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谦法师圆通寺开示《豫诚堂家训》

隆谦法师圆通寺开示《豫诚堂家训》

第一讲

录音日期:2018-3-27

 最后一门,第十门《豫诚堂家训》,首先介绍下“豫诚堂”,这个“豫诚堂”是槐轩先生,实际上就是刘止唐先生,刘夫子他家里,一般象家庭里面都有个中堂,就是堂屋,一般堂屋设在家里正中的位置,大家有可能见过老宅子,老宅子正中叫中堂,中堂一般是对外的,接待、议事,商量事情啊,这个地方叫中堂,有的中堂还要供香火,现在四川好多,特别是农村一些地方,现在还是中堂,正中那一间供的香火,一般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两边摆着自己老祖宗的牌位,都供着,那个就叫中堂,就是这个家里面正中那个房间叫中堂,是接待客人、商量事情的一个地方。特别是因为过去都是大家族,现在都是小家了,过去那个中堂就特别大。那么刘夫子他家里那个中堂啊,堂号,他给起了个名字就叫“豫诚堂”,是这么来的。那为什么叫“豫诚堂”呢?大家知道《中庸》上面讲的那个“诚”字,“明则诚矣,诚则明矣”明诚嘛。那么这个“诚”怎么讲呢?你看一个“讠”一个“成”,啥意思啊?就是“诚其言也”,什么叫“诚其言也”?就是你说的话得算数,就是说到办到嘛,叫“诚其言也”。你把你所说的话,做到了就叫诚,言行一致就叫诚,所以儒家很重视两个字:一个是“诚”,一个是“敬”,“诚敬”二字。敬就是恭敬,这在《论语》里面也都有详细的说法。那么你想达到这个“诚”字,就是要诚其言,要言行一致,这个可不容易,这是很难的事情,你说到做到,做到说到,这个太难了,那么就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前面那个“豫”什么意思啊?“豫”就是通“预”,干预的“预”,就是干预、预备嘛,就是讲的一个预备,一个准备。就是说一定要有个准备阶段,有个预备阶段,然后慢慢的积累,最后达到“诚”。所以这个“豫”啊,就是讲的如何做到“诚”的一个过程,所以叫“豫诚堂”就是这么来的。那么在《论语》里面,对过程啊,做到“诚”的过程啊,是有讲到,具体表现也是在《中庸》上,在《中庸》里面提出了一个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就是学问思辨行,这是《中庸》里面提到的学问思辨行,其实这就是“豫”的过程,也是儒家学习的一个过程,五个阶段,首先就是学嘛,怎么学?博学。然后下面博学在学的过程中就有问题,就要审问,“博学之,审问之”你要仔仔细细地问,这个问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问别人,一个是自问。第三个就是思辨之,第三个就是思嘛,这个思就是慎思,慎就是谨慎的慎。啥意思啊?就是你这个思考啊,你这个思维啊,一定要谨慎,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凭空乱想叫慎思之。第四个阶段叫“明辨之”,因为通过前面的准备,通过前面的“博学,审问,慎思”然后达到“明辨”,明就是明白,辨就是辨别,实际上就是明理,其实就是讲的明理,你通过前面的准备啊,让你自己就明理了。明理之后,最后再“笃行之”,这在前面都讲过了,就是在学《学圣人局量》当中,其实也讲到了明理,明理得法 ,

 

(0~10分钟录音整理:慧瑞)

 

达到常的这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就叫“豫”,准备阶段、预备阶段,五个阶段。到了孟子,这个《中庸》是谁的作品啊?是子思的作品,子思是谁啊?子思就是孔子的儿子的儿子,孙子,叫孔伋,字子思,他是在《中庸》里面提出来的这五个过程。到了孟子,这孟子是谁的学生啊?是子思的学生,那他就属于孔子的多少代啊?第四代是吧,儒家第四代,他老人家就提出来:如何达到“诚”啊?就换了一种说法,不一样了,那他怎么说啊?“可遇之为善,有诸己则为信,充实之为美,充实而又光辉为之大,大而化之为之诚”,这是到了孟子老人家讲的几个过程,“可遇之为善,有诸己则为信,充实之为美,充实而又光辉为之大,大而化之为之诚”,也是五个阶段,跟那个子思提出来的“学问思辩行”就不同了,但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经常提到的“充实之为美”,这是一个过渡环节,就是说前面其实主要用于修身,“可遇之为善,有诸己则为信”,善信到这个美,都是属于修身的,到了后面“充实而又光辉为之大”,这就可以化人了,正己化人,前面是正己,这地方就是化人了,到了“大而化之为之诚”,这两个都属于化人,前面那个属于正己,正己化人,这个正己呢其实就是一个“诚”的过程。所以刘夫子就把他家的中堂取名为“豫诚堂”,所以这个“诚”字实际上是把握住了儒家的一个核心内容,因为这个“诚”达到了极致,诚则明嘛,其实就是忍,他通向忍了,因为忍按照《大学》里面说就是明德之性,有光明正大的品性,光明正大的本性,那就是由这个“诚”字来显现的,“诚”的极致就显发光明正大的品性,所以“诚”字是通向忍的一个必经之路,所以“诚”字实际上就把握了儒家用功的一个核心。那么家训就是给刘夫子他们自家的格言,刘夫子他是看了很多历代的那些家训,他对朱柏庐先生的《朱子治家格言》是很推崇,这个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了,所以在《下学梯航》里面,就把朱柏庐先生的《朱子治家格言》列为其中一门,但是他又有不完善的地方,所以他就根据朱柏庐治家格言,还有其它的一些内容,然后他就重新制定了他自己的一个家训,起名就叫《豫诚堂家训》,是这么来的。

刚才我是介绍了“豫诚堂”名称的这个由来,下面我们就具体看这个家训。他这个家训文笔很优美,典雅,义理很丰富,第一句“天理良心,人之所以为人”,他这个在《豫诚堂家训》

 

(10~20分钟录音整理:慧净)

 

然后到了他这个孙辈,孙辈就是刘咸荥先生,又叫(字豫波)刘豫波先生,他就有个注解。他这个注释,其实也是比较典雅,也不容易理解。到了刘伯谷,刘伯谷就是刘咸荥的儿子。刘咸荥的儿子叫刘伯谷,伯谷先生,刘伯谷先生他有一个白话翻译,(你们想看白话翻译的话,网上去下载,网上有的。)他就属于第四代了,刘夫子的曾孙。刘伯谷先生,现在他在主持槐轩学派,第四代。这个刘伯谷先生,就是我们师爷的舅舅,这样的。应该算是小舅舅,最小的舅舅,我们师爷年龄比他大好多,他现在八十多岁了。

你看他第一句就是:【天理良心。】这个在《下学梯航》里开篇,第一门就是讲的“天理良心”。他这个“天理”,实际上就是指的我们的自然之理。自然之理是本来的,不是修出来的,不是造出来的,不是创造的,它不属于发明的东西,是本来就有的东西,这叫“天理”。本来有这个东西,这个叫“天理”,所以孔子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就提到我们这个良知、良能;到了王阳明先生,说“致良知”,乃至到“知行合一”,都是一脉相承的。就是说我们这个良心,它是本来就有的,自然就有的,不是我们创作的,不是发明的,就是说不是修出来的。大家注意哈!我们的这个“天理良心”,不是修出来的,这个叫“天理”,这个“天”呢,就代表了它是自然的东西,不是我们人为创作的。他这个“天理良心”这句话,就讲了我们人人都有一颗自然就有的良心,自然就有的,那么就是说这个就需要我们启发,不需要创造,需要启发。孟子上面他就讲到:“人皆有恻隐之心。”人都有恻隐之心啊,他即使再坏的人,其实他也有他的善心。再坏的人也有他的善心,那么他这个善心,实际上只是说他那个善心被更多的或者说更大的恶,把它给掩盖了,所以他表现的就是一个恶,一个恶人。那么像这种,需要扩充他那个善心,扩充他那个同情之心,他那个恻隐之心,慢慢、慢慢的……把他那个我们本有的那个良心,把它给启发出来了,它是这样的。道家这一点就叫“清净”、“清净无为”;佛教就叫“佛性”、“空”。

因为正是众生人人都有这一颗本有的良心,所以说【人之所以为人。】所以你才成为一个人。你为什么能成为一个人啊?就是因为你有这一颗良心。人之与禽兽者,就是因为有这个恻隐之心。如果你没有这个恻隐之心的话呢,人与禽兽无别也!没什么差别了,所以说圣人之学要圣学。就是成就圣人之道的学问,它的一个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去开启、启发这个“天理良心”,他这个良心要启发出来。怎么启发?前面讲了“豫诚堂”,那个“豫”就是“学、问、思、辨、行”,这是《中庸》上讲的。孟子讲的就是:“善、信、美、大、神”,这是儒家讲的。当然各家有各家的方法,佛教的方法就更多了。

这是第一句,开篇就提出来了这个“天理良心”,这是我们人啊,最核心的价值。只不过我们容易被这个习气、被这个烦恼、被这些贪嗔痴、被这些情绪给掩盖了,覆没了,覆没了我们我们这个良心,淹没了。特别是你在没有学会这个允许心情的时候,你这个良心就容易被淹没了。所以为什么说这个心情得允许起来,你才能不把这个良心给淹没了?就像骂人一样:“你这个良心被狗吃了。”这是骂人的话,对吧?老百姓经常骂个人,这么骂。这啥意思?其实就是说他在当时、在生气的时候,因为他一生气他就把他那个善性给淹没了,给覆盖了。如果说你马上能够允许起来,你允许心情,你这个良心就没泯灭,善心它就不会泯灭。

 

(20~30分钟录音整理:能静)

 

 

 

(30~40分钟录音整理:蕙伊)

 

为什么会富不过三代?为什么?其实《论语》上讲的为富不仁,一般人有权有势了,你看他有钱了有势了,有金钱有权利了,就不仁不义了,富而骄他不是富而好礼,这个《论语》上都有讲得,《论语》上第一章,学而章,那句话怎么说来,又忘了,很关键的时候不能忘了,为若富而好礼者也,富而好礼,这就是长久之道,他有权有势但是他能保持他那种礼,那种礼啥意思?就是有节度的嘛,有分寸的,所以才能保持本色不变,才能长久,宽仁厚德长久之道,所以曾国藩也有家训,曾国藩他的治家是很严格的,治家相当严格,他小女儿出嫁,他有五个女儿,他最小的女儿最娇了,他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七个子女,最小的叫曾纪芬,出嫁了,出嫁了之后要有陪嫁啊,他是什么官呢,那不得了的官职,是封疆大吏,做到两江总督直隶总督,都是封了候的,是侯爵,公侯伯爵,二等爵位了,陪嫁两百钱,陪嫁就两百钱,当时他女儿还不大高兴,哎呀陪嫁给我两百钱,拿不出手啊,两百钱,其实他本身也没多少钱,你从这个示例也能反映出他治家严格,后来曾国藩去世了,去世之后他这个小女儿家日子过得很难过的,日子没过好,穷啊,贫穷啊,后来有一天遇到了曾国藩好朋友左宗棠,左宗棠也是封疆大吏啊,新疆就是他收复的嘛,一看怎么过得这么差啊,左宗棠心中不忍,因为曾国藩是提拔过左宗棠的,好好,他就提拔他,日子才好过了,有本书叫《保富法》,大家看过没有?有的看过,那个《保富法》谁写的?就是曾纪芬的儿子写的,是曾国藩的外孙写的,叫什么名字?叫聂云台,是曾纪芬的儿子,他写的《保富法》,反映他的家教,深受曾国藩的教导,所以说这是长久之道,如果不按这么做那就不长久,所以为富不仁三代而绝,这就是历史的魔咒,很多这个家族就没越过三代,第二代第三代就没落了,好多有钱有势的都是这样的,包括现在也是啊,你看吧,前多少年那个京城四少,北京城啊四少,四少现在一个都没有了,富二代,过去那个老京城四少家族都衰了,才二代,你说因果可怕吧,其实就是因果嘛,没注重宽仁厚德,所以说没到三代,二代就衰了,所以宽仁厚德是长久之计。其实你不要说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国家,我们佛法其实也是这样的,一个法门它也是这样的,宽仁厚德这是根本,这也是长久的根本。第三句它是相反的“昧良悖理,不得为人”,跟上一句正好是相反的,昧良悖理,什么叫昧良?昧就是愚昧啊,昧良就是坏了良心,因为你不好的习气不好的习性覆盖了你的良心,这叫昧良,使良心不得显发,不得彰显这叫昧良,一个人昧了良心,他就不长久,他就会三代而绝,最迟第三代他就要没落,这是历史的魔咒,一个人要想冲破魔咒,就是要宽仁厚德,要富而好礼,然后穷而有志,或者叫穷而好益,穷而好益三代而富,第三代他就会改变了就会变,这是必然的规律,这个跟太上感应篇都是相一致的,太上感应篇上讲一日有三善,视善言善行善,三年天必降之福,那么相反的,一日有三恶,视恶语恶行恶,天必降之祸,道理是一样的。

 

(40~50分钟录音整理:慧雷)

 

他读书读的挺慢的,他不是很聪明的人,他读书读的很慢。他后来有时候都想放弃读书了,唉,不读了。但是有个人他就说,你们家行善积德已经积累了很多代了,你要让他读,一定会发达的,果然曾国藩发达了。他这个实际上就是三代而富嘛,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说这个人这么好,是个好人,他怎么还这么多的灾难?那个人那么坏,他怎么还过得那么好,愤愤不平,想不开是吧,哎呀!老天不公平。其实你放心吧,老天绝对是公平的,因果绝对是公平的。他是好人,好人难道就没有错误吗,对吧?好人难道就没有漏洞吗?只要你没成佛肯定就有漏洞。他是坏人,坏人难道就没有好的一面吗,对吧?你要这么看待这些,他这方面好,但是他一定会有一个漏洞,所以那个漏洞就导致他受挫折。他是一个坏人,他为什么过得好啊?他一定会有一个我们还没有发现的优点,所以他过得好。你需要观察,你可以看。" 昧良悖理 ",悖是违背,违背天理,泯灭了良心,违背了天理。你连天理良心都没有了,当然不得为人,你就不能称为人了。实际上就是兽性,体现了你兽性的一面,就是你没有了人性的一面。所以就不长久。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历史的魔咒,三代就要没落,这是历史的魔咒。能够冲破过去的一定是少数 ,大部分人是没有冲过去的。看下一句,第四句了:褊心小量,安能合天。这句话是讲的,我们怎么才能够合于天理呢?与天理相合呢?合天,合就是相合,合并,就是与天地合一。我们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既然是生活在天地之间,我们怎么做到与天地相和谐?天人合一,就讲我们人要和天地保持一种相和谐的状态。因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要跟天地相和谐,我们人才过得好,过得舒服。为什么现在需要过低碳生活?要提倡环保啊,要改善环境,为什么?就是因为它不和谐了嘛!因为企业污染严重,空气污染、大气污染严重,它就破坏了天地的和谐。人与天地不和谐了,不和谐了之后人就要受灾难,灾难就多啊。特别是北方雾霾太大,特别是大城市雾霾太大,特别是京冀唐这个圈,是雾霾最严重的地方。就是污染严重啊,它就不和谐了。人与天地不和谐了,所以生病的就多啊,感冒的就多啊。合天就是讲的人与天地一定要构成和谐的关系。黄帝内经就是专门研究人与天地怎么和谐,怎么和谐共生的一个作品。人想身心健康就要与天地相和谐,要把不和谐的那些因素杜绝了。有两个因素,内经上讲的,一个就是外感,一个就是内因,内因外感。内因就是指七情致病。你得把七情致病的因素给杜绝了,你免疫力就提高,身体素质就会提高,你就不容易生病。还有一个外感,就是六气致病。但是内因是根本,外感是次要原因。你身体强壮了,外感就不容易发生。所以说你身心和谐了,你才能跟天地相和谐。如果你身心不和谐的话,就没法跟天地相和谐。如果你身心不和谐的话,冬天来了你就冻得难受,夏天来了你就热的难受。还有你身心不和谐了,你想的就不周到,你就会去破坏环境。所以上边讲的人与天地不能和谐,主要的因素就是褊心小量。

 

(50~60分钟录音整理:房丽娟)

 

 

 

(60~70分钟录音整理:能利)

 

小心点。到菩萨那里你看观音菩萨那里笑眯眯的。低眉善目慈眉善目是不?低眉看着每一个人是不?这就都是他的不同表现,实际上都是他的用,所以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但是你像那个四大天王他不慈悲吗?慈悲,观音菩萨不慈悲吗?慈悲。所以这个是他的用,一个讲体,一个讲用,因为他有体用才能避免偏心嘛,才能不偏心,所以你这个偏心了,心量小了嘛安能和天。你就不能和天地相合就泯灭了良心,为什么你泯灭良心呀,因为你不能与天地相合,这个意思啊。

 

(70~80分钟录音整理:能开)

 

第二讲

录音日期:2018-3-27

    下面接着往下看“得天理以为人,天地故为父母”这一句,这一句实际上讲的是我们做为人,他以得天理为本,其实在第一句中也讲到了,“天理良心,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说我们这个人啊,人之所以为人就是由于我们有这个天理,有这个天理良心,这个是本有的,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属性,天理就代表了一种自然的属性。就象佛教讲的佛性一样,这是人的这个本性,这是他讲的本有的一个东西,这是之所以成为一个人的根本。下面这一句“天地故为父母”,前面我们在讲宽仁厚德的时候,这里面就讲到一个乾坤,周易上的乾坤二卦,乾就代表了天,坤代表的就是地,同时这个乾呢又代表父,坤代表母,同时乾代表是阳,坤代表了阴,天地阴阳,父母,他这句实际上讲的是一天一地、一阴一阳,我们这个人就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人谓之三才,就是秉一阴一阳之气而生,所以我们这个人身就是一阴一阳对吧,所以说天地就是我们的父母,那么这个阴阳从哪里化来的?从哪里演化而来的呢?从前面那个天理,就是道嘛,这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易》上讲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天理就比喻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啊,所以一阴一阳之为道,什么意思?道是体嘛,合起来叫道体,那么这个阴阳呢是它演化的用,它的启用,所以阴阳是它的用,道呢是它的体,所以一个是讲道之体,一个是讲道之用。那么道家呢又把它再推一步,无极生太极,太极在道家来讲就是那个道生一那个一,那个无极就是比喻道,道生一,一就代表太极,一生二,二就是那个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这么演化来的。所以这句实际上是描述了由道体而演化,有了天地有父母,有了父母有子女,三生万物,一个由体而达用的一个演化过程。所以在我们过去,讲天、地、君、亲、师,这个是把他并列在一起的,同时天地呢又比喻成讲因果,比喻成因果的含义在什么地方呢?因为因果它是一个规律,就跟阴阳演化一样它是个规律,君、亲、师他这五者并列,他是同等的地位,天、地它就是我们的父母,天地跟父母它是同等的。下面,“父母才有我身,父母故同天地”,有父母才有我们啊,才有我们这个身体,就是说有父母才有儿女,才有子子孙孙,不断地演化,这都是由道往下推,就是形而上的谓道,形而下的就是器嘛,器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而演化来的。所以“父母故同天地”,跟那个天地是一样的,所以大家在理解天地的时候,跟我们前面讲的那个一阴一阳,

 

(0~10分钟录音整理:慧净)

 

阴阳二气而来。阴阳二气从哪来?从道这里来,你再推回去,阴阳,往上推就是太极,太极就是一嘛,再往上推就是无极,无极就是道嘛。所以万事万物都是秉阴阳二气而演化的,你像内经上讲,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实际上就是讲的阴阳和合才能化育万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的,阴阳合合,我们身体才健康。阴阳不和合,我们就会生病。阴阳分散了,人就死了,是这样的。看下一句:"欺堂上父母易,欺头上父母难。"他这句是讲,堂上父母就是指坐在你家里,堂嘛,堂上,堂屋,我们上次不提到过嘛,像那些老宅院,它正中的那个就叫堂屋,正中那一间就叫中堂。有的是一间,有的是三间,那个就叫堂屋,堂屋正中叫中堂。过去都是大家族,坐在正中位置一般就是父母。一般父亲坐上首,这边为上,母亲坐在这边。特别是过春节的时候都要去拜。堂上父母就是比喻坐在堂屋的父母。欺就是欺骗。欺骗这里边实际上就是讲不孝。你对父母不好,这个容易是吧。易就是容易嘛,就很容易蒙混过关。反正父母也拿你没办法。有的打骂父母,父母也没办法。下面:欺头上父母,什么叫头上父母?就是天地。举头三尺有神明,实际上讲的就是因果嘛。你想欺骗天地就难了。为什么呢?因为刚才讲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因果之道它是自然的一个规律,所以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网恢恢就是比喻因果,因果的力量就像无形的一个网络一样,他能够盖覆一切。无论是身口意,所有的造作都在因果之中。所以说欺头上父母难。因为每个人最终都要为因果负责,就是各负其责,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做了什么?你说了什么?你心里想了什么?你都要为此承担责任。好的要起好的责任,坏的要起坏的责任,它就是这样的。要结合唯识学来理解。我们所有的造作,无论好坏,它都存在第八识里边,都存储在那里。无量劫以来,你的所作所为都在那里面存储着,所以叫业海。为什么叫业海啊?就是你所作所为叫业嘛,太多了,因为无量劫嘛,积累的东西太多了,比四大海还要深广,叫业海,业海滔天,我们每一世都在业海里边。你做得好就过得好一点,你做得不好就过的难一点。下面:"一念欺天,即为不孝,一念欺亲,得罪于天。"一念欺天,他为什么说一念欺天?什么意思?你问心有愧,一念嘛,你动了一个不好的念,欺天嘛,就是违背因果。因为它是违背因果,你做了坏事就叫阴嘛,因为阴气来了,阴气重了,你做了是件坏事就是阴气嘛,就是负能量嘛,负能量来了,你带来的表现是种负能量,是种阴气,那么阳就不显了。

 

(10~20分钟录音整理:房丽娟)

 

所以 说【一念欺天,即为不孝。】你看《论语》上讲那个关于“孝”,他讲了几个方面:一个是给父母提供衣食住行,物质上的,第一个层面,这个叫养,养活嘛。衣食住行就能活着,这是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就是精神层面,就是敬,恭敬。你看《论语》上讲的“色难”,啥意思啊?这个“色难”实际就是强调的一种态度,恭敬的态度,恭敬的态度是很难的,因为你内心不恭敬啊,内心对父母的关怀啊爱啊,不够了,当然就“色难”了,体现你的言语上,言谈举止上,对父母不好,说话就会很难听,脸色也会难看,也会不说那么动听的话,行动上也跟不上,这都是“色难”的表现,是好多个,不光是脸色,言语上,说难听的话,有的专门惹父母生气,专门气父母,还有的打父母。言语上,行为上,还有个就是你的起心动念上,起心动念就一定没有关爱之心,没有才叫“色难”嘛,才有言语嘛,它是一层一层的,但归根结底是归在内心上,内心上你就不想关爱关心父母,就表现在“色难”,所以在《论语》上就强调一个“诚”一个“敬”,诚敬,就是恭敬,孝的第二个层面,《论语》上讲的。还有第三个层面,就是继承家风,你家风当中优秀的部分,因为每个家风里都有优秀的,都有糟粕,传统文化也有糟粕啊,是吧?为什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优秀的家风,这也是一种孝。所以看《论语》上那句话是什么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句话怎么讲啊?(弟子答;“就是父亲去世多年,不改变父亲做的对的那方面的言行。”)对。这就是优秀的家风,继承了优秀的家风,这就是“可谓孝矣”这是第三个方面,继承优秀的家风,这是孝的第三个方面,并且还再能够发扬光大,在继承优秀的家风的基础上呢,再能够发扬光大,把糟粕去掉,并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这是第三个方面的孝。《论语》上大概就讲了这几个方面的孝。但是佛教呢,又往前推了一步,佛教的孝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了第四层,不轮回了,让父母不轮回了,第四层不轮回了,别在轮回里面受苦了,让父母走上解脱之道,这是第四个层面的孝了,所以孝的层面,实际上儒释道结合起来讲的话,大概就包括这四个方面。所以从六道轮回这个层面看呢,就是让父母不轮回,这个孝才可以称为至孝、大孝。你看像历史上有个祖师啊,了不起的大祖师,就是黄檗,黄檗希运,断际禅师,他是我们临济祖师的师父,我们临济宗祖师义玄禅师他的师父,就是黄檗,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出家了,出家之后啊,就一直没有机会回家,不像现在啊,一个火车,一个机票就到了,过去那不得了,过去你从四川走到北京,那很难啊,太难了,是吧?他的母亲就很想念她的儿子,想念黄檗,她就经常垂泪啊,掉眼泪,哭嘛,哭泣嘛,就把眼睛哭瞎了。他母亲就发了一个心,其实也是为了见她儿子,她就在路边啊,让别人给她说只要经过他们村子的出家师父,都请到她家来,给他洗脚,只要是路过的师父,不管是谁,她都亲自给这个师父洗脚。为什么洗脚?因为黄檗脚上有一个痣,一个特别大的肉痣,她在洗脚的时候就能知道是她儿子,她在摸那个脚的时候,就能够摸到了嘛,就这样坚持了很多年。终于有一年,黄檗就动了个念头,想回去看一下他的母亲,他就回去了,去了之后啊,因为这么多年了,村里人都不认识,但也有认识的,也有个别认识的,他母亲是盲人嘛,看不到黄檗,黄檗就洗脚嘛,因为他一只脚上有肉痣,另一只脚上没有啊,他就专门让他母亲洗没有痣的那只脚,洗完之后,他赶紧又把那只脚放进去,不是左右脚嘛,放两次,他就不是她儿子,没有痣啊,洗完脚之后他就走了,他母亲也没发觉没发现就是黄檗,他的邻居就发现了,说“哎呀,刚才那个就是你儿子。”他的老母亲就受不了了,就追啊追,他就过河了嘛,黄檗坐的船已经到了河中间,他母亲就跑跑跑,因为跑的太快了,没收住脚,一下子就掉到河里淹死了。黄檗就赶紧回来,回来就给他妈超度嘛,就超度,佛经上说“一人得道,七祖超生(也有说九祖超生)若不超生,诸佛妄语”四句话,他妈就超度了,你看得道高僧嘛,他一句话,说完这句话他妈就超度了,超生了,就走了,走了之后他妈还现身来感谢他,说得度了。所以说他妈苦了一辈子,最后因为他儿子得道的功德她就超生了,超出轮回了,不在轮回受苦了,这就是佛教讲的孝 

 

(20~30分钟录音整理:慧瑞)

 

一念欺亲,得罪于天。一念欺亲就是你对父母不孝,不好,就得罪于天。为什么得罪于天?因为是【欺】就是阴,阴气。是负能量,就遮盖了阳气。就与天道(天理)不相应了。就得罪于天。这是一个很大的因果,佛教讲恩田。恩田就是对你有恩的。父母是生育之恩、养育之恩。师长是化导之恩,都属于恩田。曾经给你提供帮助的人,凡是对你有恩的叫恩田,恩田你就不要欺骗他们,佛教讲的如果你对这个恩田不好的话,一般这个罪就很重。得罪于天是比较大的罪了。【修道以谕亲,尊父母如天地也】这句是讲修道。儒释道都是讲修道。孔子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讲修道,是对道的追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修道以谕亲,尊】对于大道的追求,修炼。修道以谕亲,谕是一种褒扬,奖谕。发扬光大,前面讲的对于家风继承和发扬光大这本来就是第三个层面的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叫【以谕亲尊】。你修道,修好了,这是对父母最好的孝了。这叫【以谕亲尊】。

【以谕亲尊父母如天地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修道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都是生活在天地之间,你能与天地相和谐。传统文化讲的天人合一。能够和化阴阳。和化阴阳就能和道,这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最好的发扬光大,对家风最好的继承和发扬。所以【修道以谕亲,尊父母如天地也】因为和于天地,和与天地就和与天理。上面讲的【得天理以为人,天地故为父母】。实际就是和为阴阳了。一阴一阳谓之道。我们这个修炼就是化合阴阳。化合阴阳到什么程度?阴阳一体,阴阳不二。叫纯阳。吕洞宾号称纯阳真人。纯阳就是无阴也无阳。阴阳不二才和与道。像虚云老和尚生病了,就找了一个很有名的老中医看一下。虚老本人也是精通医理。那老中医搭脉给他看,啊!他一辈子没见过这样的脉,为啥?因为他没病?其实他病的要死了,但他没病。没这个脉,因为他是纯阳脉。得道的人都是纯阳脉,纯阳之体。看着他病的要死了,但是纯阳脉,这个药没法开。这是讲的第一层,修道。【修道以谕亲,尊父母如天地也】。

下一句【尽性而参赞,事天地如父母也。】

 

(30~40分钟录音整理:能利)

 

这是下一句,前面是讲的修道,这边讲的尽性,上面是讲的“以谕亲尊父母”,这是“而参赞事天地”,它是对着讲的,尽性,修道是为教,率性是为道,修道是为教,中庸上讲的,修道是意合天理,合道去证道去合道,那么尽性呢,进去就开出来了,修道是合道体,合道体之后还要再开出来,启用啊、开出来就是启用,有体而达用,尽性,就是讲的有体而达用,尽性刚才讲了,修道之后合道,证体之后还要开出来,开出来之后要去发挥它的作用,尽性发挥它那个道体的作用,就叫尽性,"尽性而参赞事天地如父母也",啥意思,它这话参了就是参与,什么叫参与啊?其实没法参与,怎么讲呢,更能够明白更能够参悟,参悟这里面的阴阳之道阴阳之理,所以叫参赞,参赞,赞事什么意思?更好的明白,天地阴阳之理,你明白了天地阴阳之理,才能够做得更好,所以叫”尽性而参赞事天地如父母也”,因为你明白天地之理之后,那么尽性而合天,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合与阴阳之理的,阴阳之事的,如父母也,就像对待你的父母一样,我们这个人,只要你对父母比较用心的话,就能够跟父母越来越亲近越亲密,当然你越来越体贴父母了解父母,它这个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你尽性而合天了,合与阴阳之理了,你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是合与阴阳之道的,更能够跟父母那么近,不会违背父母,体贴父母,道理是一样的,做得更好,不光是对父母了,如果你做得好的话,还可以对社会还有贡献,这个和孟子讲的是一个道理,上次我也引用过,“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一个是善,一个是信,“充实之谓美”,第三个就是美,这三个都是讲的修身,修心养性,可欲之谓善,可欲指的是什么?指的值得追求的,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啊?儒家讲的话就是仁义礼智信是值得追求的,佛家讲的话戒定慧是值得追求的,道家讲的清静无为是值得追求的,这就是可欲,值得追求的仁义礼智信这就是善,那你去追求贪嗔痴,这个不叫善,这叫恶,不是善了,可欲一定是值得追求的,美好的东西才行,有诸己之谓信,什么叫信啊?信心的信,什么叫信呢?有诸己啥意思?就是说你所追求的仁义礼智信在你身上能够得以体现,这就叫信,前面是讲的是你有这个追求,这个信讲的你把这个追求用到生活当中,落实到你生活当中,落实到你行动上,这叫信,你的信心就起来了,然后充实之谓美,进一步去做,进一步落实仁义礼智信,进一步落实戒定慧,诸己充实啊,烦恼越来越少,仁义礼智信越来越多,越来越好,这个就是美啊,充实之谓美,做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合中庸之道,所以你就会发现正面的东西,这个美什么意思啊?你在生活当中能够发现正面的东西,发现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人喜欢看别人的缺点啊,为什么有的人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啊,为什么啊?因为他的内心不干净,他为什么看不惯啊?因为他内心不干净,所以他看不惯,大家要注意这点啊,真是这样的,如果你内心干净的话,就会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这个人正面的东西而不是看他的缺点,这个叫充实之谓美,当然内心必须有仁义礼智信的基础,有戒定慧的基础才能做得到,要不然就是看不惯,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整天都是负面的东西,“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种美啊,正面的东西越来越强烈,有光辉,什么意思啊?能够照耀别人啊影响别人啊,尽性而参赞事天地就可以了,就可以参赞事天地了,更好的与天地相合,更好的化合阴阳,这叫参赞万物,更好去理解万物,更好的与万物达成一体,这叫参赞万物,其实什么意思?其实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叫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叫大嘛。

 

(40~50分钟录音整理:慧雷)

 

就是你那个光辉呀,越来越大,能够照天照地,你看这就叫圣,你看孔子就是照天照地,你看像释迦摩尼佛,像老子。这些都是照天照地的人物,看他讲的这些经典他就是照天照地嘛!所以被称为叫经典,什么叫经典呀,就是要照天照地,你看引用孟子的话就是叫参赞天地,参赞万物,因为他化和阴阳化合万物,他就能够照天照地能够更好的服务人生,服务社会。像父母那样亲近,你看他一体了嘛!他跟万物一体了,跟天地一体了,就跟和父母在一起是一样,那种亲近,亲切。实际上就是讲的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一种境界,看下一句【孝在修德,德在修心】你看这一句他讲的这个孝,怎么来完成这个孝哪?讲了四个层面,物质上的衣食住行,这是第一层面,第二层面就是精神层面,恭敬、愉悦、令父母愉快。第三个层面就是继承优秀的家风,把家风发扬光大。第四个层面就是跳出六道轮回,走向解脱之道。怎么样完成这个孝的四个层面哪?你看孝在修德,德、修德,你看又回到这里了,道德经,你看道德德到,你看道德经,实际上他就分两步嘛!上部是道经,下部就是德经。前三十七章是讲道经,是讲道的。德经就是四十四是讲的德的,你看这个道,他不是修道吗?要怎么样何为道呀,德,后面四十四章是讲德的,修德才能进道,所以说这个德就是来完成这个道的,所以说这个道德就和为一体了,你看上德之人,上德之人就是有道之人,有道之人必定是上德之人,在这个地方他们两个就相遇了。这是最好的相遇对吧!最好的相遇。因为在这个之前他的道和德是分离的,你看像凡夫呀,这个道德是分离的,是吧,他的德是德,道是道,虽然说我们都有佛性,都有圣性。但是他不彰显,为什么他不彰显,因为他没有德嘛!所以说你要完成这四个层面的孝,需要修德,成为这个有德之人,道德经上也讲这个上德和下德,下德有德视为不德,上德不德视为有德,所以他讲这个上德下德,他这个上德下德就是说完成德的境界,到了这个上德不德他就和道了,就是有道之人,这个时候他们就相遇了,因为在这个之前道和德是不相遇的,他是分开的,他下一句说[德在修心]你看修这个德啊?怎么修这个德啊?怎么完成这个德啊?所以说道在修心,这就讲的根本上的点了。你看一切唯心道,万法不离当下之一念心,要完成这个德就要修心,你看前面讲这个五大心的时候,学圣人局量里讲了道家他提到两点,大清净心,大柔和心,这两个就是道家的特征,你看大清净心大柔和心,你要修这两个心呀!你要把这两个心修出来,你修出来你就有德了,你就完成这个孝了,最高境界就是和道了嘛!从上德境界和道,所以你看前面讲到这个孝的第三个层面,就是继承优秀的家风并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层面,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光大师门,继承师门并光大师门,这也是一个孝,就是这个法门到了这里你要继承下去,并且能够发扬光大这也是一种孝,因为他这个东西也是靠传承呀!如果你都不去传承不就完了嘛!这个文化和法门不就断了嘛!如果结合佛教讲的话就是要修心,大慈悲心,大广大心,大方便心,大柔和心,大清净心,这五大心就是我们要修的这个范围!

 

(50~60分钟录音整理:慧楠)


�����

你可能感兴趣的:(隆谦法师圆通寺开示《豫诚堂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