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中国古代言和文是分开的,平时说话和记载下来的文字不一样。古人用竹简记事,费时费力费料,所以惜字如金,经常会省略掉一些虚词、连接词。后世很多注家又拼命拔高附会,把孔子的话解释得玄而又玄,导致我们现在读《论语》的译文反而很费劲。

其实,《论语》本来就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的语录,以日常对话居多,一问一答很活泼,也很通俗易懂,不至于难到一句话用上百篇论文都解释不通的地步。

比如,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这句话大部分的解释是这样的:

子张请问善人的行为。孔子说:“善人能不踩着前贤往圣的脚印走,但也难以进入到圣贤室内。”

我拿这句话问过好多人,绝大多数都觉得好像有点逻辑不通哎!


首先,“问善人之道”,是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善人,而不是什么“问善人的行为”。

其次,孔子对善人的评价是很高的,是仅次于圣人君子的境界。如果达不到善人的境界,那退而求其次,能有恒心坚持一辈子做好事也很难得。证据如下: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所以,把“不践迹”解释为“善人能不踩着前贤往圣的脚印走”,简直是不通至极。


其实,加一个“如”字,疑问就迎刃而解了。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做一个善人。孔子说,如果你一开始不先亦步亦趋照着善人的样子去做,也不可能登堂入室(达到善人的境界)。


《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孝文王》里有句话,跟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魏安釐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魏国国君安釐王问子顺(就是孔斌),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根本没有完美无瑕的君子,如果退而求其次的话,那么鲁仲连勉强算一个。”安釐王摇头道:“鲁仲连恐怕也不能算,此人表里不一,他的行为举止都是强迫自己做出来的,并非本性的自然流露。”

这时候,孔斌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意思是:人都是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管他真心还是假意,假如能不停地这么做下去,到最后习惯成自然,就成为君子了。


孔子教导子张,要想成为善人,先必须践(善人的)迹,就是先强迫自己按照善人的样子去做,如果一开始不这样做,最后也很难成为善人。这跟孔斌说鲁仲连“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根本就是同一个意思。

所以,要想学好很简单,先照着榜样做起来,然后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养成习惯。正如毛主席所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不践迹,亦不入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