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治理

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要参与社会系统运行的话,“仅在社会上习得、共享和传递组成这个系统的社会角色和行为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规定这些角色”,使个体行为能够适应群体的“集体认同”。因为“每一种人类社会秩序都是作为一种道德秩序来运行的”。与其说社会是以秩序规范方式来运行,不如说是以文化集体认同的“文化模式”——“道德心理基础”此种共同性来建构,并且通过这种认同的“集体意识”来“获得身份的角色”——尽管这种建构是不完善的,但也是所有社会形态存在的一种共有的“文化模式”。(〔美〕M.E.斯皮罗:《文化与人生》,徐俊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23页)

每个文化体应该都是器物、组织、价值三个层次自洽的实体。学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自然地蕴含其中。学校文化能够整合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和整体信念,使得全校师生凝聚成一体,将责任感和使命感赋予每一个学校成员。

学校文化与外界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具有开放性。但是这种开放性是有限的,要在合理的范围内选择适合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文化对学校文化进行构建。

学校文化也是时代文化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时代特征。学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在特定的学校文化形成过程中,会沿着适合社会文化背景的趋向来发展,这种鲜明的时代特征给予学校文化新的活力,使得学校文化不仅具备基本的核心价值观,更加强化了把握未来的信心。

学校文化具有明确的、优越的、规范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其规范性的核心在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学校文化的构建中,要以核心价值为最终取向来对社会文化进行优选,用最优的社会文化精华来建设学校文化。

一流学校必定有一流的学校文化。在文化需求日益丰富、文化氛围日益浓郁的新时代,我们必须要有一种文化自觉,提高学校文化建设的“能量层级”。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所以,文化自觉就是要求学校要进行深入、理性的文化思考,追求一种高远的文化境界,坚持一份执着的文化追求。

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路径重在“内生”,绝不能脱离学校主体和场域,而不是凭借专门机构或聘请专家通过“学校文化策划”来进行学校文化包装的“外铄”。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必须是学校文化的拥有者、体现者,也即全体“学校人”,如此建构出的学校文化才能得到全体师生的价值认同,并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同时,学校文化建设的场域必须扎根在学校的土壤上,在教师与学生的学校日常生活过程中鲜活的生成,并潜移默化地对人发生着影响。这样,学校文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鲜活的、特有的。

当下,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着重视显性文化而忽视隐性文化,重视物质文化而轻慢精神文化,文化建设停留在表面化、物质化、形象化层面。提升学校文化的功能、内涵、层次,须走向文化治理。

构建核心理念体系。要培养独特的学校文化,必须深挖学校内涵,总结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主旨要义。要把精神文化升华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由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组成的核心文化理念体系,统领全校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构建文化服务体系。校园文化是以师生自身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文化,在日常的教学以及各种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引导力以及学习的氛围,都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要把行为文化作为突破口,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行为活动中,引导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培养自觉的行为规范,实现文化的“知行合一”。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因素,教师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信念对学生的影响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学校文化的精髓贯穿到实践中,做一个有使命感的教师。在宣传片、宣传画册、宣传橱窗等文化载体和教室文化、走廊文化等环境文化上,注重从学生视角、学生形象来展现学校生活和学校风采,使学生成为学校文化的见证者、感受者和参与者。

构建传承创新体系。学校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在于对自身文化的不断创新。这就需要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对当时社会所倡导及自身所秉持的价值观念保持清醒的意识,对任何不符合自身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的存在都应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善于将新的理念与文化元素及时地整合充实到学校现有的文化当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校文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