精神」的文字、紀錄片等,都熱起來了。本來在冷角僻落里不知寂寞了多長多久的一部有關故宮修補文物的片子,一下子成了朋友圈里「瘋傳」的名片。工匠精神的熱,其實是有道理的,是中國總體經濟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爬坡的一個表徵。這個工匠精神,它的內涵,說是精耕細作、精雕細刻等等,都是對的。但我認為,最為廣義的,還是「守住底線」那一條。我們平時不論說到哪行哪業,但凡拔尖人才,總有一條少不了,那就是功底深、基本功扎實。練武之人,也講究自小而來的「童子功」。所以,標準應該是立在「底線」上的。孔子說到寫文章,簡單一句話,「辭達而已矣」。這就是寫文章的標準。

      上面說了這麼多,最後還得把話說回來,標準標準,只是「標而准之」,不過是從實際現實的生產生活和社會運行中抽象出來的那一點「標識」而已,代替不了實際操作和實際運作本身。英文「標準」的最後一個義項,正好說的就是這一個意思:旗幟、直立的東西和象徵性的事物。旗幟就是一種「標識」,遠遠看去,能夠得到一個方向性的導向,知道怎麼做、怎麼走,卻並不是做和走的本身。紅旗插到山頂上,當然是勝利的標誌,但那背後,還是實實在在的努力、付出甚至是犧牲。有人以為,有了標準,就有了一切;有了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標準,好像就有了與國際先進水平一樣的實力,那不過是「虛擬世界」里的一點空想罷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標準的「語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