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慢慢地把各种笔记从硬盘里搬运出来了,第一篇就先好好回顾下平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Retrofit同志。
Retrofit同OkHttp一样都是square公司(然后查了一下发现Picasso和Dragger也是他们的项目,向大佬低头)的开源网络框架,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它们也有相似的Builder链式调用和相似的请求流程。当然Retrofit实际可以算作是OkHttp的加强版,其不仅有各种方便的注解简化代码,更有其他开源库的支持(看看漫山遍野的Retrofit+RxJava使用教程),下面简单地记录一下当时学习过的一些点。
添加依赖
compile 'com.squareup.retrofit2:retrofit:2.2.0'
compile 'com.squareup.okhttp3:okhttp:3.7.0'
//compile 'com.squareup.retrofit2:converter-gson:2.2.0'
//compile 'com.squareup.retrofit2:adapter-rxjava:2.2.0'
//compile 'io.reactivex:rxjava:1.1.7' //这里如果也用rxjava 2.0以上版本会和上面的adapter-rxjaava出现不同版本库冲突问题。
//compile 'io.reactivex:rxandroid:1.2.1'
基本用法
Retrofit retrofit = new Retrofit.Builder()
.baseUrl("http://lazxy.github.io/") //注意这里一定要以“/”结尾
.client(client)
.addCallAdapterFactory(RxJavaCallAdapterFactory.create())//和RxJava一起用
.addConverterFactory(GsonConverterFactory.create())//和Gson一起用
.build();
实际上从这个Builder链就能大致看出Retrofit和OkHttp的关系了,Rerofit需要通过OkHttpClient来创建对象,其实也就是等于在它之上做了一层封装,除了OkHttp本身的各种属性之外,又给附上了适配器和对象转换。然而光有Retrofit对象并没有什么用,通道是搭好了,但请求对象呢?在OkHttp里,需要另外创建一个Request对象,在里面注入Url、请求头和各种Http请求方法,然而在Retrofit里,这一步直接换成了高大上的注解实现:
interface DemoService {
@GET("demo/{id}")
Call test(@Path("id") int id);
}
...
Call call = retrofit.create(DemoService.class).test(1);
call.enqueue(new Callback(){...})
这里直接通过向retrofit的create(Class class)方法传入接口类字节码实现反射调用创建了对应的接口对象,再通过该对象获取到了Call对象,也就是请求的载体,然后和OkHttp一样,用一个enqueue方法把请求加入队列,就完成了请求的调用过程。其中请求的Http请求类型通过注解@GET注入,类似的还有下列注解:
请求类型 | 说明 |
---|---|
GET | 通过请求获得响应,最多携带2048字节信息 |
POST | 发送数据给服务器端,数据长度无限制,但非幂等,反复请求会造成数据的反复创建。 |
PUT | 更新或创建服务器端的数据,与POST的区别在于PUT的地址是精确到单个资源的,而POST只能作用于资源集合层面。(即前者能够针对单一文件进行操作,但后者只能在目录下进行创建操作) |
DELETE | 删除服务器端数据。 |
HEAD | 同GET相同,但响应体为空,多用于测试连接性和信息更新。 |
OPTIONS | 获取服务器端支持的请求方法,或者用于检查服务器的性能 |
PATCH | 更新服务器端数据的局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字段,与PUT不同,PATCH操作是非幂等的,因为局部更新需要服务器程序配合,可能会造成资源改变。 |
HTTP | 通用型注解,可以用来表示上面七种请求类型。 |
上面几种请求就是基本的几种Http请求,注解内的值表示retrofit创建时赋予的主路径(baseUrl)下的子路径(当注解值仅为路径名时实际路径为baseUrl+注解值;而当注解值以“/”开头时实际路径为baseUrl实际路径为baseUrl的域名+注解值,忽略baseUrl中已有的路径),但当注解值为全路径且与baseUrl指向的域不同时,以注解值为准。中间动态参数用{param}
标注,在注解方法的参数列表中需要出现一一对应的@Path("param")注解来注入具体值。另附@HTTP注解的例子:
@HTTP(method = "get", path = "demo/{id}", hasBody = false) (替代上面的get)
另外还有以下几个相关注解:
注解名 | 说明 |
---|---|
FormUrlEncoded | 表示请求体是一个Form表单,实际作用方式为设置请求头的Content-Type: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
Multipart | 表示请求体支持分段传输,常用于文件上传,实际为设置请求头Content-Type:multipart/form-data |
Streaming | 表示响应体数据以流的形式返回,而不进入内存,在返回大容量数据时会用到 |
Headers | 用于添加请求头,其注解参数即为要添加的请求头键值对,可一次添加多个头 |
好了,上面提到的注解都是用于注解函数的,而对于函数中的各个参数,则采用下列注解:
注解名 | 说明 |
---|---|
Header | 用于注解需要添加的头,注解参数为键,被注解的函数参数为值。 |
Body | 用于非表单请求体,即自定义对象,在发起请求的过程中会被相应的Convert序列化为预设的格式(如Json),并且其结果直接被设置为Request的请求体。 |
Field | 用于注解单个表单字段,使用时需要有FormUrlEncoded注解或者相应头表示其请求体为表单格式。 |
FieldMap | 用于注解多个表单字段的集合,只接受Map |
Part | 用于注解单个分段表单字段,支持类型为RequestBody、MultiPartBody.Part(内部表示)与其他任意类型(也是通过Convert转换),使用时需要有Multipart注解或者相应头表示其请求体为分段表单格式。 |
PartMap | 用于注解多个分段表单字段,只接受Map |
Path | 用于注解Url路径相关参数,其参数与上述Http请求方法中的{param} 中参数一一对应。 |
Query | 注解Url的附带参数值,其注解参数为键,被注解函数为值,注解结果会显示在最终请求的的路径上,形如?name=Lazxy。其实这个结果与Field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是相同的,但区别在于后者作用对象是请求体而非Url。 |
QueryMap | 同FieldMap,区别也同样在于作用点为URL |
Url | 用于注解Url路径,当该注解存在时,Http方法会直接以该注解值为Url |
Path、Query、Field几类注解没什么好讲的,其内部处理其实就是简单的在请求体或者直接在URL中加入key=value形式的值,这里着重讲一下Part。
上面说到了Part用于表示分段表单字段,然而这个分段是怎么实现的呢?其实际请求内容如下:
...
Content-Type: multipart/form-data; boundary=${bound} //请求头里的值,@Multipart注解的功劳,这里的boundary用于下面分段的分割标识
//一个空行,表示请求头结束了,下面是请求体内容
--${bound}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file_name" //规定格式及请求字段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该段请求体的类型以及其编码格式
Content-Transfer-Encoding: 8bit //解码转化方式
//一个空行,表示前面的信息段结束,下面一行是文件内容
avatar.jpg //Filename的内容
--${bound}
Content-Disposition: form-data; name="avatar"; filename="avatar.png"//name为请求字段,filename为建议服务器端保存的文件名
Content-Type: image/png
而Part注解的注解参数正是Content-Disposition:form-data;
后面的部分,例如当需要传输一个文件时,它的参数可以这样写
Call uploadFile(@Part("file\";filename=\"file.txt"\"") RequestBody file);
//这里的三个转义字符是为了将其原本的name="${param}"格式强行拓展为name="${param1}";filename="${param2}"
而RequestBody的构造则写在调用这个请求的地方:
RequestBody fileRequest = RequestBody.create(MediaType.parse("text/plain"),new File("0/storage/file.txt"));//这里规定了文件类型,也就是上面的Type-Content
retrofit.create(Demo.class).uploadFile(fileRequest);
而当需要上传多个文件或者附加字段时,用PartMap就行,其中key为name,value为包装着文件的RequestBody或者基本类型(包括String,毕竟Converter默认都有String转化的方法)。
PS:Path推荐只用在与路径有关时,包括数据的部分最好用Query解决,而数据量较大或者需要不可见时建议用Filed提交。另外Query、Field和Part都支持数组或者实现了Iterable等可迭代对象导入。
关于CallAdapter和Converter
在最基本的使用中,我们定义的接口及其内被注解的方法返回值类型为Call
Converter
需要注意的是Converter的添加是有优先级的,当多个Converter都能对同一对象进行转换时,会优先调用先添加的Converter。而GsonConveter是不区分对象类型的,故当需要特别地解析某个对象的,需要将其Converter先于GsonConverter添加,否则会报类型不匹配的错误。
事实上,除了Call
CallAdapter
最后
本来是想Retrofit和Gson一起列在这篇里的,不过貌似放在一起并不是很合适,Gson就下一次再搬喽,大概还有封装好了之后就再也没好好看过的 RxJava?
参考:你真的会用Retrofit2吗?Retrofit2完全教程
如果上面的内容有任何错误或不足,欢迎各种交流指导,鞠躬。
个人Github主页:Laz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