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做朋友》||从“0”到“1”

文章首发自微信公众号:蜗牛说woniushuo-HF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以后所发文章均冠以“学霸会武术”。为什么会加上这样的标题,请移步查看之前的一篇文章《要坚信积累的力量》。

再读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我才认真审视这本书。《把时间当做朋友》与其他书籍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本在网络上完全公开的书。但这并不妨碍它的一版再版,至今已经第3版,用笑来老师的话说就是实现“睡后收入”(当然,笑来老师的“睡后收入”并不是靠仅此一本书)。

笑来老师是个“奇人”(绝非贬义),他的书也很奇特。书名是《把时间当做朋友》,但却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相反,序言中就提出“时间不可管理”。全篇并没有从第一章开始,而是开始于第0章。

在小学数学中,“0”表示“什么也没有”,后与国际接轨,“0”也表示自然数,自然数从0开始。

《把时间当做朋友》||从“0”到“1”_第1张图片

我想笑来老师用“第0章”作为开始并不是偶然,在学习任何新的知识和技能时,都要把自己放空,也就是呈现“0”的状态,才能容纳和吸收;同时也是转变观念的开始,0是一种存在,没有“0”也就没有“1”。


0.困境

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

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时间不可管理,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不能真正认识并接受“管理自己”,也许就没有读下去的必要。因为“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先入为主”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暂且把一切脑中的疑问、不解和排斥先放到一边。


《把时间当做朋友》||从“0”到“1”_第2张图片

小时候,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撞到桌子后,家长一定先会拍着桌子哄孩子说“都是桌子不好,谁让你撞着宝贝啦!”。从那时起,我们已经懵懂地的把一切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界的干扰,并且随着年龄越长越大。这种越长越大的观念制约着我们承认错误、改进自己。

举个例子:

女儿在外婆家上幼儿园,我和徐老师(习惯了这么叫LP)就一直住在外婆家。每天哄完女儿睡觉,间空打开WIFI,经常被外婆训“有点时间就知道看手机”。令人惊奇的是最近很长一段时间,外婆不再说了,某天,徐老师说“爸为妈注册了微信,现在妈也用微信了啊!”这就是一个绝好的例子,当人们接受一种新的信息或观念时,解释已经多余。

管理时间其实就在管理自己。

1.醒悟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如同我读到《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一样,因为通过阅读和思考,接受了“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管理时间即是管理自己”,从某种角度说,我也运用心智获得了解放。


《把时间当做朋友》||从“0”到“1”_第3张图片

思考为人类独有。道听途说和人云亦云皆非建立在正确、独立的思考上,所有计划、目标和行动,都是思考的结果。我们能掌控的仅有自己的思考能力,不论是智慧,或是以愚蠢的方式运用你的思考,都会产生一定的力量。要正确地思考,必须辨别事实,传统的观念往往和事实相差甚远。史蒂芬·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在《魔鬼经济学》一书中提出,传统观念常常是错的,常常漏洞百出,同时又极难看穿。诱因是现代生活的根基,理解或仅仅寻找到这些因素即是解决任何谜团的关键

建立正确的思考,需要经历一个及其困难的过程,有时还会遭受某种力量暂时性的惩罚。这也是我们放弃正确思考的主要原因。从心理学上说,影响和干扰人的心理和认知有从众效应(人在下意识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的倾向)、过度自信效应(当人们预估他对某事判断正确的概率时,预测值通常都比实际值要高——至少在问题很难或者在所面临的是不熟悉的领域时),也就是通常说的“盲从”和“自大”。

醒悟即是会正确地思考。

管理自己和正确地思考绝非易事,没有严格的自律和不断的学习很难改变事实。而在迈向不可控的未知时,往往也是寂寞的。寂寞的原因有二:一是突破认知极限的过程异常艰难,起码在开始很少有志同道合者;二是选择改变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平衡。不过笑来老师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周国平说,应该习惯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让寂寞成为一种创造的契机。就让我安下心来,读书、积累,从“0”到“1”。

《把时间当做朋友》||从“0”到“1”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从“0”到“1”)