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伦周刊》中文版撰稿人康娟、齐菁
编辑 | 康娟
在过去2个多月,被新冠疫情笼罩的中国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特别是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几乎都陷入了停滞。但对早有准备的企业而言,每一次历史大事件带来的“无差别攻击”,却都可能是其加速“物种进化”、抢占先机的催化剂。
从平安人寿新冠肺炎出险理赔的全程“云赔付”,到平安医保科技旗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被确定为新冠病毒第三方检测机构、旗下健康(检测)中心移动CT影像车驰援武汉;从近两个月内10万次面试、1.8万人入职的全程“云招聘”,到年报发布比去年提前22天,连续两年领跑上市险企……中国平安集团存蓄多年的科技实力成为疫情期间保证其各条线业务不掉链子、甚至先人一步的“终极杀手锏”。
支撑起平安科技创新体系的是其深耕多年的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等前沿技术。令很多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平安其实早已在这些领域默默成长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执牛耳者”,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如今回头看,平安的布局谋篇、执棋落子与近期成为政策焦点“新基建”所指向的科技端基础设施建设不谋而合。
那么,这家已经累积申请超过2.1万项科技专利、孵化出3家上市企业,2家科技“独角兽”的综合金融集团,算是一家科技公司了吗?在中国平安看来,答案是肯定的。以2008年平安IT部门实现公司化运作、平安科技公司成立为起点,中国平安的科技转型之路已经走了12年。“中国平安已经是一家科技公司”,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多个场合如此强调。
不过,平安这种“系统重装”式的跨圈层发展路径,目前几乎还很难找到一家经历相似的对标企业,用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的话说,中国平安“已经进入无人区”。平安所有的努力都是在为“未来用户”布局,但要让资本市场读懂并接受一个从“龙头险企”到“科技新贵”的进化路径和成长故事,不论是平安还是它的投资者,都需要拿出更大的耐心。
静水深流:AI、区块链改变核心业务底层逻辑
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工业区的中国平安(601318.上海,02318.香港)由保险起家,如今手握保险、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等全牌照,成为国内三大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不过,面对互联网金融跨界竞争、新技术颠覆式创新、人口结构改变等多种挑战,平安早就预见到了危机渐行渐近。
“我们面临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金融行业,而是互联网公司。”马明哲在2013年的新春讲话便意识到了互联网科技变革的趋势。迎接变革、坚持创新,眼下的中国平安内聚集了近11万名科技业务从业人员、3.5万名研发人员、2600名科学家,在全球设立了57个科技研发实验室和八大科技创新研究院,并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从中国平安的情况来看,目前已经实现科技全面赋能保险业务,推动重人力的代理人渠道加速转型。自2018年5月推出,AI代理面试官已经实现100%全覆盖,代理人专属智能个人助理AskBob上线以来累计服务3.4亿人次。
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平安意外有了一次全面“展示肌肉”的机会。3月14日,履新不久的中国平安集团首席保险业务官陆敏在线上直播中介绍说,科技在平安寿险方面的应用已进入3.0智能时代。
据平安人寿披露的数据,1月24日至2月27日期间,平安人寿完成超8.3万件赔付,赔付金额超过14亿元,最快赔付仅用时2分钟;在新冠肺炎出险理赔方面,截至3月22日,累计完成108例赔付,合计赔付351.08万元,全部案件皆为线上申请、远程审核、空中办理,全程实现“云赔付”。
此外,平安的人才储备战疫情期间也没有熄火。平安集团内部通过AI面试的主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倍——支撑这一超高效招聘流程的是平安智慧HR-X人事系统,从提需求、做海报、选人才、发测评、AI面试、发起录用,全流程都可以在云端搞定,并且还能在后续的绩效、培训发展、薪酬激励、员工服务几大场景深度应用。
在平安的科技创新体系中,从2016年开始重兵压上的AI、区块链、云计算三大技术处于核心地位。按照陈心颖的解读,AI相当于大脑,负责思考和做出判断;区块链就好像是神经网络,遍布平安集团的各项业务之中;云计算类似于身体肌肉和组织,承载着庞大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
平安的财报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末,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1383项;在金融科技和数字医疗科技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数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在国际知名市场研究数据公司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金融科技百强榜上,平安集团旗下平安科技连续第三年入围前50强,位列第39位,平安旗下金融壹账通也连续第二年入围百强榜,排在第62位。
事实上,在科技领域坚定不移、大幅投入的不只是平安。艾瑞咨询新近发布的中国保险科技行业研究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保险机构的科技投入达319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到534亿元。从一级市场投融资数据来看,2019年中国保险科技行业融资金额达39.8亿元,在金融科技普遍面临强监管的背景下,保险科技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资本热度。
降本、提效、风控是科技对平安主业的直接作用,也是各大险企决心加大投入的主要原因。艾瑞咨询认为,到2025年,一家积极运用保险科技赋能的中型财产险企业可以收获由营销渠道优化、合理定价、反欺诈、流程自动化、人力替代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实际收益,在不考虑市场竞争因素的情况下,保守测算企业能够优化6.6%-8.9%的综合成本率。
正如安永的“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这篇报告中所言:保险公司普遍担忧新的市场参与者会对传统保险公司造成巨大冲击,就像之前Uber对于计程车产业、亚马逊对于零售业,以及机器人投资顾问对于投资与财富管理产业所造成的影响一样。
赋能闭环:始于金融,归于生态
不过,相较同业对手,平安对于科技赋能的寄望远超出反哺主业、保险升级。2017年前后,科技开始从服务后台走向前台,独立运用,并对外赋能。在2017年的股东大会上,马明哲就为“金融+生态”勾画了“三部曲”大体发展历程:首先,用科技强化主营业务;其次,用科技搭建生态,搭建的生态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养等场景;最后,生态搭建好之后,再把金融注入进去。科技在此过程中既赋能金融,也赋能生态。
按照马明哲的说法,平安以10年为一周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10年先是做保险,第二个10年是综合金融,第三个10年开始做“金融+科技”,而在已经进入第2年的新十年,平安要做的是“金融+生态”。
按照平安提出的五大生态圈,金融服务生态圈,包括广义和狭义的金融业务;医疗健康生态圈,包括平安好医生等独立业务单元;汽车服务生态圈,以汽车之家等平台为核心;房产服务生态圈,依托平安城科等子公司参与相关项目;智慧城市生态圈,包括在深圳等全国多个城市推动的多个市政智慧项目等。
根据中国平安此前的公告,五大生态圈市场规模约60-100万亿美元。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也指出,在这庞大的潜在市场规模中,金融生态和医疗健康生态圈预估占比可达70%。这些生态系统覆盖了数百个城市和数以百万计的业态,为科技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场景。
——金融服务方面
提供涵盖保险、银行、理财、投资领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实现多个消费场景的无缝衔接。
2012年上线的陆金所是核心企业,布局财富管理,已与300多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资产端合作关系,向1250余万活跃投资客户提供了7000多种产品及个性化金融服务。
基于B端应用场景的金融壹账通搭建了开放平台,连接技术和场景的需求方、供给方,为全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全体系商业科技云服务(Technology-as-a-Service,简称“TaaS”)。截至2019年12月末,金融壹账通服务已涵盖国内所有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99%的城商行和52%的保险公司,并为境外14个国家或地区的47家机构提供服务或签约合作。
平安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落地应用,以广东省金融局中小融平台为例,已接入129家金融机构、上线319款金融产品,成为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载体。平安还在中国香港建成全球首个由监管部门主导的区块链贸易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独特的功能,帮助贸易文件数字化、流程自动化,以降低风险,也推动了“贸易联动”,联通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国际贸易枢纽,构建金融贸易“空中走廊”。
图片来源:恒大研究院报告,2019年6月
——医疗健康方面
平安构建了涵盖“用户-服务商-支付方”的全方位医疗健康生态圈,为政府医疗监管部门和医疗服务提供方打造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智能一体化平台。通过平安好医生、平安寿险、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等公司服务线上线下个人客户;通过平安智慧医疗及平安好医生平台赋能政府监管部门和生态圈合作伙伴,截止2019年底,已在100 多个城市的医疗机构落地智慧医疗项目;通过平安医保科技建立的智能化医疗服务平台赋能医保局、商保公司等支付方,一手管健康,一手管钱。例如平安携手上海市卫计委推出“新商保”平台,实现“医保+商保+自费”的一键支付功能。
截至2019年末,流量端的平安好医生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第一入口,累计注册用户超3.15亿;支付端的平安医保科技为全国超过200个城市提供医保服务,覆盖参保人数超8亿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疗健康生态系统在疫情期间可谓多点开花。平安好医生第一时间开放义诊,平安智慧医疗新冠肺炎智能阅片系统为全国疫区合作定点医院提供全天候免费智能远程读片,累计阅片数达到数百余万张,准确率高达97%;平安64层移动CT影像车驰援武汉带来“非接触式”CT检查,日均扫描影像220人次,大大缓解前线检查压力。
——汽车服务方面
以汽车之家为核心,通过平安产险、平安银行、平安融资租赁等公司,服务广大车主,赋能汽车制造商、经销商、修理厂等汽车服务提供商。建立以数据和技术为核心的“看车、买车、用车、卖车”全流程汽车生态圈。
截至2019年末,该生态圈上聚集了汽车之家的3683万日活用户、平安好车主的9000万注册用户、90多家主机厂、超2.7万家汽车经销商,促成近240亿金融贷款和保险交易规模。
——房产服务方面
平安城科打造了智慧“规、建、管”一体化平台,助力政府打通信息孤岛,逐步实现数据融合。截至2019年12月末,业务已覆盖全国61个大中城市,覆盖房产产业链的企业数达66个。
——智慧城市方面
“优政、兴业、惠民”是平安建设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平安智慧政务一体化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领先技术,帮助政府从管财、管效、管制、管环境等多个方面提升管理效率。在企业服务方面,智慧海关支持报关效率显著提升,智慧市场监管平台帮助企业风险预警。在惠民方面,平安所打造的智慧市民一体化平台从健康、文化、便利三方面提供了4000多项线上便民服务。截至2019年12月末,平安智慧城市业务累计服务115个城市、50万家企业、5000万市民。
智慧城市是互联网和金融公司现在都在争抢的一块大蛋糕。陈心颖对《巴伦周刊》中文版说:“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不是提供硬件或者是工具,我们是帮助政府把很多内部的流程梳理出来,很少有人这么做。”
未来用户:科技故事“未完待续”
2013年至今,平安生态系统已经孵化出11家科技公司,占集团32家公司中的三分之一。其中三家已上市,包括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的“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平安好医生(01833.香港)、2019年12月在纽交所先后上市的汽车之家(ATHM.美国)和金融壹账通(OCFT.美国)。
此外,中国最大的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陆金所和国内大医疗健康领域估值最高的平安医保科技也已经完成对外融资。
平安2019年的年报也透露出了这些明星公司的“家底”——科技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27.1%至821.09亿元;几家科技公司估值 691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公司总市值的三分之一。
图片来源:中国平安2019年财报
陈心颖对《巴伦周刊》中文版强调,平安看重的是这些科技公司是否创造新的价值。“做科技业务不是为了赚钱。”她认为,赋能主业、生态圈业务之间的协同效率以及科技公司本身的价值,是科技转型对于平安的三大价值。
数据也在验证着陈心颖的判断。2019年,平安全年新增客户数3,657万,其中40.7%来自集团五大生态圈的互联网用户;集团互联网用户量较年初增长16.2 %达5.16亿。
从不断拓展的科技边界和持续增长互联网用户量来看,称平安为一家科技公司并不为过,其对标企业也早就不是友邦、瑞银等金融企业,而是转向了亚马逊、微软、BAT等科技巨头和垂直领域的领先者。
麦肯锡3月初发布的《优秀企业如何掘金生态圈》这篇报告对全球550多家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银行、保险、科技及零售业企业在生态圈价值创造方面表现得最为活跃。报告将生态圈企业按照业务规模和资源禀赋划分出了四类:区域性龙头企业、大型传统企业、数字化初创企业和互联网巨头。中国平安被视为是利用生态圈战略创造价值的大型传统企业典型案例,而亚马逊则被视为互联网巨头中的典型案例。
报告中指出,在创造价值的方式上,两者都属于利用B2B基础构架解决方案、从企业客户中捕捉价值的同一类型。前者拥有壹账通和HR-X两套系统,而后者拥有在云服务领域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亚马逊云服务(AWS)。
不过,资本市场对中国平安的角色定位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平安的A /H股最近一年的市盈率徘徊在8-15倍之间,与法国安盛保险集团(AXA Group)和安联保险公司(Allianz SE, AZ)等成熟的欧洲保险公司类似。虽然市盈率并非衡量保险企业价值的最常用的指标,但也能反映市场对其估值与市盈率动辄几十甚至几百倍、“溢价高到没朋友”的科技企业相去甚远。亚马逊当前的市盈率在80倍上下。《巴伦周刊》认为,平安的估值可能受到其业务复杂性的拖累。
2019年3月14日,《华尔街日报》一篇题为“中国平安能获得像科技公司那样的高估值吗?”的文章中写道:“股市中充斥着渴望像高增长科技股一样被估值的金融公司。作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有着比大多数作此打算者更具说服力的理由。”
不过,麦肯锡的报告也显示,不论是零售客户客均营收,还是IaaS、SaaS和PaaS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来看,平安距离亚马逊还有不小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