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最近在重新思考一个问题:
什么是好演员?
前段时间看了杨超导演电影课。
第一次以导演思维,看演员的表演。
杨导提到周迅、章子怡、段奕宏。
他说好的表演不是展示,而是呈现。
好的演员不止是会演,而是放下心理的铠甲,在自我探索中与角色的灵肉合一。
……凯特·温斯莱特只有 19 岁,这是她的第二部电影,所以有些事对她会比较困难,比如应付摄像机,还不能意识到它……艾玛的演技是纯熟的。她可以毫不费力地,一次就表达四五层的情感。
但是,尽管凯特相对还比较稚嫩,她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可以让观众不自觉地为她担忧。这对凯特来说很简单,但是对艾玛来说就比较难了 。
在Sir看,这就是表演带给我们的魅力——
它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演员暴露所有经历、情绪、欲望后与观众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
虽然隔着银幕。
却比大多数掺杂利益和目的的现实交际来得真诚。
所以,世上没有绝对全能的演员。
也没有绝对的烂演员。
那什么是好的演员?
Sir心里,TA至少满足一个条件:
将某一方面做到极致。
父亲银行家,大哥是全球最大的英文出版集团CEO。
校友是正儿八经是大英帝国王子。
他对我们的要求不亚于专业演员,一会儿演女人、一会儿老人,就是逼你演不常演的角色。
在伊顿那种秩序井然的地方,他教我跳出常规、给我机会去犯错。
我想,一切都是那时候萌芽的。
长大后,越来越跑偏。
20岁,小雀斑的莎翁舞台剧《第十二夜》首秀。
担任……
女主。
年少无知?
显然是故意的。
接触大银幕后,他也不安分。
2007年《欲孽迷宫》。
直男小雀斑饰演一位同性恋美少男。
神经质、不伦、弑母。
堪称角色序列的最大尺度。
别具一格,是小雀斑挑选角色的原则。
如果你的梦想是讲故事,讲有趣的故事,那就去扮演有趣的人物,那就是我的原则。
我扮演的人物应该是别具一格的。
概括起来,其实是一种幼稚的赌气。
Sir认为这种反叛是可贵的。
尤其对于演员。
日后对边界的好奇,对极致的追逐,都来源于这颗叫做“赌气”的种子。
02
2014-2015年是小雀斑效率最高的时段。
两次极限尝试——
史上最伟大,身世最艰难的科学家,霍金。
史上第一个变性人,传奇画家莉莉·艾尔比。
两年时间,两位重磅人物。
为他带来一次奥斯卡影帝,一次影帝提名。
怎么做到的?
他开窍了。
准确地说,他开始找准自我。
小雀斑曾如此形容自己:
我就是一团巨大的、透着酸腐气的恐惧和不自在的结合体。
矛盾的他,碰上了两个更矛盾的角色。
于是开始疯狂地探索角色的每一个侧面。
出演《丹麦女孩》,大量前期准备。
从原著《丹麦女孩》,人物回忆录《从男人到女人》,简·莫里斯的《她他》,熟读各类关于变性人的优秀文学作品。
群访周围的变性人,还是分年龄段全覆盖。
于是影片中呈现出的不只是变性的结果。
而是完整,有层次地演绎出由内而外的蜕变轨迹。
第一次女装出席公众场合,偷偷模仿其他女人的小动作。
有人靠近,又急忙掩饰。
此时的她想成为女人,又怕成为女人。
和年少的挚友就别重逢,她盛装打扮,身体前倾。
极力想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女性魅力。
注意拿酒杯这个夹手肘的动作,是小雀斑大量观察后捕捉到的细节。
紧接着,《万物理论》。
小雀斑研究了霍金在渐冻症恶化期间的所有照片,做了一个很详尽的表格,清清楚楚标注了与不同日期相对应的生理特征。
由于霍金病前并无影像资料,小雀斑只能创造性演绎。
细致地描绘霍金身理退化的过程,用细节修正,然后嵌入进身体。
更变态的是,为了控制成本,电影并非按时间顺序拍摄。
有时一天时间内,小雀斑就要演出霍金三个时期的状态。
最后效果?
他脸上每一寸肌肉的抽搐,他都做到完美复刻。
更获得霍金本人评价:
我觉得埃迪·雷德梅恩演我演得很好。
有时我觉得他就是我。
Sir始终认为,演员与角色的桥梁不是剧本,不是造型,不是技巧。
而是演员的自我。
混沌的小雀斑,进入这样复杂的边缘人物时。
有他天然的优势——
可以不带任何偏见和滤镜去观察这类人物,从而全面且客观地去呈现人物。
他既能看到角色身上的困惑。
又能在这些混沌体中,提纯出某种可贵的坚定。
比如《万物理论》中的霍金。
他的毕生探索,就是用一个简单、优美的方程来解释万物。
再比如《丹麦女孩》中的莉莉。
她的所有挣扎和抗争,只为完全忠于自我的灵肉合一。
沉浸于自我的内心世界,始终和世俗保持着疏离。
小雀斑表演中的一个细节,将这些角色串联。
眼神。
注意看。
当他们面对外部世界,眼神低垂、游移、闪躲。
再看一处对比。
当他们面对内心的热爱时,变了。
霍金第一次听到“黑洞理论”的眼神——
莉莉第一次穿上女装的眼神——
一闪而过,却又弥足珍贵的笃定和清澈。
我们常说,作品要把人物“立起来”。
怎么立起来的?
并非要为人物打上足够绚烂的高光。
而是看TA是否有流露出能与常人共通,能让观众可感的人性闪光。
显然,小雀斑用一个眼神做到了。
而此时他所追求的“极致”,已经不是年轻时对外的摸索。
而是更上了一个境界——
对内的,对自我的突破。
03
即使荣誉加身,但鲜有人真正了解小雀斑。
大多观众甚至粉丝,对他的印象都极其有限。
一脸雀斑。
一眼琉璃。
还有在公众场合流露出的害羞和内敛——
即使身边跟他合作的同事。
对他的评价,也仅限于工作。
因为他极少在人前展示真实的自己。
《悲惨世界》的导演汤姆·霍伯夸他:
“他让自己沉浸在角色中的能力是非常罕见的。“
片场工作人员对他的评价是:
”在聊工作的时候,雷德梅尼常常会变成另一个人。“
Sir还看到一个关于小雀斑的小八卦: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拒绝使用智能手机,担心会对角色状态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这是他追求极致时,必要的牺牲。
坦白说,小雀斑并不是许多人认为的“天才型演员”。
在《丹麦女孩》和《万物理论》后,他专注于《神奇动物》系列。
看起来,这是小雀斑从文艺到商业的转型。
但他并没有降低自己的标准。
他把纽特当做一个挑战。
存在于魔法世界,所见所闻都是虚构。
——如何能把一个虚构人物演得真,但又不失神奇?
用的还是笨办法。
花大量功夫准备角色,把功课做尽。
十几秒的”求偶舞“,小雀斑专门去向一位舞蹈家请教,并研究了很多鸟求偶的叫声和行为。
一段喜感十足的小插曲。
不仅表现出纽特对神奇动物的热爱。
同时也是小雀斑对表演的尊重。
看完小雀斑的所有角色。
Sir对所谓“极致”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它并非某种精英主义的说辞。
而是靠一次次务实的钻研,实现以渺小对抗宏大,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浪漫。
Sir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探索极致的心。
但具体怎么开始?
Sir早就为你们准备了干货——
一部短片向我们“揭密”,专注工作的小雀斑。
不得不说,Sir是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认真的男人最好看。
之前提到过,小雀斑一度拒绝使用手机。
这一次他“破戒”了。
全新OPPOFind X2强大的屏幕体验和拍摄功能,完美捕捉真实生活每个细节。
为小雀斑准备角色的工作助力。
OPPO堪称影帝收割机。
与小李子、张震都有过合作。
这次找来小雀斑,原因简单。
OPPO Find X2“极致探索”的产品定位,与小雀斑的特质形成同频共振。
Find系列,始终在探索设计、性能、影像、显示上的全新可能。
就拿看电影来说。
OPPO Find X2堪称口袋里的顶级影院。
暂别电影院的日子,不少人不得不在家用手机刷剧看片。
但体验都不太好。
会“掉帧”。
说白了,就是不流畅,卡顿。
会“失色”。
细微的色彩变化,因为性能有限被同一颜色取代,减损美感。
OPPO Find X2的突破和探索,就是保证上手体验的同时,全方位升级观影感受。
120的屏幕帧率,1秒24帧的电影,可以智能插到120帧,画面如丝顺滑。
流畅程度可以试想在手机上看李安120帧的《双子杀手》。
10亿色显示、HDR画质增强、3K QHD+分辨率、杜比全景声,接近杜比影院的硬件规格。
打造出智能手机中观影体验最强,最适合看电影的手机屏幕。
大雨中的微小水滴,晚霞中的光影变化尽收眼底。
但Sir最看中的还是这块无边框大屏……
作为重度视频使用者,Sir经常会因为画面被“刘海”、边框挡住,很难入戏。
躺着看片时,又容易误触到屏幕边缘,一不留神电影进度就拉一大截。
OPPOFind X2终于消除了Sir这些烦恼。
无边框设计,67.8度的黄金曲率,全方位唤醒感官。
呈现完整的画面同时,还能消除边缘绿光,降低误触率。
视无边界,随心而动。
忍不住想体验?
快点进小程序,探索OPPO Find X2更多信息。
全方位感官觉醒,看片爽度翻倍。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阿拉灯神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