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后感

                      《西厢记》读后感

                              乐逢隆

赵景深先生在《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序》中称《西厢记》为“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金圣叹更说它是天造地设的妙文:“不是何人做得出来,”究竟好在哪处?

首先,在文字表达方面,唱词句末音韵合仄,言语诙谐幽默,如“则那一对小脚,价值百镒金”“呀,变卦了也”。景物描写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一幅真实的画卷中,例如“玉宇天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景中带有主人公内心情感,例如“空撇下碧澄澄苍苔露冷,明皎皎花筛月影。白月凄凉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在主人公心情悲伤时,多有“花阴”,“露冷”,“渐零风”等相对偏阴寒景物,以表相思凄苦之情。在情节柳暗花明时,多用“牡丹吐芽”,“春色”,“香埃”等美好景象。透过意象便可初窥人物心境情节起伏。还有对于人物的肖像描写,没有《红楼梦》中繁杂的描写,简易但又栩栩如生。例如张生初见崔莺莺时,“未语人前先腼腆,樱桃红绽,玉更白露,半晌恰方言。······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将崔莺莺刻画成一个尤物,“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得红白。”并不比《红楼梦》中薛蟠初见黛玉时用“酥”字来的差。这些短句描写直接勾勒出人物形象,引人浮想联翩。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赞誉王实甫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

其次,在文章情节脉络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张生于普救寺初见崔莺莺情根深种,想法接近得红娘相助,孙飞虎围寺欲夺崔莺莺,张生献计得良缘,老夫人食言张崔地下情,红娘为信使欲撮合却引崔莺莺不满,张生相思病引崔莺莺诉真心,一夜风流被察觉,张生为门当户对考取功名,郑恒骗婚不成触树而死,张生崔莺莺终成了眷属。以礼教叛逆者与封建势力冲突为主线,莺莺与红娘、张生的误会冲突为副线,相辅相成推动剧情。

王实甫的《西厢记》主要欲表达“愿天下有情的人都成了眷属”这一主旨。因此,他描写了张生和崔莺莺反抗封建礼教,虽有波折,但最终圆满在一起的童话式结局。这可以说只是在封建时代许多青年男女渴望实现的美梦。但作者想揭示的是1.孱弱的读书人。表面看似赖婚,解围等是张生主动解决的矛盾,实际上深层分析是红娘等人的帮助,张生遇见事情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主动出击(因为老夫人背后的权势之大以及他本身如同汪文宣那样的懦弱落后)2.象征秩序。表面上老夫人与张生,杜将军和孙飞虎是矛盾关系,实际上这矛盾双方的深层是同盟关系。张生战胜老夫人获得了爱情,实际上老夫人让他考取功名是进入了象征秩序,拉他进入这个封建势力的同盟,是对其的臣服。如果说老夫人象征君主父权,那么孙飞虎和杜将军,都相当于一个国家的暴力联盟,只不过杜将军有正当运用暴力的权利,孙飞虎是非合法式暴力。所以分析这四个人物会发现,表面矛盾重重,深层都是同盟关系。我反倒认为《西厢记》中最值得可怜同情的人物当属郑恒,他是封建的守护者却被封建诓骗残害。先因崔莺莺守孝不能抱得美人归,后骗婚不成触树而死,作者如此安排,自然是要表达爱情面前人人平等,要靠自己争取,依仗权势没有真爱。显然郑恒自出场便站在了男女主角的对立面,必定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不仅美人被夺,还要被许多人认为死有余辜。张生最后为了抱得美人归,臣服权贵,考取功名以求门当户对,这是为了一己私欲对封建势力低头。第四折出场时话语硬气了很多,红娘开篇称他为傻角,其实瞧不起他,第四折却一味地赞扬他,将郑恒贬低为驴村屌,这能完全认为是对自由爱情的褒扬嘛?其中没有讨好权贵的成份嘛?崔莺莺看似自由地坚持,自主地支配身体,假设一下老夫人让她嫁给张恒或者交给孙飞虎的话,她有反抗的能力嘛?她会反抗嘛?她只是一个傀儡而已。她没有《作女》中的卓尔那样本我随性,也没有《这不过是春天》里厅长夫人可以为了爱情付出一切的决心。最后是张生向封建权贵低了头才成全了崔莺莺自由恋爱的美名。莫说郑恒骗婚无耻,死有余辜,其实错不在他,他坚信封建,因此崔郑两家早有婚约,而当时没有培养感情之说,都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先成婚再恋爱。他当然相信封建能送他个美人。结果也是因为封建,老夫人怕败坏门风,松口让张生考取功名,张生崔莺莺不守封建礼教谁能想到?郑恒因此受欺骗迫害。老夫人悔婚在前,郑恒骗婚在后。更何况情场如战场,这是人性的本我,为了美好事物的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比起孙飞虎的杀人放火作要挟,郑恒骗婚又算得了什么?谁又能保证崔莺莺不会移情别恋?只是初尝禁果之后,有了依赖而已。若她真是忠贞烈女,何不私奔?哪怕如今的人认为婚内出轨,恋爱挖墙脚,一夜情等等都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不过是三人成虎的假道德。假想a喜欢b,b早有男朋友c,a以爱和道德的制高点,祝福b不去打扰,谁曾想b和a接触了之后发觉a比c更适合自己,但a不表露,b又有c陪伴,结局自然两人抱憾。这样的道德下,真爱难现,婚姻不幸。若说君子不夺人所爱,我为何要做君子?真正能抑制本我追求超我的有几人?口口声声称君子之人只是很好地掩饰了自己内心的欲。将不夺人所爱列为道德是怕。一怕他人夺自己妻,二怕自己自由恋爱竞争失败。故列出条条框框的道德来掩饰自己的胆小懦弱无能。

我不愿为君子不愿为英雄,何故?因为我喜欢吃肉,仅此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厢记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