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的情书

其实,《芳华》是冯小刚给自己的一封情书。有部队文工团经历的冯小刚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我讴歌他们的青春,用这个电影再爱他们一次。”

从《我不是潘金莲》开始,冯小刚的电影就好像换了方向,不再大悲大喜,手法更细腻高明,《芳华》在我看来能成为冯小刚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电影跟大家熟悉的冯小刚不一样,大家对冯小刚的印象都是喜剧导演,每年贺岁档的冯氏喜剧都能收获好口碑和高票房,而《芳华》的时代感很强,即便已经竭力凸显那个时代的美好,但残酷依旧遮掩不住。

冯小刚出生于1958年,编剧严歌苓也出生于1958年,他俩的青春都是在文工团里度过的,《芳华》主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文工团里的故事。

在50后正青春的时候,整个社会被轰轰烈烈的革命所席卷,被高墙围住的军队文工团,却像是一个“乌托邦”。五湖四海的年轻人被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召唤到这里,她们被认为是革命建设的一份子,她们与那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冯小刚说《芳华》是关于美好的。

《芳华》前期的色调是暖的,是温柔的,冯小刚以极其唯美的镜头,展现出了这些正处于人生中最美好阶段的年轻人最美好的一面——她们全然不知道自己将被时代的列车甩出去,如此鲜活,如此蓬勃。

70年代的文艺军旅生涯,有着难以掩盖的青春情怀。粉色缎面芭蕾舞鞋的妖娆,搅拌着草绿色解放鞋的严肃和中性,这些在舞台上的精灵,却像披着无数羁绊的夜莺,纵有丰美羽翼,也插翅难飞。

他们跳舞,他们歌唱,他们在泳池里嬉戏,跟我们的青春并无区别。

作为八九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印象大都是从文学、影视作品中得来的,会想当然的以为,那是一个物质贫瘠,年轻人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但在这部电影里,你很少能感受到这个时代和现在的距离有多遥远。

除了电影男主角刘峰选的是大家熟悉的面孔黄轩,其他角色全都启用了新人,不得不说一句黄轩选的真好,长了一张看起来就有故事的脸。其他女性角色终于不再统一长着网红脸了,每个女生都美得各有特色。

黄轩饰演的刘峰是个面面俱到的好人,他的绰号是活雷锋,所有人有麻烦都会想到他。可是他却因为一次“触摸事件”,成为了被所有人批斗的对象。那是一次失败的表白——他暗恋林丁丁,约她去看自己做的沙发,结果告白时没控制好情绪,一把将林丁丁抱住,被人检举揭发,他的行为成了耍流氓,曾经光彩照人的“活雷锋”被打翻在地。

林丁丁与刘峰

表白失败那场戏是电影的转折点,在电影《芳华》的后半部分,七十年代末的那场对越反击战打响,刘峰被下放去了前线连队,他离开的时候只有一直暗恋他的女主何小萍去看他。

何小萍与刘峰

电影后半段的画面开始变得阴云密布,背景音乐也变得恢弘紧张起来,仿佛一场大梦惊醒了。一群无忧无虑的年轻人,就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甩尾,瞬间被甩上了严酷的战场。

刘峰被打断了一条手,何小萍成了精神病。小萍疯了后在操场跳舞的那个画面,真的好美,单薄又倔强。

后来他们都成了战斗英雄,可笑的是,现实让“英雄”这个称号在他俩身上都变成了讽刺。结局就不剧透了,大家可以进电影院亲自领略一下那代人的青春芳华。

结束时,灯光亮起,观众还坐着听片尾曲,冯小刚刻意用画外音淡化年代的悲哀感,这手法比直接的悲喜更让人难过。影院里很多五十多岁的叔叔阿姨,中年长辈对影视资讯不是很精通,可能也不会熟练操作网络购票,但还是选择来电影院看《芳华》,观影过程中还有人几度泪目。

我常在想,我们常常怀念旧时代,大多是因为那时的人们的理想朴素而真挚,现在的文化生活丰富,但年轻人在密集的信息面前,又偶尔难免陷入空虚中,迷茫和丧正在成为年轻人的主流标签。

很少能在电影院看到这么纯粹的电影了,冯小刚选的题材,总是能在国人忘记过去时提醒我们应该稍微停下来去反思历史,90后也能感受到身处那个年代身不由己的选择。

即使他们的回忆是战火纷飞,是残缺,是遗憾,那也称之为——芳华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自己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