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汉字教学区别

自省:连《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读不利索,你还好意思跟别人掰扯经史子集么?

古代儿童识字阶段,很少讲解字义,更少应用。一般是先用较短时间教儿童快速认识两千来字,然后再教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是依靠背诵(充分发挥了儿童大脑的优势)。

周代,先教指事(例如:上下)、象形(日月)、形声(蜘蛛)、会意(友人)、转注(指同部首意互通)、假借(简单理解通假字)。

先秦,儿童一入学,离经断句是第一年的课程,识字、阅读的速度很快。(后来秦始皇废了各国的俗体字,用西周以来的正体字把文字统一了。李斯搞了个《仓颉篇》给小朋友,但主要是推广小篆的)

汉代,以字取士,谁识字多,谁就可以当公务员,要当高级公务员不仅要识得九千字,还要辨出六体,即古文、奇字(六国文字)、篆书、隶书、缪篆(刻章用用的篆字)此时,启蒙教育的主题也是集中识字。

直至清代,集中识字都是启蒙教育的核心。

清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才高者十六岁可以学文,钝者二十岁不晚……识字时,专心致志于识字,不要打算读经;读经时专心致志于读经,不要打算作文。

清代流行的《训蒙歌》:牢记牢记牢牢记,要把蒙师看容易。他教书,须识字,要不慌张直念去,声声字眼念清真,不论遍数教会认,教完书,看写字,一笔一画要端祥,不许糊涂写草字,字写完,做对句,见景生情不必奇,只要说来有意趣……

1919,当时的教育部废了文言教科书。规定国民一二年级教材用白话编写,并颁布了新式标点符号。辛亥革命后,废止读经,文字都用白话。

1922,一战后,实行新学制,教材摆脱了过去集中识字的特点,形成了一种以强调文学与欣赏,侧重书本知识和阅读训练的教学风气。这种分散识字教学法一直沿续到现在。

我知道就算延用了几千年的东西,也并不代表其适用于当下。但,谁能告诉我现在的识字启蒙教育与古代相比,利弊得失在哪?

前几天在医院,偶遇一位带着外孙子看病的退休语文老师,闲聊之际,话题自然而然的就落到了教育上。其中有一句话留给我印象最深,她说:在我女儿上小学前,我教她认识了很多字,上学后,她的阅读水平和读题能力都很强,大多数教材能自已看懂,学习从来没让我操过心……

读:《汉字文化漫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今汉字教学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