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厉害而非成功的人|书评《精进——如何做一个很厉害的人》

一周的时间,每天30页,精读完了这本书,收获很大,读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立即推荐给大家,尤其是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窃以为触之已晚。据说这本书最小的读者是一个5岁的男孩,他让他的妈妈每天在睡觉前为他朗读,从小就发誓将来要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2016年它在当当、京东、亚马逊、豆瓣、微信读书、得到、吴晓波频道等多家榜单上榜上有名,有的甚至挤进前三,网站的排名和评分已经说明了一切,那么,都说好,都说厉害,到底好在哪里,厉害在哪里呢?

书中有一个章节恰巧是说如何通过解码来深入事物的深度,例如通过寻过程、做延展和对比的方法来破解一本书,当然作者已经通过微博的一篇文章“自首”了解码结果,即创作初衷和创作过程以及所用的支持材料和参考文献,而我只是希望用自己的理解来告诉大家作为一个读者读完之后的收获和感受。


首先从结构和内容上,广而专,即专题多而且都很深入。

从本质上,这本书依然是一个大杂烩,也可以理解为一篇题为《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的超长综述,因为它的内容几乎囊括了时下成功学中所关注的各个突破点,从时间管理,选择决策,到即刻行动,如何学习,思维锻炼再到努力和创新,几乎每一个专题都可以扩展成一本专著,而作者硬是将这么多的主题拼在了一起,但是他难得的地方也在于此,虽内容广泛,但绝不是点到为止。

心理学的全面应用,使他将每个专题仍然分析得彻底而到位,犀利而独特,总是抓住事物的本质,每一句都是良心话,就像送你一颗子弹,帮你击穿这一切,所以当我了解到作者的参考文献有150部中外著作时也就不会感到意外。书中所用例举均为国内外的大家,而不是鸡汤里常用的“我的一个朋友”或者“我的同学某某”,更具说服力,因此当我竭尽全力试图通过对比来进行破解时,才悲哀的发现,自己读过的那些鸡汤励志文简直无法媲美于《精进》,因为不在一个水平上。

其次从形式上,图文结合,直观易懂。

对于关键的论点,作者总是会配上简单却的图表,虽然只读文字也能100%的理解,可是看过图之后,直观的线条和形状会让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见插图。


如何成为一个厉害而非成功的人|书评《精进——如何做一个很厉害的人》_第1张图片
关于拖延症
如何成为一个厉害而非成功的人|书评《精进——如何做一个很厉害的人》_第2张图片
关于专注

除此之外,在每个章节的后面都有精彩提炼部分和和专门的练习部分,均为针对本章内容而精心设计,更好的帮助读者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也是目前少见的。


如何成为一个厉害而非成功的人|书评《精进——如何做一个很厉害的人》_第3张图片
关于练习

最后从思想上,进而不利,即教人上进但不功利。

这应该是这本书最值得推荐的地方,读完书我一直在想题目为什么是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而非成功呢?难道“成功”不是比“厉害”更具有营销噱头吗?在鸡汤励志霸屏,成功学满天飞的时候,试想如果将题目改为《精进——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是不是更加吸精?

但是当我读到书尾的时候,我才理解了作者的深意。书以作者自己曾在网上做的一个调查结束:“如果可以选,你更愿意做一件非常酷的事情,还是做一件可以变得富有的事情?”

令作者意外的是60%的人选择了富有,30%的人选择了两者都要,而只有10%的人选择做酷的事情。

那么与此相对应,假如问题变成了“你愿意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还是厉害的人,你会怎么选择?”

我想,结果应该同上,依然会有90%的人选择成功,因为富有是成功的最大标志,而厉害是件炫酷的事。

文中破解:“财富和酷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统,有钱的人可能酷,也可能不酷,酷的人可能富有,也可能贫穷。”

成功和厉害同理,作者在面对第一个问题的时候,选择了酷,所以题目当然是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而非成功,有的是上进心,但却没有功利心。


读完精进,更重要的还是要以行动为上策。

一本书不会成为你的行动,精进虽好,但若不付诸实践,只会成为一个厉害的理论者。真正的成功还是得来自于你亲自迈开脚步,撸起袖子,甩开手臂,去尝试,去实践。当把这些理论上的东西进行实践之后,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厉害的理论者+行动者,那时距离成为厉害的人就不远了。

金句书摘,与之共勉:

关于努力

作为同一物种,人与人在生物层面的共性远甚于个性,这种共性就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的差异是有限的。但是后天的努力就不一样了,一个天天好吃懒做的人和一个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的人之间的差距,可以说是云泥之别。

努力不仅是一种信念,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这种策略性体现在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多方面上,而好在策略是可以不断学习和优化的。

关于兴趣

如果对一件事的了解不深、不透,总是浅尝辄止,那自然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妙处,也自然不会产生持久的兴趣。这让人容易滑入一个死循环:了解不够导致兴趣不足,而兴趣不足又无法加深对它的了解。

关于标准设定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地以“985”高校学生中的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更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关于拖延

如果总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们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这些事情。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复杂度就直线上升,相应地,记忆负担、情绪负担和人际负担也会显著加重。这些心理成本虽然是隐性的,却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事情越积越多,我们慢慢会觉得无法承受,情绪上的各种问题首先会爆发,然后与周围人的关系也会变差,于是生活开始失控。

关于选择

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成为一个厉害而非成功的人|书评《精进——如何做一个很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