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朋友圈里开始被各种打卡消息所霸屏。以前是微商霸屏惹人争议,现在打卡这一现象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打卡的人群主要集中在90后以及00后前段的人群中。打卡的内容也都是学习啊、健身啊、早起啊此类的清流,可为什么这样的朋友圈式打卡会惹来这么多争议呢?
就拿我和身边的朋友来说吧。由于我们是在校大学生,所以朋友圈里的打卡内容以学习类的为主,尤其是各式各样的英语学习的内容,比如说薄荷阅读啊、水滴阅读啊、极光单词啊、扇贝单词啊、百词斩啊等等。
不得不说商家们打卡式的营销手段还是很厉害的,我最先开始接触打卡学习,是因为看到了一位关系很好的学姐天天在朋友圈转发英语阅读的消息,就点开看了,在脑海里便有了一个大致的概念。后来朋友圈的打卡越来越多,自己也萌发了跃跃欲试的心态。不过现在的打卡背后的商家营销模式,大都是先交学费,让你每天打卡分享朋友圈,然后返学费或者是送你英语原著书。我以前一直在轻课上学习英语麦克风的课程,那时候英语麦克风还是免费的,虽也有打卡的机制,不过并不需要分享到朋友圈。所以当后来几乎所有的线上学习都变成了交学费每天分享朋友圈打卡的时候,一下子还真的有点接受不了。我问了我身边的一些在打卡的同学,她们也说一开始真的很不好意思打卡,怕这种刷屏让朋友觉得反感。一开始我也是本着“学习和坚持自己清楚就好了,为什么要分享出来给别人看呢”这种心态,所以当我花钱买了一期水滴英语阅读的课程时,我是下定决心不分享到朋友圈的。结果禁不住安利,为了那几本英语原著书,还有打卡满100天会在阿拉善种下一棵树的诱惑,指尖情不自禁的点了分享至朋友圈。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天了,早就已经不在乎别人是怎么想的了。
打卡对商家来说,他们只关心品牌的宣传,并不care对你来说是否有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打卡的大军,为了让大家真正看清自己的所求,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谈微信打卡学习的那些事儿。
其实,所有人微信打卡的初衷并不坏。我相信,每个人一开始做出这个选择,去学习一门课程,就是为了想让自己更加自律和努力。所以说,我们首先要认清,很多人打卡的初衷都是一颗奋进向上的心。
打卡的过程往往是漫长的,养成一个习惯并不容易,可完成一个形式却很简单。我们可以把打卡学习的人分成四类:第一类人,是百分百人群;第二类人,是八成人群;第三类人,是一半一半人群;第四类人,则是过场客。
第一类百分百人群,指的就是那种每天都认真学习,极度自律的人。他们在朋友圈的每一份打卡都是货真价实,有多少学多少掌握多少。但一般来说,这类人很少会在朋友圈打卡学习。因为他们够自律,也够自信。并不需要一个打卡课程来约束自己,他们本身的努力就是最好的打卡过程。
第二类人被称为八成人群,指的是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认真坚持学习的。这类人所占的比例比较多,也比较普遍。这些人也许没有第一类人那么的自律,但他们每天都会提醒自己去打卡学习,有时候生活太忙碌了偶尔缺席一次或者是纯粹的走个过场打卡也是存在的。这类人大都有着一种完美主义,积极向上,却又无法百分百的克服自己的惰性。
第三类一半一半人群,是指百分之五十的打卡是真的在认真学习的人。这类人喜欢立flag,但flag时常倒,他们的经典名言就是“flag就是用来倒的!”
最后一类人,过场客。常常无疾而终,打卡打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
有人把朋友圈式的打卡学习称作“全民表演”,认为很多人都在假装很努力,打卡就是给自己一个在奋进的证明。针对这一说法,我并不苟同。的确,朋友圈里出现了夸张的“表演性”努力,但并不能因为不看好这种行为,就去否定所有打卡的人。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前面所提及的所有人开始一门打卡课程的初衷?是因为一颗想要奋进向上的心。至于过程,不同的人岔生出了太多的状况,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评价别人的行为,不是急于去肯定或否定这种形式存在的对错,而是要思考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这样一种学习模式。这并不是传销,而那些打卡的人大多数也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是因为坚持太难了。
前些日子,我看了Angela在TED的演讲。Angela曾是一位从事企业咨询管理行业的高管,但她辞去了这份前途无量的工作,到纽约的一所公立学校教七年级学生数学。她在她的演讲中说道,她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IQ并不是将未来成功的学生和那些挣扎过但失败的学生区分开来的唯一标准,换而言之,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而是毅力。你是否能坚持一件事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成功。
对打卡学习的人来说,他们是想让自己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每天坚持优秀一点点。而人与人之间毅力上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结果。我相信,于很多人而言,对努力最高的赞赏,不是朋友圈的点赞,而是结果的完满。在这个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社会,没有人会愿意关注你艰辛的过程。而所谓努力蜕变的过程,通常也只有成功的人才有机会把它当作骄傲的回忆说出来。
所以,致那些一直在努力的朋友们,当你有个flag不知该不该立的时候,就别立了,直接去做吧。我们从不为谁而活,朋友圈打卡别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
对另一部分敷衍打卡的过客现象,则让我想起了一种心理学效应。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social reality”,即“社会现实”。指的是当你感受到满足感的时候,你的动力会因此降低,所以本该做的事情就懈怠了。打卡这件事会让人产生错觉,因为当你告诉别人自己的目标,他们对你点赞或支持后,你的心理会出现“目标事物已经完成”的错觉。很多人看到打卡完成的提示后,会有一种如释重负感,会有一种“不是自己不优秀,自己也有努力过”的自我安慰感。所以,当一部分人通过打卡培养起某一种学习习惯的时候,更多的一部分人则是把打卡这一行为当成了缓解焦虑的途径。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焦虑都是从朋友圈来的,看到这么多人都在打卡学习,自己便有了一种不甘落后的焦虑感。而我们又通过在朋友圈打卡来彰显自己努力的痕迹,从而缓解这种焦虑。
而我们要知道,努力从来不是一场表演。
的确,有时候“努力”确实能感动自己,甚至还带动了身边的朋友。可是,如果不明白为什么努力,那我们最终都会沦落成“表演性”学习。
此外,在“坚持”这条道路上,我们要量力而行,学会循序渐进。我有一个朋友,一口气买了三门课、办了健身卡,但坚持了没多久,就开始出现健身房好久没去,课程变成了打卡任务的现象。我们都各有自己的生活,或学业、或工作,每个人每天的空余时间其实也是有限的。想要长久的养成一个习惯,不要让打卡变成打脸,就要了解自己的承受能力。其实很多时候,顺着自己的习惯和喜好来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也未尝不是一种方法。就像我,我习惯戴着耳机听点东西,我一般在早上从寝室去教室上课的路上会听一些BBC英语,因为对我自己来说早上听英语的效果最好;而到了晚上,我一般会听一些我爱的歌曲,忙碌了一天了放松自己心情也就会比较愉悦。如果说让我每天所以的碎片化时间都用来学习和听英语,我可能一整天下来神经就会崩溃,所以说劳逸结合还是有道理的。
朋友圈打卡,该关注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