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更1/7#
《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是叶圣陶老师精选的二十四篇文章,每篇文章后面他都说了一些话,说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我们这类文章的时候要怎么去写,怎么学习这篇文章的精华。
二十四篇文章,叶圣陶老师一一作了解读,但说到底,他想要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两点:第一,写文章一定是有其缘由的,是为着某种价值而写的;第二,写文章不是一件多么好深的事情,因为它源于生活。
今天分享《背影》这篇散文。
这篇散文的知名度不言而喻,语言朴实无华,却把父亲对儿子细微而深沉的爱描写得淋漓尽致,它是令人感动的。
叶圣陶老师讲道,这篇文章的“好”在于通体干净,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那么哪些是作者必须费笔墨去描写和交代的部分呢?
一、把写作对象“背影”交代清楚
背影是很寻常的事物,作者在写背影,如何让读者印象深刻呢?
朱自清在文章中交代了这个背影出现的背景、时间和地方,以及围绕背影所发生的事情。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去车站,临走前父亲穿过月台给作者买橘子,最后转身离开。
除了背影本身的背景,当然,作者还描写了他自己的一些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比如“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了”,父亲在和别人讲价钱的时候“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等等。
但不管怎样,作者的笔墨始终是围绕“背影”在写的,“背影”凝聚着父亲细腻又深沉的爱,描写他自己的那部分也是为了烘托父亲和背影的意义,其他和背影无关的都不写,没必要写,写出来也没有价值。
二、叙述动作要仔细
朱自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那段文字是很细的:走过月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蹒跚、慢慢探身下去……一连串的动作,让读者仿佛就在旁边和他一样看着父亲为他买橘子的情景,这样的描写一方面体现了父亲买橘子的不容易和对儿子的爱;另一方面也能让读者与作者很好地共情,我认为这是作家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是我们在写此类文章时须好好修炼的一门功夫。
小时候遇到老师给出描写父母的爱的作文题目时,有一个例子是被大家模仿地最多的——雨中送伞,但是真正能写好的却在极少数,很多学生会绞尽脑汁去想,用怎样华丽的语言描述父母的爱,却忽略了真正打动人心的爱就藏在父母不露声色的举止中。
动作,绝对是我们在描写人物表达情感时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曾经写过一篇描写父亲的散文《父亲的腊肉》,当时写的时候就在思考,要怎么把父亲熏腊肉时的动作描写出来呢?文章写成后,我读了很多遍,自己觉得还是有进步的,父亲熏腊肉的一幕幕又如电影版浮现在我的脑海。
这两点是我自己根据叶圣陶先生讲的提炼出来的,他在书中还提到了写一点,那就是朱自清在描写父亲说的话时,着墨也不多。
1.在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去送的当儿,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在到了车上,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在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并不是父亲全程只说了这几句话,而是因为这几句最简单的话却是最真情的流露,朱自清要写父亲的背影,借背影体现细腻而深沉的爱,那么他就抓住这一个主旨,一切都在围绕表达这个主旨而服务,这当然也包括父亲说的话,也要为体现父亲的爱而服务。所以只有这些流露真情的话语才有写出来的价值。
《背影》的动人之处在于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描写最动人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对这篇文章的解读让我想起一句话,我把它作为我未来写作甚至说话的一条原则:Less is more。
一、明确主旨
明确要表达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合理架构内容,一切以“为主旨服务”为宗旨。
二、围绕主旨
明确内容主次,确定哪些内容要详写,哪些内容要略写,哪些内容不需写,该舍则舍,该断则断。
三、以小见大
化繁为简,以小见大,善于挖掘最打动人心的点,比如作用细节描写,以最简单的语言充分表达主旨。
说完又想写散文了,可以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